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eenCamp, BaliPhoto Credit: GreenCamp, Bali
文:YuLi Chen
在新北市的雙溪,曾經有所國小,被山嶺環抱,因為地處偏遠,通往學校的那條路起起伏伏,相傳有老師因為教課的路途遙遠難行所以辭職,而被戲稱為「辭職嶺」,廢校之後,原本充滿歡樂的校園變得荒涼殘敗,沉寂了17年的校區,在最近卻悄悄地出現了一群人與社區一同合作,欲帶來一些改變。

學校不只一種   自己的教室自己蓋

這群人喜歡稱呼自己是「暖暖蛇」,取自於閩南話隨處走跳、亂走亂晃的諧音,他們有大有小、四處探索、互相學習。他們是「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爸媽和孩子們,他們不在現有體制裡的校園中上課,而是推行共學計畫,視當天的主題在不同的地方大人小孩一起交流討論,尤其希望在自然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去認識土地、關懷社會。
921震災後,因應學校重建計畫而發起的新校園運動,讓現任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秘書長郭駿武對學校空間開啟了不同的想像。
「在日本笠原小學中,小朋友的洗手臺底下接的不是水管,而是一個個金屬容器,水聲隨著往下流,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郭駿武揮舞著手比劃著日本校園如何將「五感教育」中的聽感,運用在校園空間設計上。
四年前,共學團組團去參觀在峇厘島的國際綠色學校,親眼見到由當地的建材、當地的人力打造出的學校,課程規劃中透過學童親身體驗、自己動手做,體悟愛護環境的重要。
受到峇里島綠色學校生態教育的洗禮後,郭駿武又再次想起中原建築系曾光宗老師說的:「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們從頭到尾、從無到有參與一個空間的建設與改造,對孩子們而言將會是一生難得的學習經驗。」
(峇里島綠色學校以在地的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校舍。圖片來源:Green School)
(峇里島綠色學校以在地的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校舍。圖片來源:Green School

廢校後,泰平村的未來在哪裡?

這次「暖暖蛇」到了昔日雙溪國小的泰平分班。原建校於1898年,1991年改為分校,1999廢校至今,泰平分班1,300多坪雜草叢生的校地正好提供了這個絕佳的機會。
雙溪區泰平村的雙溪國小泰平分班前身是日治時期雙溪公學校的大平分教場,廢校前是當地重要的基礎教育機構,因此各個聚落從前都有一條通往此地的上學路,這些路徑現在都已人跡罕見。泰平分班就在虎豹潭旁,周遭生態豐富、景觀優美,無論是虎豹溪登山健行步道或是幾條前人行走的古道,都是登山者時常造訪之處。
當年在泰平分班裁撤之後,進一步加速了村中人口外移。兒童漸少,原來村裡的老人甚至還移出照顧孫子,廢校不只帶走了孩童的生氣,連老人也一起帶走了。隨著老一輩凋零,因為廢校,泰平村更產生了廢村危機。
其實先前新北市(當時為台北縣)政府利用教育局偏遠地區閒置校區活化計畫,有意將泰平分班用地改建成為戒毒輔導村。他們認為這個廢棄多時、交通不便的校區,附近僅零散住戶,正是一個友善隔絕的環境。
但是居民們認為地區正在發展觀光,也不信任戒毒中途之家的管理機制,所以強烈反彈,協調多年未果,市政府只好重新開放招標承租場地,也讓躺在府裡一年的共學團活化廢校計畫書再次被注意。
(經由共學團初步整理後的泰平分校校舍。圖片來源:郭駿武)
(經由共學團初步整理後的泰平分校校舍。圖片來源:郭駿武)

