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RODNAE ProductionsPhoto Credit:RODNAE Productions
社企流/文:梁元齡
公司是由人組成的,無論是科層化或扁平化組織,都是由一個個管理經營者及員工所聚集、共事。把員工的方方面面照顧好,不只有利於組織的永續和穩定,也能讓企業從第一線實踐自己的社會責任。換言之,對員工的倫理,即是企業永續倫理的起點。
由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發起的「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第二年的規劃裡,在社會面的 3 堂課程,邀請到鮮乳坊人資長李秉哲、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從人資知識的 4 大基礎:選、育、用、留探討如何由員工關係實踐社會責任,並以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評估機制,盤點自身作為與社會永續價值的貼合度。

組織與員工一起成長,鮮乳坊的共好人資哲學

該如何找到更適合組織的人才?讓他們與企業持續並肩作戰?鮮乳坊人資長李秉哲特別著重在選才、留才上,以鮮乳坊作為例子,一家從零出發的公司,如何一步步吸引影響力人才、規模化經營,再到強健組織的人資品質。
選才方面,許多企業面臨到「找不到對的人」的問題,有些員工可能能力很好,卻與組織核心價值不夠契合,自然難以待得長久。李秉哲指出,鮮乳坊的選才重點是從企業文化出發,「我想跟誰一起工作?」的想像開始,在各種場景、小事件裡,自家員工會如何反應,再套用到求職者身上,進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合乎企業文化。
(鮮乳坊人資長李秉哲介紹鮮乳坊的組織核心文化,思考對團隊人才的期許。來源:社企流)
(鮮乳坊人資長李秉哲介紹鮮乳坊的組織核心文化,思考對團隊人才的期許。來源:社企流)
從草創時期 11 人,如今員工累計 74 人,鮮乳坊約 1/3 是透過內部推薦,先經自家員工的篩選,契合機率自然更高。李秉哲提到,鮮乳坊創辦人時常在外宣傳企業理念:「不論是賣你的產品、或賣你這個人,都能讓更多人認識你或你的品牌。這樣在招募人的時候,就會有人願意來加入團隊。」
秉持「唯有留才,才是價值」的觀念,鮮乳坊積極設計員工在工作中的旅程,努力提高留任率。其中,協助夥伴找到工作使命和持續精進,讓其繼續在組織裡成長、繼續打拼的關鍵。
隨著業務的增加,為了增進執行效率及溝通,鮮乳坊不斷調整團隊體質與架構,從一個人身兼多職,各自努力的多頭馬車,走到功能類別導向的「組」產生,發展至跨組別溝通的「團」,透過組織的方式讓成員往同一個方向前進,有助於品牌、企業發展。
更好的確認組織成員是一同往共同目標前進,鮮乳坊也透過不同的工具,如利用 OKR 訂定員工達成指標,導入持續性績效管理(CFR),從對話、回饋、讚揚等 3 個層面與員工溝通, 2021 年鮮乳坊也導入「R&R 職務說明書(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機制,協助員工盤點自己的職涯、職務內涵,呼應生涯目標。

設計優質員工體驗!幸福職場是結果,不是原因

留才關鍵,不外乎是讓公司員工在這裡工作感到幸福,以及理解員工、加以培育。從這兩大命題出發,全台最大的人資社群——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指出,企業在思考人資問題時,必須把自己當作員工的協助者,而非主導者。亦即,員工在工作上有他們的主動性,人資最好的角色,是幫助他們在完成工作同時實踐自我。
除此之外,盧世安也提醒,對於新創企業來說,經營管理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資管理,對於人資的重視,是反映企業經營者對成本支出的重視。在人才為重要資產的時代裡,新創企業思考徵才前必須以不隨意加人、加入同質的人、加多工的人等三個原則為考量前提。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件理性跟感性結合的事情。」盧世安表示,人資管理的學問大,透過理性精細的推敲、規畫安排,最終呈現出一個感性的結果。許多人都想替企業打造幸福職場,「但是要注意,幸福職場是結果,不是原因!留住人才亦是如此。」
該怎麼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照顧了、有發展性?馬雲曾說:「通常不是給薪不足、就是心情受到委屈」但在盧世安解釋,是因為「沒能創造一份優質的員工體驗。」從新員工入職開始,人資就應該用設計思考來打造「入職旅程」,把員工當作用戶,為其排除工作上可能面臨的障礙。舉例來說,到職當天先進行有系統的人脈連結,幫員工省下未來內部溝通的大量時間,就是站在人才的角度思考,無形中為他們打造良好體驗。
盧世安也建議,短則一個月、長則一季,必須要找時間跟員工對焦一次個人發展計畫,透過敏捷管理,時時追蹤員工的願景和狀況,如導入「IDP 員工個人發展計畫」(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從企業認知與員工自我評估來談起,從中找到交會點,再進行發展設定,進而設定行動方案,對於人資管理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為創業家、人資夥伴介紹人力管理的痛點與機會點。來源:社企流)
(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為創業家、人資夥伴介紹人力管理的痛點與機會點。來源:社企流)

做一家「對世界最好的企業」,善用 B 型企業評估指標

近年來,社會影響力蔚為主流趨勢。早在 2007 年,B 型企業協會對於如何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為此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引導具有使命願景的公司用更具體的評估指標,衡量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是否永續,幫助公司自我檢測與「三重基線」ESG 指標的關係。社會面第三堂邀請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與學員分享,透過 B 型企業指標檢測自我與 ESG 的距離,如何發揮社會影響力。
黃惠敏指出,B 型企業評估影響力主要包含:公司治理、環境友善、員工照顧、客戶關係、社區扶植等 5 大面向,申請 B 型企業認證的公司,往往都致力於解決問題,且偏重於社會公益性的層面。
即便只是在觀望是否適合申請 B 型企業的公司,黃惠敏也很推薦透過認證細項來做自我檢核。由於 B 型企業的標準分明、系統完備,就如同一個現成的企業 ESG 管理平台,具有完整化、可量化、透明化、可評比、視覺化等特點,雖有上百題的細項檢核,如若作為企業發展的檢核點,就能為組織描繪一條更清晰的 ESG 路徑。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右前方)向創業家介紹影響力評估機制。來源:社企流)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右前方)向創業家介紹影響力評估機制。來源:社企流)

用「企業社會倫理」為組織文化加分

透過社會面的 3 門課程,從人才選用、企業組織到企業願景目標,為新創團隊與永續畫出一條清楚的道路。關注企業社會倫理,往往更能幫助影響力思維深化到組織的各層面中,對整體企業體質帶來潛移默化的功效。無論是從簡單的志工日、公司共享廚房開始,或者員工到職日的體驗設計,微小但重要的細節,都是替組織文化加分的利器,也為組織永續經營鋪路。
核稿編輯:葉于甄 共同主辦: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文章為社企流與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之「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課程精華。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文章標籤

  • 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

    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

    有鑒於 ESG 的發展對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日增,為支持小微企業注入企業倫理精神、強健營運體質,社企流攜手信義房屋與信義文化基金會,於 2021 年啟動全台首創「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簡稱倫理長計畫),盼透過為期 3 年的課程培訓、交流串連、經驗輸出等方式,全方位培養計畫學員對企業倫理的認知、態度與技能,協助具社會使命的小微創業者厚實經營力、強化組織營運體質、完善公司治理文件,促進社會共好、擴大影響力。
    社企流將於此專欄更新倫理長計畫課程精華與相關報導,邀請大家一同關注 ESG 與企業倫理內涵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