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文:吳如斐、許資旻
從店門口象徵青少年有稜有角的石頭,到店內以樹型為設計,象徵孩子成長茁壯的石柱,隸屬於張秀菊基金會的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以咖啡店的形式營運,培養弱勢青少年就業能力,推廣養生咖啡,提供一個安全友善的職場體驗環境。張秀菊基金會的執行長郭碧雲語帶堅定的說,「逗點不只是一間咖啡店,他是一個創造生命可能性的地方,是陪伴一個小生命成長中的那個逗點。」

逗點之前 重建孩子的希望

在張秀菊基金會所安置的孩子 100% 由社會局轉介而來,社會局在接到 113 通報或是學校通報後,經由社會局社工人員的評估,確定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存在風險,就會將孩子轉介到基金會,而在基金會的孩子,以失依、受虐、遭受性侵害的兒童及青少年為主。而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是張秀菊基金會「兒少安置輔導流程」中的一個階段,基金會內的孩子在年滿 18 歲需離院時必經的一連串訓練。
整個基金會的「兒少安置輔導流程」大概分為 3 個階段。在孩子進入基金會後的前 6 個月,會被安置在「安置部」,也就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屬於生活常規上的訓練,郭碧雲說,「因為原生家庭的狀況不好,可能有些孩子連洗澡、洗衣服都不會,所以我們要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去訓練他。」
而第二個階段,就會進入基金會所規劃的「體驗教育輔導模式」,體驗教育的實行期會一直延續到孩子離開基金會,這個時期孩子會依序進入基金會的兩大社會企業:一、沙連敦戶外訓練場;二、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
郭碧雲表示,「逗點商店是我們整個輔導歷程的一個訓練站。」來逗點的孩子都經過前面的訓練,像是初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在沙連敦戶外訓練場所受的戶外冒險式訓練。在沙連敦戶外冒險式訓練的目的在於重建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心,郭碧雲說,「很多孩子其實在進來的時候,對自己是很沒自信、很內向的。」透過戶外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在經過這樣的訓練過後,孩子學著與他人互動,打開心門後,這些孩子就會進入逗點。
(實習生米漿(左)與張秀菊基金會執行長郭碧雲(右)於店內合影。來源:生命力新聞)
(實習生米漿(左)與張秀菊基金會執行長郭碧雲(右)於店內合影。來源:生命力新聞

從逗點開始

「究竟孩子在離開我們安置體系後,我們還能做什麼才能夠幫助他們順利的就業?」郭碧雲說這是當初成立逗點的初衷,因為 18 歲能夠順利的就業對於這些沒有原生家庭幫助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如我們帶著這群孩子一起來創業,弄一個實體店面,讓孩子在離院前能夠在這個實體店鋪培養,培養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職業技能」,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基本的就業能力,幫助這群孩子在離開安置體系後,能夠更順利地與社會就業市場銜接。因此整個團隊從 2009 年開始發想,便於隔年 2010 年成立「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這樣一個社會企業。
「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以咖啡廳的形式營運,販售輕食甜點,郭碧雲說,「我們在訓練的過程當中除了很基本的工作技能培訓之外,另外就是希望能夠培養出良好的工作態度。」基本的咖啡烘豆,咖啡機的使用,和餐點製作;在工作過程中,怎麼和老闆相處,怎麼和同事相處,練習溝通是逗點非常看重的一部份。目前在逗點工作的實習生美嘉也表示,「以前很沒耐性,在逗點做事可以培養耐心,如何泡咖啡做餐點,還有和客人互動,會開始注意很多小細節。」
郭碧雲說,逗點的設立就是陪伴孩子去規劃他的人生,透過在逗點這個階段的訓練,提升孩子就業能力和組織溝同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更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逗點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真的能夠有自立的能力,和自立的條件。」
而設立逗點除了為了培養孩子的就業能力這樣的社會目的,另一個經濟目的是希望降低整個基金會對政府的財政依賴,能夠有一些自生的收入,然後將這些收入的 100% 再回到基金會繼續照顧這群孩子。美嘉說,「想到逗點的營收會回饋到基金會,能夠繼續幫助我的學弟妹,不管事學雜費還是基本的生活開銷,我就會更想要努力的把這邊用好,也希望他們在將來進到逗點後可以做一個經驗的傳承。」
(在逗點公益商店內,實習生的手作餅乾與香醇咖啡,風味極佳。來源:生命力新聞)
(在逗點公益商店內,實習生的手作餅乾與香醇咖啡,風味極佳。來源:生命力新聞

逗點之後 蓄勢待發的生命力

張秀菊基金會最近也針對 26 位已經離院 5、6 年的孩子做調查,其中有多達 9 成都覺得逗點實習商店這個階段,對於他們現在的自立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主動性、忍受度,還有與客人應對上的學習。
「慢慢地我們發現這樣的輔導模組是有效果的,所以我們會不斷地去修正、改善我們的訓練模組,我們看到的是服務對象的需求,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做,也是這樣子的使命感讓我們從無到有」,郭碧雲笑著說,即便逗點也一直面臨著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這個過程中的最大困難,資金問題,但就是有股韌性讓他們堅持不懈,「即使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還是要去創造那個可能性,就是有多少錢、多少資源,就做多少」,這就是逗點持續下去的力量。
在進入逗點後,整個基金會「兒少安置輔導流程」的最後一個階段,職業媒合,也同時展開。基金會的就業輔導組會媒合年滿 18 歲,必須離院的孩子到一般的職場上,並持續追蹤他們半年,觀察這些孩子在職場上的適應狀況如何,適時給予協助。
郭碧雲也表示,整個階段性的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經驗的轉換,「我們去引導經驗的轉換,他如果在體驗教育獲得了一些成功經驗,這些經驗要如何應用在生活上面,這個部分就是孩子的收穫」,而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就是這整個輔導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對我們來講逗點真的不只是一間咖啡店,他是一個創造生命可能性的地方,是陪伴一個小生命成長中的那個逗點。」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逗點後的夢想 弱勢青少年的未來

你也希望陪伴弱勢兒少成長茁壯嗎?張秀菊基金會社會工作部主任彭俊雄,即將於 10/20(二)【台中場】力世代職涯講座,分享在工作中創造影響力的心路歷程! >>>點我免費搶票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