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AmazonPhoto Credit: Amazon
文:陳蔚銘
2016 年 12 月,Amazon 在西雅圖總部附近開設一間無人商店「Go」,主打「拿了就走」的快速消費體驗。藉由店裡裝設的攝影機及感測器、再加上機器視覺等技術輔助,讓顧客從掃描 app 進店、挑選商品到離開一氣呵成,省下排隊結帳的漫長等待。
創新點:Amazon 的「無人商店」用科技創造雙贏:一方面讓客戶省去排隊之苦,另一方面讓自己收集更多顧客行為數據。
本文 5 大重點:1. 等不及的焦慮時代,「拿了就走」的極速購物。 2. 收集所有蛛絲馬跡,專屬於你的個人化消費體驗。3. Amazon為何跳進零售業的紅海市場?「服務」與「資料」才是真正目的。 4. 把創新「在地化」!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 5.「無人」商店,真的不再需要店員嗎?

1. 等不及的焦慮時代,「拿了就走」的極速購物

如同 Go 的宣傳短片中描繪的情境:顧客開啟手機裡的 Amazon app,掃描進入店裡開始購物。過程中,選取的商品會自動加入虛擬購物車;萬一反悔不買,再把商品放回架上就好。最重要的是,買完不必等待排隊結帳,直接走出店門,消費金額會在離開時從會員帳戶扣除。
很多時候,我們走進便利商店只想在大熱天裡買瓶飲料解渴,卻得在結帳隊伍中等上幾分鐘。Amazon Go「拿了就走」概念的實現,終結了這些漫長的等候。
雖然目前唯一一間 Go 商店只對員工開放,約 50 坪大小的店面中商品種類有限,大多是麵包、牛奶等生鮮食品。但許多媒體猜測,未來 Amazon 會慢慢擴展規模,同時讓自家語音助手「Echo」擔任虛擬店員,若顧客想找的商品店裡沒賣,也能現場透過 Echo 在 Amazon 的平台下訂,再送貨到家。
然而,除了方便又快速的概念之外,無人商店的發展有什麼值得進一步觀察的呢?消費模式的改變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2. 收集所有蛛絲馬跡,專屬於你的個人化消費體驗

Go 流暢的購物體驗不是神奇魔法,而是由分布在店裡各角落的攝影機和感測器,再加上看不見的大量運算共同完成。
(Go 的購物是透過店內無數的攝影機和感測器完成。來源:Amazon)
(Go 的購物是透過店內無數的攝影機和感測器完成。來源:Amazon
從顧客進入店面開始,攝影機錄下他們移動的路線,以及瀏覽商品、拿取、檢視標籤或放回商品的動作,並傳給機器進行影像辨識。
接下來,根據影像的判讀對虛擬購物車的商品做出修正。同時,貨架上的重量感測器會偵測商品重量是否產生變化,避免商品被亂放或掉包。
最後,顧客離開時,位於出口的感應區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所有結帳流程。
(Go 提供的資料能用來分析顧客的購物經驗。來源:Amazon)
(Go 提供的資料能用來分析顧客的購物經驗。來源:Amazon
由於每個小動作都被完整記錄,Amazon 可以分析店內的動線是否讓顧客感到舒適?貨架的配置能不能吸引更多的目光? 人們選擇時,猶豫的是價格還是內容?
有了這些資料,Go 有更精準的促銷方案可以選擇。
舉例來說,檢視會員過往的消費頻率,即時提醒他們牙膏、衛生紙可能快用完了;依據顧客輸入的飲食偏好,在購物過程中提示食品營養成分、避開含有過敏原的食物;系統發現在周五買尿布的會員,通常都會順手帶上幾瓶啤酒,便對該會員適時推出優惠折扣。
許多新創公司以「更瞭解你的客戶」作為主打,以各種方式蒐集資料,協助老闆們更理解自家的消費客群想要什麼。而重金打造的 Go,似乎也是為了相同目標而開發的「科技讀心術」。

