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當志工 母語導覽台灣文物
生命力新聞/曾佳萱、王妤安
「快快快,有好多印尼朋友來了。林達你們準備好了嗎?」台灣博物館新住民導覽計畫負責人袁緒文,開心喊著一旁早已換上自己國家傳統服飾、等待進行導覽的新住民。台博館招募新住民擔任服務大使,安排博物館歷史課程,透過新住民母語導覽,和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朋友進行文化交流。
新住民服務大使林達,正在為其他印尼朋友進行博物館導覽。

招募新住民大使 吸引新住民參觀

國立台灣博物館從二O一四年開始招募第一批新住民大使。負責這項計畫的袁緒文表示,因為發現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附近有很多新住民進出,所以才想到可以招募新住民擔任導覽員。她表示,利用不同國家的母語來解說,不只可以吸引其他國家的朋友一起來了解台灣,也能讓台灣人聽到不同以往的文物介紹,達到多元參與及文化平權的目標。 目前台博館總共有十四位新住民服務大使,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及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這些新住民年齡大約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大部分都是已婚媽媽,育有兩到三個小孩。平時她們都有一份主要工作和家庭要照顧,只能靠著假日的零碎時間固定聚會及上課。 服務大使平時的培訓課程都是用中文教授,課程結束後,再由服務大使將課程內容翻譯成自己的母語,進行導覽。除了學習台博館古蹟介紹、歷史、建築上的花紋、符號各自代表的意義之外,還要介紹當期特展及常設展,例如台灣原住民展及台灣生物展等。因此,新住民必須要有基本中文聽、說、讀的能力才能入選。另外,袁緒文也說,「服務大使的工作屬於志工服務,是沒有提供薪水的,所以生計問題讓很多新住民不能留下來。」
新住民大使互相討論、分享筆記,為導覽做準備。

看見改變和進步 一切付出都值得親友樂支持

「來到這裡可以認識台灣的歷史,學到以前不會接觸的東西,這些都是很棒的知識。」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陳秀萍說,因為婚姻的關係,她來台灣已經快十六年,從注音符號開始學習,之後帶著孩子一起上很多翻譯課程,不僅讓自己中文更進步,也認識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姊妹。 對於這些新住民大使而言,要將中文歷史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是最難的事情。另一位來自印尼的新住民林達表示,以前都是記印尼的名字,現在大家的中文名字都要記好幾個月才可以。如果遇到不懂的專有名詞,就會記下來然後上網查詢,例如原住民的東西,不知道相當於印尼的什麼,就會記住科學名字,再去查印尼的相對東西。她自信地說,「雖然這樣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但是覺得這樣很好玩,所以不會想放棄。」 一般新住民的導覽培訓大約兩到三個月,雖然目前課程已經結束,但對於這些母語非中文的新住民而言,仍舊要花很多時間練習。她們藉由一次次的導覽機會,讓自己更加熟練。林達表示,學習這些歷史並不會覺得很吃力,以前在大家面前講話會很容易緊張,但經過一次兩次的導覽練習,慢慢知道要怎麼應付,要怎麼講話、表達,也更會面對群眾。
新住民大使互相討論、分享筆記,為導覽做準備。

教學相長 新住民成文化交流橋梁

台博館母語導覽多在假日舉行,不只東南亞朋友會揪團參加,台灣民眾也樂於參與,在聽導覽的過程中,順便學習簡單的越語、印尼語。陳秀萍說:「其他沒有參加服務大使的姊妹都聽不懂中文,所以能夠用自己的母語講解給她們聽,很開心。大家一起學習台灣的歷史,更快融入台灣的生活。」同時她也希望大家能夠有同理心,聽到越南人講國語不標準的時候不要笑她們,因為她們是很辛苦的。 台博館的培訓課程相當彈性,因為新住民們都來自不同國家,上課時常常會互相討論,找出彼此間的共同連結。袁緒文笑著說,「很有趣,他們常常上課自己聊起來,他們用母語我也聽不懂。」她表示,這個現象很好,因為不希望她們完全變成台灣人,彼此溝通找出共同點才可以促進文化交流。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