理念與空間一拍即合   在偏鄉駐地開課

於是在2015年底,共學團與市政府簽了約,正式將校地承租下來。從新校園運動的經驗中,一個學校建立的過程和成敗,社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郭駿武說,居民的意見需要被滿足,例如居民會希望學校有操場,好讓他們有空間可以運動。學校與社區,就像命運共同體,彼此脫不了干係。
所以,暖暖蛇們想的不是成立一個體制外的學校,而是創造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共學生活。進駐這裡不只是做廢校活化,還要挖掘在地文史和產業價值,而教育,是個不斷前進過程、是搭起社區關係的橋樑,他們要做的,是結合在地資源一起打造一個泰平共學村。
然而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很現實地,就是經費不足。「我不想讓孩子從小就覺得,沒有錢就辦不了事!」郭駿武認真地說,即使他知道,在現實社會中,很多有價值的事,的確都缺乏了資金。所以,秉持著最初要從無到有打造一個空間的精神,暖暖蛇們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要自己動手、邊做邊學。

探險組先發!號召專業資源結合在地參與

首先成立了探險組,有工程經驗的共學團爸爸,率先帶著幾個家庭進入斷垣殘壁的校區中,看看哪裡還可以再利用、哪裡需要清理,共學團的課程也乾脆移師到泰平村,從台北到雙溪的路程開始,火車上的走讀小教案先讓孩子對泰平村有基本的認識;各式各樣由共學團家長們開設的工作坊,因為空間的需求而生,像是從事水電工作的爸爸準備開設水電工作坊,教大家親自動手作,甚至連孩子的爺爺(防水師傅)也出動了。
在共學團勞動課程中,低年級開始收拾雜草,清污泥水溝;中年級負責砍草,清理大型廢棄物,搬較重的廢棄物;高年級與國中部則拿著鐮刀、鏟子,協助各項工作的進行。各領域的教學設計及教案發想都在進行籌備,一切就像大自然的運作,大家彼此共生共存,分工合作。
(共學團的大人和小孩一起動手清理校園空間。圖片來源:郭駿武)
(共學團的大人和小孩一起動手清理校園空間。圖片來源:郭駿武)
而當地村落的居民也提供強大的協力支援:當地無毒食材的餐點,和無形、口耳相傳的地方文史。在共學村,以前是泰平分校校友、後來成為管理員的阿公會帶著暖暖蛇們邊講古邊走趟上學之路,看看石頭屋、石頭橋,也可以在雙溪泰平壽山宮主委帶領下,了解椴木香菇的栽種以及水梯田復育的田野踏查!每一次的主題課程,皆由當地耆老搭配原來年級生活導師的對話教學,帶給孩子們保有好奇心、刺激思考、擴展視野的影響。

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生活

這樣的打造共學村的路,隨著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完成鋪往校舍的小徑,逐漸成形。而作法都源於他們對共學村訂下的四個重要目標:在地參與、親子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交流基地、生態家園。
他們希望克服對學習的自我侷限,透過體驗,傳達自主學習的實驗精神與作法,並與社會分享交流,不分體制內外大家都能參與其中,未來也會以工作假期方式招募人力,他們相信唯有身體力行、生活在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溫度。
泰平共學村緊密地結合在地人文自然精神、以共學教育活化廢棄校舍和串連社區群體,這樣一個新的團體進入社區,共同創造了屬於「我們」的生活的模式,或許正是目前廢校活化應該具備的核心價值。
(泰平村的自然人文資源就是最好的教材。圖片來源:郭駿武)
(泰平村的自然人文資源就是最好的教材。圖片來源:郭駿武)
全文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這裡的小孩上課不是在教室排排坐,他們在社區中觀察走跳,於鄉村廢校創造共學生活-專訪共學團召集人郭駿武
作者簡介:YuLi Chen。念規劃也喜歡變化,在社會參與中探索都市議題,希望不只是個螢幕前的鍵盤手,還能是大街小巷中的行動實驗家。
夏季限定:社企流草地學院上課啦! 田野即教室、土地當老師,在地夥伴是最好的領路人; 讓你走出框架、告別空談,從dreamer變身doer! 用在地視角結合設計思考,探討城與鄉發展的創新可能。 草根學習+原創點子,讓你化不知道為知道、化知道為做到! 報名網址:活動通

文章標籤

  • 眼底城事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網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