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陳軍杉Photo Credit: 陳軍杉
台灣的現況究竟是變好還是變壞?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作為一家創新的數位分析公司 Re-lab,希望用數據促進大眾思考,讓大眾在數據中快速瞭解社會現況。讀懂數據後,才能針對問題與困境開啟下一步的行動。
倡議家/文:李硯墨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和氾濫的時代,面對資訊碎片化、分秒必爭的時代,怎麼在瞬間讓對方「秒懂」?與其千言萬語,不如畫一張圖吧!
隱身在台北信義區嘉興街的小巷,一棟不起眼的老舊公寓,一不留神就可能擦肩而過。約 30 坪左右的空間裡,一張放滿雜物的大長桌首躍眼簾,另一用布簾隔開的空間內,擺置幾張桌子,桌面四處可見攤開的設計書、統計資料······。這是「Re-lab」,自詡是台灣第一家 Infographic(資訊圖表)設計顧問公司。

市長給「虧」嗎?首款互動遊戲爆紅

Re-lab 於 2011 年由 6 個大學生所創,也是 2014 年六都首長選舉前爆紅的互動遊戲「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更是 2016 年「立委衝啥毀——100 種殺死法案的方法」的資訊設計製作團隊。Re-lab 官網這麼介紹「我是誰」,「希望透過資訊設計解決溝通的問題,縮短資訊落差,和大家一起快樂地在資訊海中游泳。」
幾次參與政治選舉,打響知名度後,Re-lab 這幾年依然很忙,忙著致力於改造地方政府的年度報告書,將以往只有枯燥文字或簡易折線圖的部門業務報告「換裝」上市;忙著改造公部門總是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的數據統計圖;更是忙著「認識台灣」。
2019 年 11 月,成員平均年齡不到 24 歲的 Re-lab 籌備一年出版《台灣數據百閱》。一黑一白的雙面書封,將台灣 20 年來的變化,以 100 組數據開啟思辨與對話,分別呈現 50 件令人擔憂的事,以及 50 件正在進步的事,試圖和讀者一起尋索「台灣究竟是變好,還是變壞?」的答案。
(Re-lab 出版的《台灣數據百閱》。來源:陳軍杉)
(Re-lab 出版的《台灣數據百閱》。來源:陳軍杉
​Re-lab 共同創辦人劉又瑄分享一個故事,5、6 年前在《紐約時報》看到一篇報導,先是發布一張統計圖表,然後提問讀者「看到什麼」,引來踴躍回應,答案也五花八門,直到一周後,該作者才發表一篇報導,回應這些討論。
劉又瑄受到衝擊,「當時我看到好好運用數據在做群眾溝通。拋出數據、然後我跟著你一起思考,我可能因此調整我的報導,而不再像是傳統報導般,引用數據更多時候是為了說服你、接受我的論點。我覺得圖表的溝通至少是雙向的。」這也啟發了《台灣數據百閱》的設計理念。
不過,Re-lab 在書籍編撰上並未做到百分之百數據化,因為考量讀者難以僅靠一己之力理解圖表,因此在書中用一小段導讀文字,為讀者提示方向,但並未給予標準答案,而是希望開啟讀者的「第二層思考」。
(Re-lab 在書籍編撰上並未只有數據化,Re-lab 會在書中用一小段導讀文字,為讀者提示方向。來源:陳軍杉)
(Re-lab 在書籍編撰上並未只有數據化,Re-lab 會在書中用一小段導讀文字,為讀者提示方向。來源:陳軍杉
​例如「哪些人是自殺的高風險群?我們能做什麼?」書中導引文字「自殺通報的女性多於男性,『可能』是因爲······,『也可能』是因爲······」,「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我們會提出一個思考方向,你要找到更精準的答案就可能要找更多資料。」劉又瑄認為,「數據可以讓你看到一部份的真實,沒辦法看到全部,透過不斷的思考和驗證,才能趨近完全真實。但數據是很重要的思考基礎。」
令人憂心的是,透過數據把很多資料簡化,可以幫助閱讀沒錯,可也將帶來更容易直接、主觀性影響一個人的負面效益,如何保持「中立」,不帶偏見?「這也是我們一直小心不要犯到的錯誤。」劉又瑄說。

