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記憶中家的味道」:Taste of Home要讓上班族重回廚房,好好下廚吃頓飯
文:陳思諭

現代社會,「一起好好吃頓飯」已成為一件珍貴的事

生活在現代,不管是生日祝賀又或是難以啟齒的Dear John Letter(註:分手信),都可以在手機上按幾下就完成。忘記和多少人說「好,改天找個時間一起吃飯」,但那改天卻遙遙無期。網路通訊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性,讓人際間的交流看似更加容易,卻也使得那些能夠聽見對方聲音、看見對方模樣的真實片刻顯得珍貴。
一起好好吃飯,大概是近幾年無論在歐美、中國大陸或臺灣媒體間都不斷被提及的一句話。當經濟和科技持續發展,人們也越發反省起彼此對情感交流的需求及重視。共食的順勢概念興起,美食成為最棒的介質。美好的香味與千萬種待分享的近況和情緒最適合一起揮發在一頓飯約裡。
素有餐飲界Airbnb之稱的Eatwith,正是在這波「共食」風潮中興起的其中一支創業團隊。打開Eatwith的網站,選一個你打算前往的城市,挑一份你看順眼的美味菜單,決定好用餐的日期,接著就等著到那位陌生主人家敲門、享用大餐。滿足了另有工作的兼職大廚那顆熱愛料理的心,也讓上門享用美食的客人體驗獨特而地道的家常料理。
(Eatwith網站。來源:eatwith.com)
(Eatwith網站。來源:eatwith.com
共食,是共享經濟洪流裡中的分支,透過因地適宜的社會創新模式,讓各群體相互彌補不足進而滿足彼此需求,以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這裏所指的需求不只是金錢,因為一個完善的系統也能從心理層面使不同族群得到滿足。
而近年的臺灣,在食安風波侵擾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除了有機生鮮電商湧入消費市場,許多設計師也開始研究如何使用以人爲本的創新方式改造臺灣的飲食生態系統。

Taste of Home,想讓臺北人吃到記憶中「家的味道」

(WDC Open-Call計畫之一Taste of Home。來源:陳思諭)
(WDC Open-Call計畫之一Taste of Home。來源:陳思諭)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為強化國際設計社群的參與,首次以城市為基地進行社會設計提案徵集。在為期60天如火如荼的全球徵件,邀請到18個海內外設計文化媒體如dezeen、designboom、curve design共同回應,總計19個國家49件提案參與,最後共有6件正取提案脫穎而出。而由創新設計顧問公司Continuum Innovation及IxDA臺灣合作所提出的「Taste of Home」計畫便是Open-Call計畫其中一件。
「Taste of Home」企劃案關注現代人最重視的食品安全與生態永續議題,探究臺北市民的飲食習慣,以及現代社會中空巢媽媽與小農的相關發展。
Continuum3位分別來自香港、義大利與德國的成員,於計畫初期來到臺北進行為期10天的深度調研,透過訪談農夫、家庭主婦與年輕白領3個族群、26位受訪者,以更了解臺北市的食安議題以及Taste of Home計畫的可能性,進而建構出一真正充滿「家的味道」的健康飲食供需系統。
大部份現存的組織,有的為了幫助農夫找到更友善、更穩定的通路或顧客,有的為了幫助媽媽們買到更健康的食材、獲取更豐富的料理知識,卻始終沒有一套以白領上班族為中心出發、解決飲食議題的模式。
農夫與媽媽這兩個群體普遍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和家人朋友維持連結,與大自然親近共處,因此身心各層面的需求都能盡量被滿足。Taste of Home計畫,便是以年輕白領的需求為導向,揉合農夫與媽媽們能協助提供的安全飲食方式,讓年輕白領能吃得更好、更健康。

