Photo Credit: 技職 3.0 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技職 3.0 粉絲專頁

生命力新聞/文:姚斐茜、謝家瑀
「他們也需要獲得喝采。」《技職 3.0》創辦人黃偉翔說。台灣技職選手們出國征戰、為國爭光的消息不僅乏人問津,也沒有獲得媒體的報導。黃偉翔獨自一人扛著攝影設備,飛到陌生的阿布達比,以獨立記者的身份,為這些來自台灣的技職戰士們撰寫報導。

社會對於技職生的刻板印象

當年,年僅 16 歲的黃偉翔就讀海山高工,卻始終對於書包上「高工」的字樣感到自卑、不認同,他習慣性的將書包反背,使「高工」字樣朝內,以及用立可白將「高工」改成「高中」。從前至今,技職生不斷被社會大眾貼上許多標籤,像是「技職生一定不會讀書」、「技職生一定是八加九」(原意為八家將,為台灣一種民俗信仰,但由於不少宮廟以及八家將組織都與黑道有所掛勾,因此在台灣社會被貼上負面標籤),而黃偉翔也曾經認為,自己技職的身份矮高中生一截。
無論是學校的老師或是傳播媒體,都隱約傳遞著「讀書決定階級」的訊息。因此,黃偉翔認為,對大眾潛移默化的 3 大主要來源,便是媒體、親戚朋友、師長。
黃偉翔也說道,媒體撰寫社會案件時,偶爾會以「夜校高職生」代稱事主,若長期看來,這著實會讓人們對於「就讀夜校的高職生」產生負面印象;親戚朋友與師長,則在國中選擇高中或高職的階段帶來偌大影響,希望成績好的學生能夠以就讀高中為目標,這也使學生們將「成績不好」與「高職」劃上等號。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高職生的身份有些不認同、自卑,但我認為這是環境造成,而非我們生來就這麼覺得。」黃偉翔敘述技職生在社會結構下所產生的心理感受,以及自我認同的危機。
(黃偉翔敘述自身經歷。來源:謝家瑀)
(黃偉翔敘述自身經歷。來源:謝家瑀

記者領域的啟發

在求學歷程中,都身處於技職體系的學校,從海山高工、台科大,直到他考上了台大機械所,心態漸漸出現了些微轉變,社會擁有比他想象中更多元的價值。來到台大後,身邊充滿著許多頂尖高中畢業的同儕,黃偉翔清楚看見技職出身的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及優勢。即使語言能力沒那麼精煉或者學歷沒那麼漂亮,但儀器設備的實作經驗卻來得豐富許多,且黃偉翔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有很多面向,絕非只在於主科或是考試之上。
一門新聞編輯的課程,讓黃偉翔開始發現,藉由「記者」的身份為技職人員們發聲,或許可以翻轉局面。另外,還有 3 個讓他想要開始撰稿的主要原因,校園風氣、太陽花學運以及非主流媒體與社群平台的興盛。
從台科大到了台大,黃偉翔清楚感受到校園風氣的轉變。從對於時事沒有太多關心的技職第一學府,到了熱絡於討論社會議題的台灣大學,黃偉翔也漸漸培養了關心社會議題的興趣與習慣。隨後,太陽花學運,起因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強行通過審查,而反對者認為該協議有損台灣經濟,並且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在台灣的政治影響力。由學生以及公民團體發起這場運動,再由學生主導佔領立法院,是台灣自 1980 年起,最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行動。興起了一股年輕人關心公共議題的浪潮最後,傳播模式多元化也使得許多非主流媒體與社群平台興起。比起主流媒體掌握於少數人手中,非主流媒體讓所有公民都成為守門人,而這也成為社會溝通的一大橋樑。
於台大就讀碩士期間,黃偉翔到補習班打工,擔任課堂導師,清楚看見技職生們拚盡全力,為了升學埋頭苦讀的模樣。讓他深深感知到社會資源、經費、制度的落差,更助長了他想扭轉局面的念頭。

