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aiwanICDF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TaiwanICDF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陳星穎
若要在 2030 年之前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ment Goals,簡稱 SDGs),除了需要有國與國之間的「全球行動」、國家內部的「地方行動」,更需要有人類集體的「全民行動」。
在 2020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上,來自 4 個不同國家的永續發展工作者——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項恬毅、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政策顧問 Angga Dwi Martha、國際合作機構創新協作部門負責人 Christian Gmelin、以及亞洲開發銀行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中心負責人 Christopher Morris,以「跨國合作-國際社群的影響力」為題,分別就自身的經驗,分享他們對於國際社群合作的見解。

整合需求與資源,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為台灣落實國民外交

項恬毅服務於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他認為國際合作對於台灣這個島國的意義重大,「我們一直想要為不同國家的利害關係人創造永續的福祉。」早在 1959 年,國合會就曾派技術團前往越南、非洲等地提升當地的農業發展。1989 年,國合會也組成更多多元的技術團,前往有需要的國家進行經濟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們的工作其實都因地制宜,而且涵蓋不同的發展領域,」項恬毅介紹。農業、環境、公共衛生、教育或者資通訊,都是國合會關注的面向,而其中又能聚焦成 4 個發展目標:糧食安全、氣候變遷、偏鄉發展跟醫療健康。透過教育訓練、借貸投資、人道救援與技術合作,國合會針對當地的需求給予相對應的支持。
然而,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仍然飽受饑荒、疾病與天災所苦,光靠現有的體制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標準。於是國合會擴大合作的範圍,期望有更多民眾可以參與國際交流的工作。
以今年的疫情為例,國合會在台灣發起群眾募資,在一個月內募集一萬美金資助飽受疫情衝擊的開發中國家,項恬毅表示,「我們幫助這些外國夥伴,也是在幫助國內人民增進對國際局勢的理解。」
透過 4P(people、private、public、partnerships)的整合,假以時日,將有更多台灣民眾能參與國際合作計畫,強化與外國夥伴的羈絆。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項恬毅,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項恬毅,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顧問:「不要低估年輕人的影響力」

在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服務的 Angga Dwi Martha ,長期聚焦在青年影響力的發展。「我在印尼的家鄉很靠近山,」他從自己的生長地介紹起,「這裡有很多人務農,而他們每天都在面對貧窮。」因為沒有錢,貧窮的孩子不被鼓勵上學,自小就要承擔養家糊口的壓力。「對他們來說,有錢人才會一直念書。」他解釋。
然而鮮少人知道,光是印尼的年輕人口就有 6419 萬,幾乎與英國人口的 6665 萬一樣多,Angga Dwi Martha 進一步指出,「新加坡光靠 500 萬的人口就可以把經濟往前推,那印尼呢?如果印尼年輕人的力量被集結起來,能產生的影響力將多麽可觀!」
Angga Dwi Martha 認為,實踐聯合國 SDGs,除了跨國協力,也需要跨世代的合作,然而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經常遭遇兩大挑戰:
  1. 年輕人給其他族群的形象都是只在乎自己。在推動永續發展時,人們總是認為只有年輕人會受益。
  2. 許多握有權力的長輩經常倚老賣老,很多人認為要跟政府溝通或跟聯合國合作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歷。
面對上述困境,Angga Dwi Martha 認為大眾需要培養足夠的包容性。對於年輕人,他建議他們把握機會精進自己,包括訓練語言能力、打造社群人脈、建立社會連結等等。至於長輩,他鼓勵他們多注意周遭的年輕人,認真評估他們的潛能,並且給他發揮的空間與機會。
(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政策顧問 Angga Dwi Martha,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政策顧問 Angga Dwi Martha,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簡化採購流程,國際合作機構持續推動永續發展的跨界合作

遠在德國科隆視訊參與高峰會的 Christian Gmelin,目前在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以下簡稱 GIZ)負責帶領創新協作部門。GIZ 創建於 1975 年,是代表德國政府推動國際合作的企業,目前組織內共有兩萬兩千名員工。
Gmelin 介紹,「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組織,我們的員工遍佈各處,而且我們在公私部門的各個領域裡面也都很活躍。」
GIZ 的合作對象從最高層的政府部門到最草根的新創團隊都有,在國外如印尼等國家,他們也與 Impact Hub 的國際網絡合作,由他們串連當地既有的資源,讓 GIZ 得以尋找新的合作網絡。
比較大企業與新創組織的特性,Gmelin 提及,「我們在發展 SDGs 的過程非常複雜,通常需要經過非常繁瑣的程序,過程中還要聯繫非常多的機構;相對地,像 Impact Hub 這樣的單位,他們組織規模精巧、團隊運作敏捷而且靈活,做起事來很有彈性。」
當要串連起這些不同領域的社群,Gmelin認為「信任」是合作的關鍵,「民間組織要信任政府有意願與能力來配合他們,政府也要知道企業做事的方法及風格。」然而即使有合作意願,對於新創團隊而言,政府部門的採購程序實在過於繁瑣,於是 GIZ 居中協調,讓新創團隊可以只用半張紙的空間來說明他們的計畫,如果方案可行,政府就會進行採購。Gmelin  期待這樣的計畫能持續規模化,在合乎法律規範的前提讓溝通更順暢,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實現更多創新的想法。
(國際合作機構創新協作部門負責人 Christian Gmelin,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國際合作機構創新協作部門負責人 Christian Gmelin,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亞洲開發銀行啟動創投計畫,解決亞太地區貧困問題

座談最後,由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銀」)的 Christopher Morris 分享對於亞洲發展的想像。
Morris 指出,在今年疫情的衝擊之下,亞銀在 4 月已經投入 200 億美元來幫忙抗疫,同時也支持地方政府進行抗疫行動,「目前我們與 19 個國家政府合作,提供他們醫療資源、醫療基礎建設、安全網絡,並且提供金融服務,幫助失業的人口跟特別弱勢的貧窮人口。」他認為,亞銀之所以可以這麼快做出回應與公司的發展息息相關。
1996 年成立的亞銀,成立初期就與 40 國政府合作,此外他們也與 GIZ 這樣的民間組織合作。「我們所有的計畫除了追求投資報酬率以外,還必須帶來社會影響力,」Christopher 強調,「亞銀的目標是要解決亞太地區的貧困問題,這個目標也跟聯合國的 SDGs 一致。」
今年,亞銀啟動了新的創投計畫,支持新創企業或社會企業的營運以達到 SDGs。Morris  身為 NGO 和公民社會中心的負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公民組織串連公司部門,讓這些組織有在地的人脈能為弱勢族群發聲。
他期望亞銀能促進亞太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讓全球社會更接近永續發展的目標,「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年輕的地區,如果能夠動員這個人口,影響力真的非常大。」
(亞洲開發銀行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中心負責人 Christopher Morris,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亞洲開發銀行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中心負責人 Christopher Morris,來源: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相對於歐美國家的年輕人,亞洲青年被認為比較不會參與 SDGs 的落實。對此,Angga Dwi Martha 最後補充,倡議者應該想辦法將 SDGs 跟日常生活連結,「我在印尼提到永續發展目標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可是當中有人做的是森林保護的工作,其實這就是在實踐 SDGs 了。」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嚮亞洲」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嚮亞洲」

    2020 年,全球邁向後疫新時代,在劇變發生後「亞太社企高峰會」的籌劃並沒有因此中斷,反而為了發掘更多台灣社會創新經驗,今年更正式更名為「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Asia Pacific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以「想響亞洲 Reimagine Asia」為題,盼透過社會創新的能量開啟亞洲的新想像。 更多詳情請見>>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