生活在臺北的白領上班族,過得既不快樂又無助

一段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最關鍵的參與者分別是耕種者、烹調者、消費者。當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能串起其中各利益關係人的供與需,這套模式才有機會被持續營運甚至複製。
這也是Taste of Home選擇從農夫、媽媽、白領著手的原因。針對3個族群設計3份不同訪綱,每份訪綱有3、4頁A4那麽長,從5分鐘的破冰介紹、20分鐘的飲食認知測試,到30分鐘關於人生的阻礙、價值和夢想。
而團隊從這次的調研結果發現,他們原以為應該是人生勝利組、吃好過好的白領族群,竟然是此次調研的3個族群當中最不快樂、最無助的一群人。
(調研團隊於臺北對白領上班族進行深度訪談。來源:陳思諭)
(調研團隊於臺北對白領上班族進行深度訪談。來源:陳思諭)
生活在臺北的白領上班族,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目標,希望能達到Work Life Balance、自由不受拘束的理想狀態。但代價往往就是犧牲身體健康與情感關係。那些為情人朋友做一頓飯或吃一桌媽媽拿手料理的時光,在忙碌的生活與龐大的壓力下,顯得奢侈。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享受臺北街頭方便又易取得的外食,就是一件最舒壓的事,他們不希望聽到那些保持身體健康的大道理。
然而,上班族其實非常瞭解這種「舒壓」的代價,正是自己的健康。
「我知道這並不健康,但是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管了。算是一種對生活的報復吧。」參與調研的其中一位IT從業員說。
許多其他工作過勞的上班族亦承認,因爲自己不懂烹飪,生活忙碌,也不知道哪裏可以找到安全的食材,所以被迫選擇做「鴕鳥」,每天吃着對身體沒有益處的便當。
面對這種撲面而來的無力感,難道沒有解決方法嗎?
其實臺北有很多健康的食物選擇。從素食餐廳、有機café、到農夫市集,健康飲食的可能性其實並不缺乏。
問題核心在於上班族對健康食物的看法。在臺北許多白領眼裡,健康食物等於「水煮菜」、「沙拉」、「素食」,是又貴又難吃的象徵,加上公司附近可能根本找不到符合他們心中期待的健康食物。
那共食系統呢?像Eatwith這種概念,在臺北可以推行嗎?
Continuum創新設計師們認爲,共食系統只是OK繃,卻治標不治本。方便地吃到別人做的美味健康食物,在短期內可能可以解決上班族的飲食健康危機,但是並非長久之計。
在與上班族和臺北媽媽們訪談的過程中,設計師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點:許多上班族非常懷念媽媽煮菜的味道,而這種味道是外面無論如何吃不到的。
同樣,其實媽媽們都很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學習更好地照顧自己的飲食,因爲家常菜的味道不只是舌尖上的記憶,更是家庭以致臺灣文化的情感傳承樞紐。
如果臺北年輕一代喪失了煮菜的能力,等於媽媽、外婆、和上一代人的家庭記憶就失傳了。當他們成爲了父母,他們孩子的童年味道就只剩下外食和便當。這對家庭和臺灣文化整體傳承來說都將會是非常悲哀的結局。
因此,讓他們自己「下廚」,重新發現烹飪的樂趣,並傳承自家的菜譜和味覺記憶,就成了Taste of Home計畫的重點。
(下廚是Taste of Home計畫的重點。來源:陳思諭)
(下廚是Taste of Home計畫的重點。來源:陳思諭)

讓親自下廚料理成為上班族的流行風潮,有可能嗎?

然而下廚這件事,還是帶有許多難度。想在臺北自己買菜、煮菜,從來源的選擇、備料,到實際開火及最後的品嚐,都很容易讓這群上班族原本就很累的心,更累。
但調研團隊發現,臺北並不是沒有值得信任的食材來源,許多友善土地生產者或通路商都持續在發展,只是這項資訊並沒有落入白領的手中。還有,白領們也不是真的沒有時間下廚,只是時間都被用在其他空檔,像是癱在沙發看電視、躺在床上滑臉書這種放鬆又放空的活動中。此外,他們其實願意花3萬塊出國玩、500塊逛街,但便當只願意花80塊,因為花錢在不有趣的事物上總是很無聊,而煮出來的成品也不一定好吃。
所以,臺北需要的,不是共食系統,而是一個能夠掀起下廚風潮的「引爆點」。
若我們能將友善土地的農友資訊更有效率地傳遞給白領,讓下廚煮飯在媽媽們的帶領下,成為一件輕鬆有趣的事情,甚至是讓白領們有更易用的工具能在不需要一個完備廚房的狀況下,也能變出一手好料理,那親自下廚料理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不會是實現理想之前的阻礙,而是一件能讓你達成Work Life Balance、在忙碌中依然能享受生活的好機會。
一種會讓人身心愉悅,心情放鬆,又美味健康的料理體驗是什麼樣子的呢?Taste of Home企劃目前在概念測試階段,與其他所有獲選的提案與團隊都將於2016年10月13日至30日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臺北國際設計大展(WDC International Design House Exhibition)中展出計劃成果。
屆時,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陳思諭,IxDA使用者研究員,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傳播學程四年級,長期關注農食議題並撰寫相關故事文章。曾參與愛樂活社會企業、一米市集生鮮電商等農食相關組織的實習計畫。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