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臺大環工所肉腳創客團隊/洪佩瑩提供Photo Credit: 臺大環工所肉腳創客團隊/洪佩瑩提供
「當今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塑膠製品,然而塑膠卻也被當作垃圾棄置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破壞著自然生態。這一切令人匪夷所思,塑膠作為珍貴的原物料,竟然一文不值地散落在各地。」——「珍貴塑料計畫」發起人 Dave Hakkens。(Dave Hakkens,2016)

文:社企流
一位來自荷蘭的大男孩 Dave Hakkens 認為,生活中隨地可見,壽命長達逾百年的塑膠製品,不應被視為用完即丟、廉價的垃圾,而是具有無限潛能的珍貴資源。
因此,他延續自己於 2013 年的大學畢業製作「珍貴塑料計畫」(Precious Plastic),透過網路號召世界各地的「創客」(Makers)成為塑膠工匠,利用自家或社區中的閒置空間,打造一組小型生產線,使用簡易、人人都能「自造」的機具,讓社區中的塑膠垃圾再生為有價值的嶄新產品,更鼓勵創客們進一步創業。

在日常生活中,終止塑膠「從生產到成為廢棄物」的線性模式

「珍貴塑料計畫」希望人們能捲起袖子,親手改造塑膠垃圾,翻轉社會對塑膠的態度與使用方式。多數的塑膠僅在一次性的使用後即被丟棄,例如塑膠袋、吸管和食物包裝等,即便近年來各國政府已開始進行各項限塑的措施,每年仍有逾 3 億噸的新塑膠產生,而其中僅有不到 10% 被回收。
「大部分的塑膠皆流落到了不該去的地方,例如垃圾場、大海和動物的體內。」Dave 感慨。全球的塑膠回收率仍低落,而好不容易被妥善回收的塑膠,卻因缺乏有效的再利用計畫,而又再度淪為無處可去,需耗費大量空間與能源囤放、處理的垃圾。
(Dave Hakkens 創辦「珍貴塑料計畫」,希望人們能捲起袖子,親手改造塑膠垃圾。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Dave Hakkens 創辦「珍貴塑料計畫」,希望人們能捲起袖子,親手改造塑膠垃圾。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由於回收塑料的成分較易有不純的疑慮、品質亦比不上全新的塑料,為了避免精密貴重的機具損壞,與節省處理回收塑料的成本,大部分的塑膠廠商,僅願意使用全新的塑料進行生產。
但其實,多數的塑膠垃圾都能很容易地被回收,若處理得當,再生塑膠將會和新塑膠一樣擁有許多的潛能。近年來,許多國際品牌紛紛加入使用再生塑料的行列,例如關注海洋垃圾的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即推出了使用廢棄漁網及海洋塑膠垃圾製成的「海洋環保球鞋」。
然而,亡羊補牢式地清理海洋垃圾並非治本之策,為了避免垃圾持續流入海洋,造成廣達 160 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垃圾帶等生態危機,人們應從日常生活中終止塑膠產品「從生產到成為廢棄物」的線性模式,利用在地化、多元的方式,讓塑膠持續被循環運用。然而,過去普羅大眾與塑膠回收廠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更難有機會去接觸、使用,甚至購置工業化的塑膠加工機具。
因此,Dave 決定將工業級的塑膠生產線簡化、改造,讓「塑料回收」到「產品再生」的過程都能在自組的機具上完成。為了讓大城市與偏鄉社區都能複製、打造這套小型的塑膠生產線,Dave 逛遍全球五金舖,設計出成本與技術門檻皆低、且就地取材就能做出的機具,並且於官方網站上公開分享所有的機具藍圖與原始碼,甚至拍攝系列教學影片,從搜集與分類辨識塑膠、機具自造流程,到如何設計、推廣自己的產品,Dave 都貼心地提供周延地示範。
「我們希望所有人都有能力進行小規模的塑膠回收再造,而這將使塑膠的回收量呈現指數般的成長,進而降低人們對於開採塑膠原料的需求,並讓成千上萬人學習關於塑膠種類、回收方式等知識,讓塑膠在被棄置於大自然前,能被妥善地利用和處理。」
Dave 相信透過無償地分享知識與技術,並培養人們自造機具的能力,將能有效落實從回收到再利用塑膠的在地循環經濟。

