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onica Kelly (CC BY-SA 2.0)Photo Credit: Monica Kelly (CC BY-SA 2.0)
文:邱騰穎
案例背景
街友的生命歷程多伴隨著結構性失業、家庭功能瓦解、罹患身心疾病或社會福利體制不全等因素,基於不可抗力而難以重回勞動市場。街友遭遇的困境不僅是個人的貧窮,背後更大的危機是他們在勞動市場、社會關係與公共議題的全面缺席,甚至被貼上不思上進、敗壞市容、滋生社會問題等負面標籤。
因此協助街友的社會企業,其使命不僅是給予街友一份穩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被社會包容,尋回公民的權利與尊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社會企業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創新模式,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多面向的服務,幫助街友重返職場、提供街友所需的生活與社會資源,或改變社會對街友的刻板印象。
本篇報告分別挑選從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面向相關,致力改善街友處境相關的社會企業,試圖探討社會企業如何作為解決街友社經困境的一種手段,並以商業模式帆布圖分析其中關鍵的利害關係者與資源。

住—Faktum Hotels:體驗街友的「五星級」套房

衣—The Street Store:為街友募集衣物的正版「街頭」時尚

育—The Big Issue:把街友培訓為街頭的王牌銷售員

樂—Unseen Tours:街友化身在地導遊,走一趟不一樣的街景

人生百味:剩食做成一鍋佳餚,拉近與街友的距離

比較分析

依照五種社會創新的不同,彙整出比較分析表如下:
以社會企業提供的功能而言,五種社會創新模式的共同點皆有助於改善一般民眾對街友的刻板印象,創造街友與社會重新連繫的新可能。人生百味與The Street Store藉由資源的循環利用,提供街友生活所需,The Street Store在提供資源之餘,更進一步讓街友在過程中獲得尊嚴與有限度的生活主導權。The Big Issue與Unseen Tours擁有較成熟的商業模式,能同時提供技能訓練與就業機會,幫助街友經濟獨立,重獲自信尊嚴與生活主導權。

結論

儘管關注街友議題的社會企業展現了多元的面貌,然而在現階段的發展上仍面臨著許多限制與挑戰。第一,就業型的社會創新,雖能夠滿足街友短期的生理與經濟需求,但多為短期方案,尚無法提供穩定生活、個人居所、社會網絡等身心上的長期需求。第二,倡議型的社會企業,雖能藉由經濟活動為街友進行倡議,有時卻缺乏受益人本身的參與。第三,社會企業所能夠幫助到的街友,尚無法顧及最弱勢的街友,如同時患有多重身心障礙者。以上幾項挑戰,也反映出社企作為解決社會問題手段的有限性,未來須結合政府社會福利體制與其他性質的團體如非營利組織等,讓街友的社福網絡更加完善,才能全面性地改善街友問題,進而成就一個平等的社會。
作者簡介:邱騰穎,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畢、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班修行中。因為想當職業好公民又不想當老師,而被社會企業吸引;在研究所接觸到以團結經濟展開的社企論述,而對社會企業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正在努力探索「以社會企業為手段提升勞動者權益」的方式,同時努力讓自己變成自己也喜歡的人。於2015年成為社企流第三屆冬季專案實習生。本篇文章為實習組別<案例分析組>之介紹文,也是該屆專案實習成果。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研究室

    社企流研究室

    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與你分享一系列與實習生合力研究的專案成果,包含各國社企課程研究、案例分析、與社企生態系等,一起加入社企流研究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