靠數據認識台灣《台灣數據百閱》

《台灣數據百閱》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培養現代「數民」的敲門磚。在下一個 20 年到來前,有沒有可能更多關心、更少對立?「我們發現過程比單一答案重要非常多。與其去思考要怎麼樣標準化得出一個答案,不如納入更多人進入討論的過程。」

「知道和不知道就會造成很多選擇上的大差別。」

為了驗證賣書後的擴散力,Re-lab 在《台灣數據百閱》發行後,同步舉辦線下展覽活動「台灣發生什麼數」,將書中 100 個議題「化身」為一顆又一顆的球,讓閱聽人用視覺親自感受到大家透過搜尋關鍵字,都在關心台灣哪些面向。接著掀起布廉,首躍入眼中是一道問題「覺得台灣正在變好或變差?」
透過攝影觀察每一個人的選擇;然後就是 100 個數據的翻牌,不直接將答案顯露,而是邀請參觀者與同行者聊一聊,覺得這問題的答案會是什麼,然後再翻牌得到 Re-lab 經資料收集和訪談學者後得到的「個人觀點」。
「這是我們非常喜歡的方式!」劉又瑄說,想要認識台灣、想要參與改變自己成長的環境,首要做到是「了解」;而加速「了解」就是不斷發問、不斷思考、不斷討論。
(來源:Re-lab 粉絲專頁
Re-lab 另一成功的改造計畫是 2012 台灣十大癌症報告書。書中清楚指出,不出所料地癌症時鐘再度撥快,每 5 分 26 秒就有一人罹癌,比 2011 年又快了 14 秒。從排名看,已蟬聯排行榜頭 7 年、癌症時鐘豔紅緊繃的大腸癌繼續居冠,為每年新發最多個案的癌症。二、三名則稍有變動,肺癌上竄,擠下肝癌變成第二名。
但細究近幾年大腸癌的致死率並不高,Re-lab 重新改造該份 60 頁的報告書後,將以往公部門總是借用五顏六色呈現不同類型癌症的折線圖,化簡成只有單一顏色呈現,「圖表變安靜後,傳達的資訊就更清楚了」,乳癌的死亡率狂飆到令人驚心動魄。
「我們改造報告後,連工作室內的小女生們、小男生們都開始關心家中母親是否有定期檢查、有人開始關心政府是否有針對乳癌治療提供適當資源、是否充足。比起以往看到政府報告後,大家只是發出一聲『然後呢』,明顯有所不同。」劉又瑄強調,「知道和不知道會造成很多選擇上的差別。」

提供數據,是為了對話不是說服

相較多數把數據當成說服的補充要件,Re-lab 卻把數據當成溝通的基礎。劉又瑄說,「數據是用來參與的一種很重要的情況。如果沒有數據等這些客觀條件做為溝通內容,大家的討論都停留在主觀意見,無法產生交集,怎還有辦法往下深究問題?」
劉又瑄表示,數據是理性討論非常重要的基礎,但一直以來太少被強調,Re-lab 希望加強這一塊,「我們覺得能夠做,而且可以參與改變,所以我們就做了這一塊(資訊設計)。」
(在 Re-lab 約 30 坪左右的空間裡,四處可見攤開的設計書、統計資料······。來源:陳軍杉)
(在 Re-lab 約 30 坪左右的空間裡,四處可見攤開的設計書、統計資料······。來源:陳軍杉
​為什麼願意跳出來扮演這一角色?「這是 Re-lab 一開始創立的原因。」劉又瑄說,很多報導資料、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容易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浪潮中被淹沒,「我們很希望透過設計方式,讓它被看到,進而創造一些影響和改變。」
「數據很重要是開啟更多樣貌,讓你有更多的思考,然後你可以看到更重要的問題,接著可能他探索方向、思考方向就會有一些調整跟改變,光是這樣,我們的努力就覺得很有價值。」劉又瑄如此說。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資訊亂世」的圖表溝通術-Re-lab 用數據說故事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