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蔡昀彤Photo Credit: 蔡昀彤

生命力新聞/文:蔡昀彤、莊星卉
​「藻礁是個很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你不認識它,那就來一趟,看看它、了解它,你就會為它賣命。」潘忠政道出他對藻礁生態的熱愛,同時也傳遞出他對環境保護的堅持。現年 68 歲的潘忠政,投身環保運動近 30 年,從家鄉觀音出發,先後籌組觀音文化工作陣、大堀溪文化協會等組織,帶領鄉民認識家鄉土地,並凝聚在地力量共同守護環境。去年,潘忠政更發起「珍愛桃園藻礁公投」,盼能藉此凝聚全民意識,來場大型的環境及公民教育。

關心環境從家鄉出發,與鄉民共阻不肖業者

出生於桃園楊梅的潘忠政,從花蓮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故鄉任教,隨後轉調至桃園觀音的新坡國小,待了 17 年之久,因而培養出在地情感,積極守護當地環境。不過,其實潘忠政對於環保運動的啟蒙,並不是任何生態系或生物,而是一場場的政治活動,「我先是關注政治議題,參加台灣教師聯盟,一個追求台灣獨立的教師團體,我在裡面去認識台灣本土的相關知識,所以很自然的就開始關心家鄉環境。」
從政治找到本土意識,潘忠政也將關懷家鄉的心,延伸到環境上,四處奔波挖掘家鄉土地的污染情形。1993 年,潘忠政發現觀音沿海一帶,常被不肖業者盜採砂石,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就是一魚三吃,先把砂石挖走,再回填垃圾;最後是台北捷運的廢土,那時候在蓋捷運,廢土沒地方倒,就把它覆蓋上去。」為了阻擋違法業者,潘忠政找來 8 位觀音鄉的好友,共同創立「觀音文化工作陣」,一行人更自掏腰包發行社區報,向鄉民揭發業者惡行。
以雙週刊形式出版的《觀音人》社區報,快速地讓觀音鄉民意識到自己的家鄉正遭受破壞,越來越多人開始站出來,參與抗爭活動,阻絕盜採砂石問題。觀音文化工作陣也搭配實體活動、環保夏令營等,吸引民眾興趣;同時還舉行多場環境講座,號召觀音人加入守護家鄉的行列。經過了 3 年多的努力,潘忠政成功凝聚鄉民力量,共同監督政府,合力趕走不肖業者。
(潘忠政至觀音鄉任教後籌組「觀音文化工作陣」,阻絕砂石盜採問題。 來源:蔡昀彤)
(潘忠政至觀音鄉任教後籌組「觀音文化工作陣」,阻絕砂石盜採問題。 來源:蔡昀彤
雖然在觀音文化工作陣的監督下,盜採砂石的情形有明顯減緩,但潘忠政卻發現,要讓民眾延續環保精神,不能僅是舉辦一次性的講座、活動。潘忠政認為,走到第一線親近土地,並認識家鄉歷史,才是最重要的關鍵,「為什麼大家都不關懷家鄉土地,是因為你根本就不認識鄉土。」
隨後,觀音文化工作陣便擴展重心,將觀音鄉的文史推廣納入組織重點。潘忠政也開始拜訪在地耆老,將耆老口述的重要鄉史,記錄在社區報當中,讓年輕的鄉民認識家鄉的文化及歷史。
在環境生態方面,觀音文化工作陣則把重心轉向新屋溪岸邊的水筆仔生態。潘忠政說,原先新屋溪有相當豐富的水筆仔,但卻因為河道堤防工程,幾乎都被砍光了。因此,觀音文化工作陣展開復育水筆仔的計畫,邀請觀音鄉民走到第一線,認識紅樹林生態系,也捲起袖子為環境打拼。此外,當時潘忠政仍在學校任教,因此復育計畫,也廣邀學生及家長參與,透過實作的方式,讓孩子從小養成環保觀念。
「學生常常會跟家長一起過來,他們會親子式的參與,我們就去種水筆仔外,也叫小朋友扮水筆仔、招潮蟹演一齣戲,然後錄影下來。」潘忠政興奮地還原當時盛況。趣味的實體活動,搭配親自種植的實作體驗,觀音文化工作陣成功讓民眾更願意親近家鄉土地,同時也與在地鄉民建立良好關係,將環保觀念普及於觀音地區。