3. Amazon 為何跳進零售業的紅海市場?「服務」與「資料」才是真正目的

在美國,零售商店的稅前淨利率約為 1至 3%,微薄的利潤為何會引起 Amazon 的興趣,投入資金和最新科技,開設 Go 無人實體商店呢?
(Go 能幫助零售業更瞭解客戶。來源:Amazon)
(Go 能幫助零售業更瞭解客戶。來源:Amazon
從零售業的觀點,如何找到銷量與價格的甜蜜點,讓商品和資金快速流動是獲利關鍵。因此,該怎樣抓住顧客的喜好,用對的售價賣受歡迎的商品,是零售業者最想知道的答案。
傳統做法會提供折扣或紅利積點等優惠,吸引顧客加入會員,事後再由會員的消費紀錄分析銷售策略的成敗。但這樣的方式無法涵蓋整個購物流程,仍有大片空白留待解答:顧客為什麼買?為什麼不買?而 Amazon 獨到的資料收集技術,正好具備補足這塊空白的巨大潛力。
在如此脈絡底下,可以理解 Amazon 推出 Go 的動機,並不是想自己跳下來經營實體零售,而是希望藉由小規模實驗,評估無人商店能不能成為一種「服務」的可行性。
一旦 Go 的模式通過檢驗,Amazon 開始把 Go 打包成價格合理的「拿了就走」服務,讓零售商不需投入心力自行研發,就有現成可靠的系統幫助他們了解顧客喜好。更不用說降低店內失竊率、減少人力成本等諸多好處。
另一方面,Amazon 希望藉由這套系統的擴散收集更多實體銷售的數據;會員限定的支付方式也能為自己的老本行——線上銷售帶來更多流量。
未來,我們不一定會看到 Amazon Go 越開越多,但可以確定的是,線下與線上之間的那條分界線,將越來越模糊。

4. 把創新「在地化」!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

如何有效消化排隊人潮、降低人力需求大概是全世界的商場都得面對的兩大難題。在行動支付比美國更普及的中國大陸(規模約為 50 倍),類似的無人商店也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如上海販賣小吃、泡麵的「繽果盒子」;獲創新工場投資,用機器人沖泡咖啡、烹調餐點的「F5 未來商店」,還有阿里巴巴以影像辨識進行點餐、出餐的「淘咖啡」等等。
由於民眾對行動支付的接受程度高,無人商店的想法在中、美相對容易實現。但在日本,主要消費方式仍是現金,零售業者也為日漸短缺的勞動力所苦。為了提早因應這樣的趨勢,當地第二大連鎖便利商店 Lawson 與松下電器 Panasonic 合作,設計了一款自動收銀機器人。
在大阪的 Lawson 示範店裡,所有商品都貼上電子標籤,顧客將選購商品放進特製購物籃的同時也完成掃描,結帳時再一起放進櫃台凹槽,機器會自動打包並顯示消費金額,顧客可以選擇用現金或刷卡完成支付。
至此,驚嘆於科技帶來便利之餘,我們也可以退一步想想:若沒有 Amazon 或 Panasonic 的先進科技,又該如何避免「漫長等待」產生令人不耐的情緒呢?
在許多滑雪勝地,遊客排隊等待纜車上山時,服務生會送上一杯熱巧克力;台灣許多醫院也開放線上查詢等候人數,讓病患可以有效利用等待時間;還有許多速食業者也推出以 app 點餐,到店後直接取餐的快速服務。
所謂創新的「在地化」並不單指空間上的移植,而是針對相同的概念、類似的問題,在不同場合提出適合解決方案的抽象概念。

5.「無人」商店,真的不再需要店員嗎?

科技發展究竟會不會威脅人類現有工作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根據美國勞工局統計,全美賣場銷售、收銀人員約有 8 百萬人,佔勞動人口的 6%。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調查,這些工作有一半時間可以由科技代勞、有 7 成工作內容可以被自動化。
(無人商店無法全面取代傳統收銀員的服務。來源:flickr)
(無人商店無法全面取代傳統收銀員的服務。來源:flickr
但如同工具的發明是為了解放人類雙手、研究更複雜的事物。無人商店的技術也是被創造來協助這些員工,讓他們空出更多時間提供更細膩的服務、提升附加價值。
Lawson 的社長 Sadanobu Takemasu 被問到自動收銀機會不會衝擊到店員的工作機會時,他回答:「Lawson 不只是購物空間,還是左右鄰居聚會的好地方,鄰居們很享受和店員隨意聊上幾句的感覺。因此,自動收銀機無法完全取代店員的工作。」
「早安,一樣來杯熱咖啡嗎?」看來,一句溫暖的問候,依然是機器短期內無法取代的溫度。
全文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文標題:你不必排隊,拿了就走。他收集數據,改善營運。一次看懂「無人商店」在各國的發展
《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盤點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位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這10 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 10 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點此搶購!

文章標籤

  • 創新拿鐵(Start Up Latte)

    創新拿鐵(Start Up Latte)

    「創新拿鐵」(Start Up Latte)是由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所發起的媒體。
    媒體的主題是國際創業與創新。文章分三大類:大師智慧、深度分析、新知介紹。每天用一篇文章,幫助大家迅速抓住國際上在創業、創新領域的觀念、趨勢、案例。
    我們每天分享一篇文章,希望這篇文章就像您早上喝的拿鐵,給您靈感、愉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