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天地人禾Photo Credit:天地人禾
文:信息時報訊(記者 何蕊)
 一方面,偏遠地區農民所種的安全糧食找不到銷路;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很難找到安全高質的糧食。怪相存在已久,卻始終難徹底解決。
2012年,廣州人劉尚文與幾位夥伴,在廣州創辦了一家名叫「天地人禾」的社會企業,以商業手段綜合解決食品安全、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讓城市人和農村人共同參與社區的建設,並開展食農教育公益項目。短短3年,劉尚文在偏僻的清遠連山縣向陽村,拓展了300畝稻田,開展生態農業;與此同時,506戶城市家庭,吃上了向陽村產的稻鴨米。

從公益到社企

對於自己的工作經歷,劉尚文調侃說,與同學相比,有些「非主流」。
200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劉尚文進入外企;5年後,因熱衷自然、環保,他辭職進入公益組織。多年從事環保公益工作,劉尚文對食品安全和農業污染有了深刻的瞭解認識。在農業研究以及做最終端的超市、市場食品污染調查中,觸目驚心之感至今仍在,
「在銷售末端監督並沒有太大作用,如果鎘污染的土地得不到解決,明年還是會有鎘米產生。但食品安全問題只是現象,要想吃到安全的食物,還是應該回到農業,回到食物源頭。」
2011年,劉尚文讀到台灣人賴青松的《走在阿公的田埂上》。他覺得自己和賴青松的經歷十分相似,「我隱約覺得,他做的就是我想做的——做城鄉連接,引導城市人們重新理解食物和農業,告訴大家好的米是怎樣的。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引起人們對食物安全、生態農業的共鳴。」
2012年,劉尚文與幾位夥伴,在廣州創辦社會企業「天地人禾」,以商業手段綜合解決食品安全、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連結城市與農村,共同參與社區的建設。

生態農業 種出好米

近5個月時間裡,劉尚文和夥伴以廣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開,尋找適合開展生態農業的村子。在跑了50多個村子後,清遠市連山縣永和鎮向陽村進入視線。向陽村,是廣東省「扶貧雙到」重點扶持貧困村之一,這裡的農民世代種植水稻,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經濟相對貧窮,環境特別好,周邊沒有廠區、礦區,土壤和水質經檢查全部達標。」
第一年,劉尚文找到7戶合作農戶,共50畝生態稻田。這些生態稻田全部使用傳統的生態種植方式——稻鴨共生。在田間養鴨,鴨子吃掉蟲子和雜草,鴨糞用於肥田,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有效避免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向陽村村民、曾擔任村委會副主任多年的唐振清,是首批合作農戶之一。58歲的他有近40年經驗,是真正的田間地頭的專家。
「上世紀70年代以前,種植水稻以牛糞、豬糞、冬種紫雲英、稻草回田,自製土雜肥為主要肥料。上世紀80年代後,各農戶自定施肥、除蟲方法,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耕作雖然簡單了,但土質一年比一年瘦,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大。」通過與天地人禾合作,經過3年生態種植,唐振清發現,稻田的土質在不斷變好,「現在繼續每年播種紫雲英、回田、加強肥水管理,保護益蟲,稻田養魚、養鴨,估計兩三年后土地就可以回到原來的肥力了。」如今,向陽村有50個農戶,共300畝稻田開展了生態農業,506戶城市家庭正在吃著向陽村產的稻鴨米。

食農教育 培養下一代

食物選擇,等於環境保護。劉尚文希望,在做放心又優質的大米的同時,為城市孩子們提供食農教育,讓每位父母和孩子在選擇食物時,多考慮一點環境與農村、農民。
去年8月起,天地人禾啟動了國內首個系統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食農教育公益業務——種土,該項目以向陽村為農村遊學教育根據地,針對4~14歲城市兒童和家長的義工系統。截至目前,已有160個家庭參與。
從事快消行業的莫先生從一年前起向天地人禾預定稻鴨米,他曾兩次帶著女兒參加種土項目。莫先生表示,向陽村與中國的其他農村一樣,因經濟欠發達,鄉村建設無法開展,各種問題遲遲無法得到解決。「支持天地人禾,主要是因為認同他們的理念,成為鄉村建設和環境保育的一份子。其次,是為了讓女兒通過活動能夠知道,米並不是超市生產的,而是農民辛勤耕作得來的,最後,則是讓家人吃到安全的米。」去年3月,莫先生帶著女兒第一次前往向陽村下田插秧時,女兒因為害怕不願意下田,「回家後我和她聊天,約定第二次去一定會下田。上個月再次前往時,女兒表現很好,非常積極地插秧。後來和我說,感覺到農民伯伯的不易,此後吃飯也十分珍惜糧食。」
對於天地人禾今後的發展,劉尚文說,未來,天地人禾的目標是能讓3000戶家庭都吃上來自廣東本地的安心健康米,「這很漫長,我們知道。但不急,慢慢來。」
全文轉載自信息時報訊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