擋不住的觀塘工業區,心灰意冷暫退前線

「我們終究只是地方小組織,力量太小了,只能做到呼籲大家來反對,但環境影響評估照樣通過,根本擋不住。」潘忠政口中擋不住的案子正是現在的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區。
1999 年,行政院環保署正式通過觀塘工業區的環評報告,於觀音沿海興建大潭發電廠及天然氣接收站。這樣的開發案,無疑會破壞觀音沿海環境,因此在環評審查過程中,潘忠政帶頭反對,觀音文化工作陣也舉辦多場說明會,盼能再次集結鄉民力量,讓政府重視在地居民權益。
潘忠政說,當時觀音地區,已經有北台灣最大的觀音工業區了,因此若還要將發電廠等鄰避設施興建在觀音,並不合理。但是,即便潘忠政與觀音文化工作陣的夥伴,再極力地反對,再積極地向鄉民宣導;一個地方組織,仍難以撼動政府的全國性電力開發計畫。
無法擋下觀塘工業區的開發,讓潘忠政感到心灰意冷,因而選擇在 2000 年,退出環保運動前線,放下手中的觀音文化工作陣,並從教職退休。潘忠政無奈地說:「那個累的感覺很難形容,應該是挫折感,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努力要擋那個開發案,但擋不下來,就覺得觀音的命運就是這樣,我還能怎麼樣。」
(1999 年,行政院環保署通過觀塘工業區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決議於觀音沿海興建大潭發電廠及天然氣接收站。 來源:蔡昀彤)
(1999 年,行政院環保署通過觀塘工業區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決議於觀音沿海興建大潭發電廠及天然氣接收站。 來源:蔡昀彤

休息期間仍心繫觀音,心癢重回前線護溪流

從前線退下後,潘忠政離開待了 17 年的觀音鄉,搬家至市區。但其實潘忠政仍心繫著觀音地區的大小事,時不時也會回到觀音與友人聚會、打球,甚至也默默地繼續關心著觀音的環境生態。
6 年後,一條受到工廠廢水污染的河流──大堀溪,又讓潘忠政重拾熱情,再次回到觀音地區,並重回熟悉的環保運動前線。「大堀溪是觀音最大的河流,我曾聽過耆老們去談這條河流,他們當年是多麼快樂地在裡面抓魚,很快樂地去享受沒有污染的河川環境。」潘忠政感概地說。
看見許多河段被偷排的廢水染成深紫色,聽見河岸旁的居民抱怨污水的惡臭,潘忠政於 2008 年,再度找來觀音鄉的好友,成立「大堀溪文化協會」,為當地居民及河川生態發聲。潘忠政便開始積極地抓污染源,有時甚至大半夜還跑到現場,只為了阻絕工廠刻意於夜間偷排廢水。
大堀溪文化協會也將收集到的偷排證據,向上呈報市政府,與市政府合力打擊不肖廠商。潘忠政更親自與廠商溝通,共同協商解決方案,甚至還訂定出生態復育計畫,以在河川中放養吳郭魚等魚隻的方式,觀察當地河川生態是否有改善。「我們後來看到了吳郭魚、鯽魚,還有一些魚種的出現,可以存活下來,所以就可以確認說污染是被我們控制住了。」潘忠政說。

