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飛利浦照明官方網站Photo Credit: 飛利浦照明官方網站
文:蔡業中
在燈具市場,飛利浦向來是世界性的要角,走過照明產業超越一世紀的歲月後,飛利浦照明公司的永續事務資深負責人Anton Brummelhuis表示,現今消費者對照明產品的期待不僅僅是點亮空間而已,更期盼照明產業能在環境裡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帶領飛利浦邁向循環經濟,就是其中一個答案。

推動循環經濟的實務面挑戰

Anton表示,飛利浦總部位於歐洲,歐盟也早已立法要求業者須妥善回收照明設備。然而,儘管歐洲已具備廢棄物處理的法治基礎,早在6年前就已導入「從搖籃到搖籃」設計(註一)的飛利浦發現,要貫徹以再維修(repair)、再利用(reuse)以及再製造(remanufacture)為訴求的循環經濟,還有更複雜的議題需面對。Anton分享了幾個推動循環經濟的實務考量:
首先是經濟效益的衡量—循環經濟提倡產品在使用期限後,要能回到生產者手中重新利用資源,然而以回收舊產品所得的原料來製造新產品,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Anton表示,某些特殊原料如鋁製產品,目前已有90%是由回收再生的鋁所製,由於冶煉鋁的能源需求很高,使用再生鋁比較符合經濟效益。然而對一般產品而言,進行回收所需的作業與後勤成本,可能比採購原生材料的成本還高,因此要完全使用回收材料的難度並不小。
另一方面,市場考量也會影響原料循環使用的程度。例如飛利浦推出運用回收塑膠製成的SENSEO Up咖啡機,為求外觀顏色的一致性,在外殼部分仍得採用原生塑膠,內裝部分才盡量使用再生塑膠。
相對於經濟效益與市場考量的障礙,時間則是更大尺度的挑戰,因為推動任何轉型都需要可觀的時間。從飛利浦在1891年製造出第一個白熾燈泡,亮度為每瓦6流明,中間一代代的燈具共花了100多年的時間,才演變為現今平均每瓦100流明的LED燈。
(飛利浦不斷地改善燈具的使用效能。來源:Philips Design)
(飛利浦不斷地改善燈具的使用效能。來源:Philips Design
Anton替這個歷史經驗下了詮釋:
「走在轉型的前緣,需要多年的演進,不是非黑即白,從線性經濟轉型成循環經濟也是如此。」

從源頭設計到後端服務,飛利浦用循環經濟為企業加值

即使前方的挑戰並不小,飛利浦仍透過前端設計與後端服務,作為因應這些長遠挑戰的兩大著力點。飛利浦首先將循環經濟精神融入到設計原則之中,在產品的源頭設計階段,便鼓勵設計師選用綠色材質(如回收塑膠),並致力於讓產品模組化,使產品更容易拆解和修復。同時也以減輕產品重量與包裝減量為目標,不但讓包裝的材料可被回收利用,也能降低運輸導致的成本及二氧化碳排放。
不過,根本之道還是要設計出更耐用的產品。Anton舉例,過去白熾燈的使用時數約1,000小時,差不多可使用1年,相較之下如今的LED燈節能7倍,使用壽命長達25年,也就是25,000小時的使用時數。這個趨勢糾正了過去產業界存在的「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手法(意即透過限定產品使用壽命來刺激消費,如今法律已禁止計畫性汰舊。)
除了改革前端設計,飛利浦在後端服務與商業模式上,也運用循環經濟的精神做出革新。3年前,飛利浦開始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推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合作時,發現封閉循環的附加價值不只在回收本身,更在於產品壽命結束之際,還能結合創新服務模式來延續產品的價值。
例如一般照明設備到了使用時限,價值即歸零,但結合了維修服務後,使用壽命與價值都能獲得延長,有助於未來的再利用,或是取出有剩餘價值的元件投入新產品。而所謂的剩餘價值不僅指物質價值,也包括省下的間接成本如製造元件的勞力。
最後,Anton也分享了 飛利浦在這幾年推動轉型的經驗中,領悟出的新趨勢:
「人們不再喜歡擁有硬體,只想享用硬體的好處。」
把這個趨勢套用到飛利浦的商業模式,則是開始轉賣照明「服務」,而非照明硬體。例如客戶繳交月費,飛利浦照明公司再依合約確保客戶工作場所的照明,雖然這項業務的比重還很小,但是具備了值得期待的潛力。
從19世紀的一顆白熾燈泡,到今天的賣產品更轉變為照明服務,飛利浦的經驗讓我們看見在商業模式思潮的滾動下,循環經濟已躍上舞台,與企業共創商機。
註一: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設計理念是指在生物循環或工業循環上,對人類、環境與生態均安全無害,且具高價值的可回收性與再生循環性的供應鏈設計。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