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不輕易接受現況、勇於改變,似乎是創客的共同特質。太和光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微光計畫」發起人吉正然,因父親患有天生聽覺障礙,對身障人士生活上所面對到的困難感受特別深。
文:社企流

創意,從不滿現狀、發現問題開始

這個世界似乎長期忽略視障者的需求,太和光公司創辦人、微光計畫發起人吉正然表示,人類在 1921 年發明了第一支導盲杖,經過 100 年後,所有的科技、思想都在進步,但視障者外出時除了導盲杖外,卻依然沒有更方便的輔助工具。
身為工程師的吉正然,決定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吉正然表示,工程師在解決問題之前,定義、界定問題是相當重要的工作,須挖掘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再一一拆解。比方說地面上有一攤油,這件事本身不是問題,只要用抹布擦去就行,但重點是要能找出哪台機器漏油,否則油汙還是會持續出現。
不過,從「想」到「做」的距離有多長?吉正然為了瞭解視障者,設身處地體會他們的心情,感受他們的需要,花了整整兩年多的時間體驗「看不見」的生活,親身感受他們所面對的問題。
戴上眼罩,手拿著那支兩年來幾乎隨身攜帶的導盲杖,吉正然在地面上左右敲擊著即將踏上的路徑。他表示,視障者心中的視野分成腰部以下的「下視野」,以及胸部以上的「上視野」,一般來說,在頭部的區域不容易遇到障礙物,因此視障者多使用導盲手杖辨識腳下的路徑。
在吉正然「看不見」的那段時光中,他體會到「行」這件事絕對是要優先解決的。當盲人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會因為對周遭所有事物的未知,而導致恐懼、排斥感,久而久之就不會想出門,只會在已經熟悉的路徑上行走、生活。

Beacon 微定位,透過手機 app 發揮導航功能

近幾年,物聯網與大數據在科技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關鍵字,而不到一個手掌大小的 Beacon 發射器,宛如物聯網生態中的燈塔般,成為資料蒐集器。吉正然表示,Beacon 就像是一個不停播放訊號的燈塔,當手機進入燈塔的照射區內時,手機就可以收到來自 Beacon 所發送的訊號,當手機的app偵測到後,便可以進行後續一連串觸發、響應。
事實上,Beacon 的微定位功能,定位範圍可精準到 2 至 100 公尺內,相較於戶外的 GPS 全球定位系統,Beacon 更適用於室內環境。一些零售業如特易購(Tesco)和梅西百貨(Macy's)都已加入裝設 Beacon 的行列,梅西百貨的店面放置了 4 千顆以上的 Beacon,提供消費者導購和導航功能;特易購則是讓使用者在 app 上建立待買清單,當使用者一進入賣場,手機就會告知每項商品的位置,節省消費者購物時間。
對於商場業者來說,這項科技可以讓其精準掌握顧客在哪個店家、哪個位置,又能透過手機和顧客互動,傳達商品優惠資訊,等於結合了「地理鄰近性」和「個人化習慣」的精準行銷。而吉正然透過此科技,將之運用於替視障者導航,透過手機為視障者語音播放鄰近設施、周遭環境、所在位置等訊息。

微光計畫,讓視障者更願意「走出去」

從 2009 年開始的起心動念,讓吉正然將 Beacon 科技運用到視障者的導航上,視障者只要將手機開啟藍牙,透過 app 接收到 Beacon 發射器的訊號後,就可以透過語音報位來導航,接收到電梯位置、書櫃等訊息,建立起對陌生環境的安全感,除了省時,也增加視障者「走出去」的自信心。
視障者王老師認為,Beacon 「微光計畫」的即時定點播報幫助很大,比起用 Google 地圖的定位更準確。視障者張金順使用後也覺得透過此科技,一個人出門在外的時候更有安全感,速度較快走路也更有自信心。
目前,臺北市有 2259 個路口,要在所有路口裝設有聲號誌需耗資 8.4 億元,若換成 Beacon 語音標籤,則僅需 6 千萬,降低約 7.8 億元的成本。自 2009 年開始,吉正然這項透過 Beacon 科技為視障者導航的「微光計畫」,由於大幅降低盲人紅綠燈的建置成本,又能實際透過語音導航讓視障者更有把握地面對陌生環境,因此 2013 年兩次獲選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挹注的獎金得以將視障導航裝置設立在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臺灣盲人重建院、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都路智慧街道、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等地方。

在無數辯證中,思考微光計畫的下一階段

不過,對吉正然而言,微光計畫仍達不到他覺得夠適用、實用、理想的狀態。例如在中興大學圖書館的裝置,館內陳設著許多書櫃,視障者仍可能因為一些誤差導致走錯路徑後,就卡在書櫃中走不出來。此外,外型小巧的Beacon雖可透過黏貼在電梯、書架的地方,幫助視障者聽聲辨位,但卻不適用於過度吵雜的環境。
目前「微光計畫」決定將目標轉往「有內容」且較為安靜的博物館場域,藉由語音播放展覽的藝術品、講解作品的創作意涵等,讓視障者的生活更加豐富。目前鎖定裝置在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地方,期許能讓導盲裝置發揮更多功能。
在實踐計畫的過程中,吉正然總是不斷地批判自我、提出疑問,例如當戶外已有 GPS 定位系統,那麼 Beacon 可以在室內扮演什麼角色?哪些問題是別人還沒有解決,而他可以解決的?如何做出有人願意出資購買的裝置?又有哪些事情是非由他做不可的?透過無數的辯證與自我反思的過程,都讓他更清楚下一步該如何走在正確的方位上。
吉正然表示,關鍵是把每一個遭遇到的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正如創客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一步步拆解、研究、組裝、嘗試,每一次都給自己一些小目標,設立新的進度。
例如微光計畫在 2017 年過年前,將目標設定為做出會發出聲音的 Beacon,而近期 3 個月的目標,則是達到 100 人次視障者的體驗測試。多年來吉正然的創業心法,便是利用最少的資源解決問題,運用既有的科技做出還沒有人做過的解方。

理想與現實,就像腳踏車的左右踏板

其實,「微光計畫」只是吉正然事業上的一部分,他創辦的太和光公司,主攻醫療與工業領域,公司有獲利、有工程師,才能持續讓「微光計畫」前進。對他來說,理想與現實就像腳踏車左右的踏板,左邊是現實,右邊是理想,當兩邊平衡時可以快速前進,失衡時就會跌跤,好在目前為止每次摔跤都還爬得起來。
吉正然認為,一直以來,社會氛圍似乎鼓勵年輕人擁抱夢想,但一步步築夢踏實的過程,從來都不容易,許多改革與創新,常常來自於對現實的不滿。與其空口說著白話、畫著遠景,倒不如一步步踏實地前進,並力求每一步都有微小的成功。「理想是很空虛的,理想需要一些成就支持,如果所遇到的全是挫折,那麼理想不會讓你走太久。」
「天色依然很暗,微光還沒有成功。」吉正然夢想著有一天,辦公室可以放上一個超大螢幕,上面有一幅世界地圖,每一天都有一個不斷變動、跳躍的數字,顯示當天的那個時刻,全球有多少視障者使用著他的裝置。

文章標籤

  • 創客時代 · 自造臺灣的未來

    創客時代 · 自造臺灣的未來

    2012年,趨勢大師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在《自造者時代》一書中表示:「自造者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世界。」如今全球自造運動已經跨入 4.0 時代,臺灣的創客熱潮也正風起雲湧,創客們將引領臺灣走向什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