初識藻礁欲當抗爭工具,實地走訪愛上它

2006 年,當年潘忠政擋不住的大潭發電廠正式商轉營運,成為全台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隔年,更完成埋設在大潭電廠海底的天然氣運輸管線,從台中天然氣接收站,將發電所需的天然氣運送到大潭。但這埋藏在海底的管線,也對觀音沿海的藻礁生態造成威脅。長長的管線劃過藻礁生態,棲息於藻礁孔隙間的生物也無一倖免。當時,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副研究員劉靜榆博士,正好在研究海岸棲地,無意間發現藻礁受到破壞,便向全國揭發,而這也是潘忠政與藻礁的初識。
(2007 年,劉靜榆博士揭發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管線嚴重破壞藻礁生態,讓潘忠政首次認識藻礁。 來源:蔡昀彤)
(2007 年,劉靜榆博士揭發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管線嚴重破壞藻礁生態,讓潘忠政首次認識藻礁。 來源:蔡昀彤
「那個時候劉靜榆博士揭發藻礁受破壞,我才聽過藻礁,也才知道原來之前我們去新屋溪種水筆仔,趁退潮的時候去玩的地方就是藻礁。」潘忠政說道。不過,當時潘忠政並沒有馬上投入藻礁的保護運動。直到 2011 年,政府欲將桃園煉油廠遷至觀音,為了不重蹈覆轍觀塘工業區的案例,潘忠政再次集結觀音及新屋鄉居民,成立「觀音不要煉油廠自救會」。經過一年的努力,自救會成功凝聚居民力量,也吸引在地政治人物支持,順利阻止遷址計畫。
雖然成功阻絕煉油廠,但潘忠政卻開始思考,為何總是有那麼多開發案要到觀音地區。為了不讓觀音再遭到污染,潘忠政便想利用觀音沿海的藻礁生態,當作阻擋開發案的工具。隨後,潘忠政邀請劉靜榆博士,向自救會及大堀溪文化協會的成員介紹藻礁生態,並實地前往大潭、觀新藻礁,進行日間及夜間觀察。深入認識藻礁後,潘忠政便愛上了它,「後來發現藻礁是珍貴的自然資產,我才醒悟本來只要把它當成工具,結果發現本來就應該保護它。」

7 千年藻礁生態,海洋生物的育嬰房

藻礁與珊瑚礁皆是多孔隙的環境,相當適合作為各種生物的棲息地,甚至有「海洋生物的育嬰房」之稱。潘忠政說,桃園地區連綿 27 公里的藻礁生態,孕育著豐富的物種,「我們在這裡發現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也看到世界瀕危物種『紅肉ㄚ髻鮫』,就在我們觀塘附近的海域。」除了動物生態外,藻類生態也相當多元,有學者更在桃園藻礁地區,發現 24 種有造礁能力的藻類,甚至其中又有高達 19 種是尚未被命名的世界新種。
此外,藻礁屬於植物造礁,不同於珊瑚礁的動物造礁模式。藻礁必須等待石灰藻等造礁藻類死亡後,留下碳酸鈣遺跡,才能堆疊造出礁體;這也使藻礁的造礁速度比珊瑚礁來得緩慢,有時 20 年還成長不到一公分。而桃園的藻礁生態,厚度大約 3.35 公尺,推估生成年代,可能已有 7500 年。再加上,桃園藻礁屬於全球少有的淺海型藻礁地景,不需潛水就能親近生物。種種原因,讓潘忠政開始守護這塊能成為「台灣之光」的豐富生態系。
「認識藻礁的價值後,決定開始保護它,我們成立桃園在地聯盟,這就不只有我們環保團體,還包括桃園教育產業工會、群眾服務協會等,把大家組合起來,不再單打獨鬥。」潘忠政說道。桃園在地聯盟於 2013 年正式登記成立後,便積極展開搶救藻礁行動,除了向社會大眾宣導藻礁的價值外,潘忠政等人也參與政府公聽會,全力守護藻礁。在眾多團體的努力下,政府於 2014 年將觀新藻礁區域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暫時保住了藻礁的生命。
(桃園藻礁地區蘊含豐富的生態系及地景,圖中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為我國一級保育類動物。來源:潘忠政)
(桃園藻礁地區蘊含豐富的生態系及地景,圖中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為我國一級保育類動物。來源:潘忠政

