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epurposePhoto Credit: Repurpose
編譯:郭潔鈴
近期全球皆興起一股禁塑潮流,而這對於環保公司「Repurpose」 的創辦人與執行長 Lauren Gropper 來說,可謂是一大樂事。
Repurpose 專門以天然材料製作可分解的餐具,與傳統難以分解的塑膠餐具不同,Repurpose 提供的餐具於工業用分解機中僅需 6 個月即可分解;即使未分解完成,這些餐具最終仍會在掩埋場自然化為二氧化碳與水,且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有毒物質。
Gropper 表示,「我們時常領先於市場的趨勢,令消費者一開始難以接受。而現在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好時機。」
曾修習建築學的 Gropper,初入職場時擔任永續建築計畫案的顧問,隨著資歷漸深,她開始於洛杉磯的電影與電視節目中擔任永續顧問,並於節目中了解到人們每天製造了多少塑膠垃圾,且這個問題正在持續變糟。
2009 年,Gropper 遇見了現在的合夥人 Brian Chung,並得知他有一位台灣的親戚已成功使用天然材料製成產品。
「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全世界不使用這種材料呢?為什麼我們從地底開採石油,卻拿來製作用過即丟的產品呢?」Gropper 表示,「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合理。」
受到這項新技術的啟發,Gropper 與她的團隊於 2010 年成立 Repurpose,並於 2011 年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可隔熱的咖啡杯與杯蓋,企圖取代通勤族常用的外帶咖啡紙杯。
根據 Gropper 所述,Repurpose 的營運目標奠基於一個簡單的概念。「我們觀察市場上現有的產品,並試著創造更好且可分解的替代品。」
Repurpose 近期推出這款可分解、可彎曲的吸管,同樣落實這個理念。事實上,在星巴克與迪士尼等大企業宣布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吸管之前,Repurpose 已花上超過一年的時間研發這項產品。(同場加映:他 9 歲就發起「拒用吸管運動」,連迪士尼也承諾不再提供塑膠吸管
比起容易破損的紙吸管,Repurpose 的可分解吸管,可用於熱飲或冷飲,就如一般的塑膠吸管一樣,更貼近現代使用者體驗。此外,這款吸管並不含有用來黏合紙吸管的化學黏劑,將更能達到乾淨且有機的分解過程。 儘管吸管看似是一項簡單的產品,Gropper 的團隊改良了 6 次產品原型,才確定最終的版本。研發過程包括測試不同種的有機混合物,以找到既具有可彎曲的彈性又兼顧韌性的材質,最後他們採用了玉米材質的材料。
(可任意彎曲的 Repurpose 可分解吸管。來源:Repurpose)
(可任意彎曲的 Repurpose 可分解吸管。來源:Repurpose
Gropper 坦承,並非所有產品都能像吸管一樣獲得消費者的目光,但由於禁用一次性吸管的熱潮,使 Repurpose 取得大眾的關注。自從今年 5 月推出可分解吸管至今,Repurpose 已售出超過 3 千箱吸管,每一箱含有 20 盒 50 入裝的吸管,這代表他們在短短 4 個月裡,已售出超過 300 萬支吸管。 這是 Repurpose 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商品,與其他自家產品相比,可分解吸管的銷售數量多出了 4 倍之多。
Gropper 認為吸管商品的成功,歸功於消費者意識到塑膠吸管帶來的環境危害。「我們用過的每一個塑膠,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都會持續待在地球上,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這點。」她說。
過去他們通常很難說服顧客購買可分解的產品,但隨著塑膠吸管禁令的發酵,加速了消費者選擇以替代品取代塑膠的過程。(同場加映:不讓塑膠吸管傷害海洋,這間公司讓你喝完飲料直接把吸管「吃掉」
一盒 50 入裝的可分解吸管零售價為 2.79 美金(約 86 元台幣),通常與其他可分解產品的價差不會超過 0.5 美元。
儘管 Repurpose 有一些來自食物通路商的客戶,但這只占其事業體的非常小一部分,Gropper 估計他們的營收有約 90% 來自消費者,這是個帶有目的性的決定。「我們希望解決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
透過親民的訂價策略,並積極經營主流社群媒體和廣告,Repurpose 正打算進攻容易產生浪費的 BBQ 與外帶飲料市場。
(Repurpose 推出多樣化的可分解餐具。來源:Repurpose)
(Repurpose 推出多樣化的可分解餐具。來源:Repurpose
然而,許多人對於塑膠吸管禁令有不少意見,產生爭議的的主要原因是這項政策的影響力並不夠大。由於塑膠對環境造成巨大的負擔,例如一個寶特瓶平均需要 400 年才能分解,因此只禁止塑膠吸管的政策成效不大。
某種程度上,Gropper 可以理解此種觀點,「我部分同意這件事,為什麼人們可以使用塑膠杯,卻不能用塑膠吸管?但是禁用塑膠吸管是一種讓人更注意塑膠污染問題的簡單方式,我希望這成為未來更全面禁止塑膠製品的第一步。」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碳棄世代》專題重磅登場!一同來看看你我如何於生活中執行創新的減碳解方,迎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 5 分鐘帶你認識《碳棄世代》 >>>《碳棄世代》完整專題這裡看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