創辦組織擴散影響力

決心放棄台大碩士學位,黃偉翔於 2014 年創辦獨立媒體《技職 3.0》,期望透過撰寫報導的方式為職人們發聲,試圖慢慢翻轉台灣對於技職的看法。「與其說是發聲,更像是吶喊。」黃偉翔敘述自己是如何用力堅持自己的信念。
接著,於 2018 年更創立了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國際技能發展協會)」與多位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合力推廣「用技能與社會對話」,並將此作為核心理念,一同為大鵬國小全校師生量身打造「多功能貨櫃展演藝文教室」,使原本閒置的空地,一夕之間成為孩子們心目中最喜歡的美術空間。
(黃偉翔期望透過自媒體的力量,為職人發聲。來源:技職 3.0 粉絲專頁)
(黃偉翔期望透過自媒體的力量,為職人發聲。來源:技職 3.0 粉絲專頁

撰稿企圖翻轉不足支撐選手的國家待遇

許多技職好手最終的目標,便是踏上國際舞台一展身手,也就是兩年一度的國際技能競賽。國際技能競賽又被喻為「技職界的奧運」,是世界各個好手交流、展示技能的重要平台,台灣更是在  2019 年榮獲「5 金 5 銀 5 銅 23 優勝」的佳績,名列「世界第四」。其中,台灣也在此次賽事中,奪得汽車噴漆有史以來第一面世界金牌。
黃偉翔認為,政府並沒有給予技職國手相對應的待遇,例如頂級賽事金牌的獎金落差、兵役減免問題、以及出征前的培訓補助。
國際技能競賽的獎金分別為,金牌 100 萬、銀牌 50 萬、銅牌 30 萬,然而,奧運奪金卻最高可領 3 千萬。技職選手訓練期間等同為國家奉獻,選拔加上培訓最少要花上 3 年的光陰,有些人甚至花上 5 年、7 年,而光榮奪牌歸國後仍然要服兵役,是否是台灣現行制度出現的缺漏與不公?政府在每次的國手培訓約會撥款 30 萬的材料費給各職類,然而,工科類一套工具與機具以及平時的耗材,就已遠遠超過補助金額。
黃偉翔了解,比起咆哮「國家對技職不公」,將技職議題帶入公共討論更為實際與有效,並於 2018 年擔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適時向政府提出建議,讓政策的擬定能夠納入更多元的視角,使技職的角度能夠不被忽視。
(國際技能競賽又被喻為「技職界的奧運」。來源:技職 3.0 粉絲專頁)
(國際技能競賽又被喻為「技職界的奧運」。來源:技職 3.0 粉絲專頁

理想中的技職教育

「技能除了可以賺錢,它在社會上的價值還是有很多維度的。」黃偉翔認為,技職從來就不只是「賺錢工具」,而是可以與社會需求、永續、創新有所連結的。例如,瑞芳高工結合校內不同專業領域的高職生們,推動了「再造重現瑞芳街區:科技紮根、研創成真」計畫,與老街及社區連結項目有前後站立體文史彩繪、地下道瑞芳藝文美展、好漢坡之時間廊彩繪、瑞工橋涵洞整平美化、礦工意象圖製作展出、安全通學廊道之設置及平交道安全宣導製作 7 項。不只協助在地老街以及瑞芳火車站活化,也改變了老師的教課模式,將教室延伸至在地。
台灣各地遍佈了許多高職,而不同高職所面臨到的在地問題、社會議題都截然不同,可能是樹林、海灘、食物、人權等等,如何運用技能組合不同的解決方案,是黃偉翔理想中技職教育最別具價值的地方。
「所以很多時候你得一直走才會知道當初努力的價值是什麼,但很多價值不是你一開始努力就看得見的。」黃偉翔從最初,憑著一支筆、一個人為同在技職路上的人們撰寫報導,到現今,與團隊攜手,帶領更多人一同為技職圈努力。

採訪側記

受訪者個性爽朗,初次見面便熱情招待記者們到辦公室。辦公室內明亮、裝潢風格簡單,與受訪者颯爽的個性相對應。從語句間,能夠明顯感受到新聞內文所提及「技職生的特色」,正如受訪者所說,對於人際交流熟悉且擅長。在訪問期間,也不乏與記者們聊天,不只專注於講解技職現況,使訪問進行得非常順利。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黃偉翔 創辦媒體翻轉技職傳統印象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