三接再壞藻礁生態,發起公投決定藻礁命運

但是,沒過多久,2017 年,政府為了加速能源轉型計畫,期望於 2025 年降低燃煤發電比例,並提升天然氣發電比例至 50%;因此選擇在觀新藻礁北邊的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以及天然氣接收工業港。整個三接計畫,影響約 230 公頃的藻礁區域,工業港的興建更可能產生突堤效應,讓藻礁上覆蓋更多淤泥。但是,政府仍不顧潘忠政等環團的反對,於 2018 年通過三接的環境影響評估,並於隔年開工。
「環評通過基本上就無能為力了,但是我們環團,還有一些學者都不服氣,我們就認為還有一個機會就是行政訴訟,所以我們不斷開記者會,提醒政府、大眾,藻礁不可以破壞。」潘忠政語帶激動地說。雖然,行政訴訟最後仍以證據僅從媒體報導及網路資訊推論不可採信為由,被敗訴駁回。但超過一百場的記者會,無疑吸引到大眾的注意,潘忠政也積極與政府溝通,更曾拜會過蔡英文總統,強力宣示保護藻礁的決心。
不過在和政府溝通的過程並非相當順利,潘忠政說,曾有官員答應他在溝通期間,先讓三接的海上工程暫時停工,但後來卻還是繼續動工,這才讓潘忠政堅決發起藻礁公投。2020 年中,由潘忠政領銜的「珍愛桃園藻礁公投」發起第一階段的公投連署,於短短的 10 天就順利達標,便於同年年底於進行第二階段連署。
連署期間,潘忠政也與桃園在地聯盟、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環團合作,架設網站、粉絲團,將藻礁背景資訊整理成懶人包,方便民眾理解。有時更勤走街頭宣導藻礁議題,招募連署書。最後「珍愛桃園藻礁公投」,成功於全台收集到超過 70 萬份的連署書,遠超過連署門檻約 40 萬份,今年 12 月 18 日(原 8 月 28 日因疫情延後),大潭藻礁的命運將交由公民決定。
(為了不讓藻礁再遭到破壞,潘忠政領銜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發起「珍愛桃園藻礁公投」。來源:潘忠政)
(為了不讓藻礁再遭到破壞,潘忠政領銜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發起「珍愛桃園藻礁公投」。來源:潘忠政

政院提出外推解方,影響評估仍須質疑

面對藻礁公投案的成立,經濟部曾於今年 2 月澄清,現今的三接開發案,已將影響藻礁的面積從 232 公頃,縮小到 23 公頃。今年 5 月,行政院更提出全新的「外推方案」,宣告將工業港的開發區域,再向外海推 455 公尺;外推後工業港區將離藻礁沿岸 1.2 公里遠。不過,由於外推方案必須重新進行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整體供電時程恐將延後兩年半,且預算也會增加 150 億,但經濟部強調這已是「保護藻礁最大化、影響供電最小化」的方案。
談到外推方案,潘忠政認為,若不是將整個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區域,對於藻礁生態還是有一定威脅。潘忠政強調,如果政府早點提出來,或許還有討論空間,「這是程序正義的問題,我們過去什麼時間點,提出過什麼方案跟建議,那時候都是你來得及去改變的,但政府都不做,最後就演變成今天的局面。」潘忠政也表明,珍愛桃園藻礁公投團隊依舊會堅持公投主文上的立場,要求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則說,目前看到的外推方案,確實減少了開發量體、空間,對於藻礁的破壞應該也有減少。但是,外推後的海底下是否還有生態系,對生態系的影響究竟減少多少,仍是需要質疑的。
「以現有的外推方案,就是那幾頁簡報來講,我覺得是很難說服人的,所以很希望政府把完整的資訊拿出來,然後再來看是不是能支持這個方案。」蔡中岳表示,政府應該在公投之前盡快送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才是討論最佳解方的唯一道路。
(大潭藻礁沿岸正在興建三接的工業港區,即便政府祭出外推方案,但海底下是否有生物會受到影響,仍是未知數。來源:蔡昀彤)
(大潭藻礁沿岸正在興建三接的工業港區,即便政府祭出外推方案,但海底下是否有生物會受到影響,仍是未知數。來源:蔡昀彤
不過,蔡中岳指出,若將三接工程遷離大潭,對於整個能源轉型時程恐會造成影響,「如果要遷離大潭,那遷到哪裡最佳,我自己也沒有答案。雖然我知道很多人提台北港,但遷到台北港的時程會比較久,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以台北港為例,由於台北港並不像大潭區域本來就配有天然氣發電廠及天然氣儲存槽。因此,若要將三接遷移至其他地區,除了要先走完環評流程外,還必須再填海造陸、興建儲存槽,最後才是接收站的管線、工業港的建設。
在空氣污染部分,根據環保署的數據顯示,我國的重金屬排放,有大約 3、4 成皆來自傳統的燃煤發電鍋爐。因此,蔡中岳認為,為了加速能源轉型,減緩空氣污染,三接的興建確實有其必要,在發展到全面綠能前,必須先減少燃煤發電比例,改用相對乾淨的燃氣作為過渡。蔡中岳說:「pm2.5 污染,燃氣就比燃煤乾淨 20 倍左右,可見燃煤污染會對空氣造成具體的影響,所以時程對我來講很重要,能加快蓋好,自然而然需要用燃煤的時間就變短了。」

