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 觀音山上的綠竹筍農場
生命力新聞/記者褚信暄、傅小庭(2015年8月19日)
綠竹社區位於新北市五股的觀音山,當地盛產綠竹筍,因此社區將此作為特色推廣。然而綠竹社區原本位於五股五大坑谷的觀音坑,因為開發會影響風景區,所以將社區發展重心轉為御史坑。為了更加推廣綠竹筍,社區發展協會與二十八位農民合作,集資擴建當地的旗竿湖農場,並將其作為推廣中心。近年更將共生概念與綠竹筍結合,讓民眾到農場可以玩得開心,吃得安心。

火山沙子壤土 造就綠竹筍

新北市觀音山的名產──綠竹筍,由於當地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綠竹筍與一般的竹筍相比,口感更為細嫩,因此位在山上的綠竹社區,成立旗竿湖農場,與當地的農民合作,共同推廣綠竹筍。
旗竿湖農場負責人郭俊成表示,在種植一項作物時有四大要素要考慮,分別是陽光、空氣、水、土壤,而由於觀音山是一座火山,因此有天然的砂子壤土,這種土壤因為較為蓬鬆,因此在這裡種植的竹筍會比較細嫩。他還提到觀音山從五股區橫跨到八里區,然而八里的綠竹筍卻沒有五股的好吃,這是因為八里靠海,當地的綠竹筍會受到海風侵害,因此沒有五股的綠竹筍美味。
綠竹筍的產季大約是從五月到九月,在這段時間內會有兩波收成的高峰,第一波是大約五月中旬,第二波則是七月底八月初的時期。當地農民吳天福表示,每當到了收成的時期,竹子下的土壤會冒出帶有裂縫的小洞,只要往下挖就可以看到竹筍,這時只要用刀子將他從根部切除下來就可以了。不過他也補充,有時候那些小洞不是竹筍造成的,是地鼠挖的,因此有時候會落空。

延伸發展 成立農場

觀音山屬於坑谷地形,是由五個大坑谷組成的,分別是觀音坑、御史坑、五股坑、蓬萊坑、水碓坑,目前綠竹筍的種植區域以觀音坑與御史坑為大宗。綠竹社區在二OO七年之前位在觀音坑,然而由於開發區域接近風景區,因此配合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將綠竹社區的範圍延伸至御史坑,並作為發展重心。
綠竹社區延伸 至御史坑發展之後主要是由五股區成泰里的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鄰組成,社區面積超過一百二十公頃,其中種植綠竹筍的面積將近一百公頃,由於筍田的面積過大,因此社區決定將土地整合。
在綠竹社區尚未延伸發展之前,旗竿湖農場就已經成立了,在社區轉移至御史坑發展之後,旗竿湖農場的地主無條件將農場的使用權給社區發展協會,因此發展協會決定與當地的廿八位農民合作,讓他們入股且共同擔任股東,集資擴建農場,並以綠竹筍為主要發展特色。

自然處理 推廣共生

郭俊成說:「雖然許多農村社區都有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但在綠竹社區內的農民其實算是年輕的,的平均年齡只有將近四、五十歲,因此他們不會像老一輩的農民甚麼藥劑都噴,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也比較健康。」
綠竹社區從二OO七年後,一直以來都在推廣農作物與自然生態共生的觀念。當地農民在種植竹筍之後,不會再噴灑其他的化學藥劑,對於雜草都是以將他們翻至土壤內的方式來處理,一方面當作天然肥料外,也比較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這種與自然共生的概念也引來台灣特有昆蟲,台灣大象鼻蟲的拜訪。他們對於綠竹筍來說是害蟲,然而綠竹社區的農民也不會特地噴灑除蟲劑,而是將它們放生,除了遵循共生的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台灣大象鼻蟲的存在反而是有機與健康的品質保證。
旗竿湖農場除了筍田與餐廳之外,還有生態步道,當地也提供簡單的下午茶,農場員工戴碧月表示,目前已經接近夏季,假日有越來越多人到農場來休閒觀光,順便避暑。農場在每年六月也會舉辦「竹筍節」,讓民眾除了可以到農場參觀當地的筍田、採收竹筍的過程,也可以直接在當地品嘗綠竹筍的美味,希望藉此更加推廣綠竹筍,以共生概念為主軸,讓人們也能「與綠竹筍共生」。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