只要新臺幣兩萬元,就能打造居家塑膠回收生產線

Dave 所設計的生產線一共有 4 臺機具,包含一臺電動切碎機(Shredder)和 3 臺各具特色,能將塑膠碎粒融化並重新塑形的熱塑成型機,分別為:擠壓機(Extrusion Machine)、射出機(Injection Machine)、壓縮機(Compression Machine)。
電動切碎機能將形狀、大小不一的塑膠垃圾碾碎成細緻的碎片,方便進一步分類、清洗與存放,並能增進塑膠於熱塑成型機中熔化與塑型的效率。電動切碎機是讓廢棄塑膠成為可用資源的關鍵機具,坊間的塑膠工廠通常願意以高於一般(未切碎)塑膠 8 至 10 倍的價格,收購經切碎處理的塑膠。
在 3 臺熱塑成型機具中,擠壓機是最基礎的機具,塑膠在放進加熱管路後,會經高溫熔化形成具有可塑性的半液體狀態,由管線出口以線條狀流出,此時適合將之進一步整理成 3D 列印所需的線材原料,或沿著不同模具繞製成燈具、刀柄等。
射出機的原理為將塑膠熔化後,用人工幫浦加壓填至小型的金屬模具中,適合製造速成、精細的小物如:門把、陀螺、飾品等。壓縮機則是在一個電烤箱中利用千斤頂將熔化塑膠壓入大型的模具中,適合製造較費時、大型的產品。
一臺機具平均在 3 至 5 個工作天內能製作完成,以歐洲的物價估算,4 臺機具的材料成本約為 623 歐元(約兩萬多元新臺幣),然而不同創客所花費的實際成本將隨著各地的物價、手邊現有的資源而有所不同。以 Dave 的團隊為例,他們將廢棄的貨櫃打造成工作室,更從回收場搜集廢鐵、電線與老舊電器等,作為打造機具的原料,省下了可觀的成本。

從城市到偏鄉,人人都能扭轉「塑」命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3 千個社區、逾 4 萬人響應這項珍貴塑料計畫行動,從紐約都會區到非洲的偏鄉,均可看見 Dave 這套回收塑膠生產線的蹤跡。這些創客不僅讓 Dave 的想法遍地開花,更將自己的好點子、建議和經驗回饋到珍貴塑料計畫的社群,而這些寶貴的反饋也讓 Dave 更加相信集眾人之力,將能讓這個計畫持續演進、擴張影響力。
泰國清邁的創客團隊「Bope Shop」即利用這套生產線,創造出色彩繽紛的塑膠磚瓦、杯墊等產品,深受觀光客的喜愛。而斯里蘭卡的社會企業「Rice & Carry」則是協助偏遠社區的女性將再生塑膠製成獨一無二的袋子、飾品、眼鏡架等,產品除了於當地的零售店舖販售,更出口至瑞士和西班牙,改善社區女性的收入與生活。
在臺灣,也有一群臺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的學生,盼望將工廠中習以為常的塑膠再製流程,帶到一般大眾眼前,以倡導塑膠回收與分類的重要性和潛力。這群沒有創客相關背景的學生,戲稱自己是「肉腳創客團隊」,他們懷著一腔熱血,多次請益機電師傅後,最後成功自製了電動切碎機與射出機,並將機器運用於環境展演中。
(成功製造 Precious Plastic 塑膠回收機器的「肉腳創客團隊」。來源:臺大環工所肉腳創客團隊/洪佩瑩提供)
(成功製造 Precious Plastic 塑膠回收機器的「肉腳創客團隊」。來源:臺大環工所肉腳創客團隊/洪佩瑩提供
為了和削價競爭的塑膠廠商抗衡,避免產品再度淪為威脅生態的廢棄物,Dave 鼓勵創客們利用他開發的機具打造美觀、耐用,且價格較高的塑膠產品。當消費者因為喜歡、珍惜而購買一件有價值的塑膠產品,這將使產品不斷被重複使用,亦能讓生產者從中賺取較高的利潤。
雖然這些在自家或社區進行的小規模塑膠回收行動,無論是生產量還是效率都難以與大規模的工廠相比,但這些創客們卻得以踏實地以塑膠工匠的身份,從被動妥協的消費者,蛻變為改變問題的生產者,開始清理社區的塑膠垃圾,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
「工具、機械和科技並不是解決塑膠問題的根本,關鍵是讓人們開始轉變心態,將塑膠垃圾視為珍貴的資源。」Dave 相信珍貴塑料計畫的核心並非機具,而是啟發人們動起腦袋與雙手,解決眼前的塑膠垃圾困境,並且持續運用這樣的精神,解決更多的問題。

文章標籤

  • 創客時代 · 自造臺灣的未來

    創客時代 · 自造臺灣的未來

    2012年,趨勢大師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在《自造者時代》一書中表示:「自造者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世界。」如今全球自造運動已經跨入 4.0 時代,臺灣的創客熱潮也正風起雲湧,創客們將引領臺灣走向什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