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雷光涵Photo Credit: 雷光涵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
開學不到一個月,台灣各地偏鄉傳出找不到老師,主因偏鄉師生比失衡,教師永遠身兼數職,行政工作又比一般學校吃重。相較於台灣亂棒趕跑偏鄉老師,日本政府採取「胡蘿蔔」政策,給錢又給人。
(圖片來源:聯合報

愈是偏鄉 老師人數愈多

退休的大阪小學教師永井泉向本報記者細數各式各樣的偏鄉配套,愈是偏鄉,老師人數愈多,加給也愈多。比如原本市區每班卅五人一名老師,偏鄉可以每班二十餘人一名老師。
此外,依據學科也會增加老師人數。比如算數課有兩名老師,一名老師負責教,一名老師在台下指導,兩人分工,讓偏鄉學童可以跟上進度。甚至音樂、理科等也會增加專門的老師。
「教書以外有許多行政工作,」永井泉分析,既然行政工作無法減量,偏鄉老師人數編制比一般學校多,就能分攤大量的行政業務。

派駐偏鄉 三年輪調一次

不只增加老師人數,還增加偏鄉老師的薪資。日本針對偏鄉教育訂定「偏鄉教育振興法」,按照偏鄉等級計算點數,比如到市中心的距離、巴士站數量、到醫院或郵局的距離等來計算點數多寡。
點數越多越鄉下,老師薪資加給就越高。最低加給比一般老師多百分之四,最高則可多二成五薪水。
而且,偏鄉老師多是三十到四十五歲,每三年輪調一次。日本全國最大湖泊—琵琶湖上的沖島小學,全校只有十一個學生,老師就有七名。校長森本真左子說,「每個老師都歷經不少學校,不是菜鳥老師才派來偏鄉。」
正因為穩定薪資與輪調制度,讓老師們都十分珍惜陪伴孩子的時間,而非數著饅頭過日子。
日本偏鄉利用「複式學習」,採取混齡、併班,甚至合併年級的方式上課。沖島小學把五、六年級合併,只有兩名學生,學生間產生大手牽小手的合作關係。(圖片來源:林秀姿)

自由選校 小校起死回生

解決教學現場師資問題外,上個世紀末,日本政府就發現高齡社會帶來的少子化問題。僵化的學區制度必須打破,讓學生自由選校,才能讓學校起死回生。
大阪郊區坐落在農田裡,一度被併校的高摫市立樫田小學,就因為開放學區,大量招收學區外的學生而復校。
偏鄉學校接近大自然,學生人數少可以受到個別化照顧,「這些學生都願意清晨起床,獨自搭一小時的公車上學,」樫田小學教務長神宮司智子得意地說。
樫田小學教室窗外滿是綠意。(圖片來源:林秀姿)

混齡上課 揮別填鴨教學

分享個別化教學,是近幾年吸引日本家長湧入偏鄉報名的主因。日本學校霸凌問題嚴重,不上學的學生大量增加,未雨綢繆的家長們,開始把眼光瞄向市區外的學校。
這些小規模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少,不得不採取併班教學,甚至合併年級等「複式學習」,如一、二年級同一班,或五、六年級同班上課。而且學生數少,老師可以緊盯且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和歌山偏鄉複式教育研究會會長高垣和彥分析,學生數少,上課發言次數就增多,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別傳統老師教、學生聽的填鴨教學。還有透過混齡上課,可減少排擠,學習互相合作,甚至出現「大手牽小手」的情況。
很多家長認為與其送到市區的大型學校,不如到偏鄉小型學校,孩子能獲得更多照顧。(圖片來源:林秀姿)

區域聯盟 無私交流分享

事實上,偏鄉學校無法單打獨鬥,應付結構性,甚至全球性的少子化海嘯。日本除了全國性的偏鄉教育研究會以外,各縣市的偏鄉學校也會集結起來,成立區域性的「偏鄉複式教育研究會」。
他們每年分享各種教材、教具,精進偏鄉教學。和歌山偏鄉教育研究會長高垣和彥說,「偏鄉盟友」從全校六名學生到全校九十八名學生都有,定期切磋可以培養教學信心,也能隨著時代潮流調整教學法,讓偏鄉的孩子不至於落後市區的孩子。
因為全班只有四個人,粟島小學六年級數學課每個人都參與解題思考。(圖片來源:記者雷光涵)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都市化發展腳步快速,城市與鄉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各項資源上,逐漸產生巨大的鴻溝,社企流四週年論壇邀請非洲與台灣本土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分享他們如何用創意縮短城鄉差距!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