缺乏討論陷窘境,公開資訊公民反思成解藥

「三接就是有點尷尬,因為它確實對一些東西有加分,在能源轉型時程上是加分,可是對於生態又有一些減分,但怎麼樣達到平衡這才是重點。」蔡中岳坦言三接案很難找到無任何負面影響的最佳解方。蔡中岳認為,政府在 2018 年環評時期,執行太少溝通,甚至不回應當時民間團體提出的替代方案,倉促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才造成現在的窘境。
為了讓政府與民間有更多溝通機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於今年 4 月,曾與 13 個環團,共同舉辨「對焦會議」,邀請政府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參與公投提案的環團,一同釐清三接案的爭議及各自的立場。蔡中岳也再次呼籲,唯有溝通才能做出正確選擇,「只有全民都擁有共同的資訊,然後經過思考、猶豫投出的結果,那才是台灣人的共同決定。」潘忠政也期望,政府能召開聽證會,雙方把各自資料攤開來檢視,才能找到三接與能源轉型政策的未來。
(地球公民基金會聯合 13 個環保團體,舉辦藻礁公投對焦會議,邀集政府代表、專家學者,以及民間環團,共同就藻礁爭議進行對話。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聯合 13 個環保團體,舉辦藻礁公投對焦會議,邀集政府代表、專家學者,以及民間環團,共同就藻礁爭議進行對話。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如果我用棲地保護的角度來看藻礁議題,那很清楚的這個開發會對於棲地造成影響;可是如果用減碳、減污的角度來看,可能答案就不太一樣,但它一樣都是環境觀點。」蔡中岳強調,在思考藻礁議題時,不能僅從單面向的影響來評估,必須從生態、能源轉型時程等面向,進行多目標決策思考,才能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透過這次的藻礁公投,潘忠政希望能凝聚全民力量,共同找回政府施政程序的正當性;並喚醒公民意識,防止更多的生態系,像藻礁一樣被迫犧牲,「我認為這是一場很好的公民教育跟環境教育,公民可以開始思辨政府的功能,也給我們的人民去關注我們的環境。」蔡中岳則期望未來政府能提供更多外推方案的資料,讓公民進行多面向的思考;甚至反思自身是否能透過節電等方式,來加速能源轉型推進,這才是這場公投運動的價值。
「我覺得這個已經是身不由己了,就是我的命運大概就是這樣了,那些環境的事情,或是夥伴們都會推著我往前走。」潘忠政說道。投入環保運動近 30 年,即便中途曾感到疲倦而短暫離開,但潘忠政對鄉土的熱愛及對環境保護的信念,仍讓他持續堅持在這條道路上。潘忠政正用全台第一個以生態保育為主題的公民投票案,喚起全民對自身權益及家鄉土地的重視。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長年守護環境 潘忠政用藻礁喚醒公民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社會企業如何加速轉型,掌握新成長動能?7/30(五)社企流將舉辦電力小兵限定線上座談,邀請您一同了解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企業最新趨勢。 >>> 瞭解更多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