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Lennon Ying-Dah Wong] (CC BY-NC-ND)Photo Credit: [Lennon Ying-Dah Wong] (CC BY-NC-ND)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2015年1月10日)
馬總統與新住民對談時,來自印尼的Linda當面請求「希望政府不要再說我們是弱勢。」馬總統一度語塞,回答有些新住民表現很好、並非弱勢 ,「會當(新住民)自己人看待。」
馬總統和新住民的對答,某種程度反映了政府官員對新住民曖昧的態度─即使已意識到新住民文化是一股「正面的力量」,對待新住民與新二代,還是無法毫無偏見、平等看待。
台大去年推出「希望計畫」,預計招收十位新住民第二代、家中從未有人上大學等「弱勢」學生,把新二代跟「弱勢」畫上等號。但其實這種以「血緣」做為弱勢是否的依據,不僅落伍,更充滿偏見。在華視開設越南語教學節目的陳凰鳳表示,「我們不需要這種對『弱勢』的關懷,這種關懷是貶低與看輕。」
陳凰鳳表示,新二代在台灣出生長大,學習能力和表現和一般台灣人無異,為什麼要將與弱勢畫上等號?她許多新二代學生,靠自己能力考上名校名系,「我寧願我的孩子自立自強,也不要他們背負這種標籤進名校。」
「我們需要的是平等的平台,而不是對弱勢的關懷。」陳凰鳳舉例,她製作給越南人看的電視節目時,受不少台灣電視工作人員的質疑,「這些質疑讓我們得花比台灣人更多心力,才能證明我們能力不輸給台灣人。」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指出,強勢弱勢很容易翻轉。早期華人赴美被視為弱勢,中文相對於英語也是弱勢;但如今中文在西方世界已非弱勢。對待新住民,政府應該學習「看到他們強勢的地方、補足弱勢的部分,讓他們好好發揮。」
東協經濟崛起後,東南亞語和其所代表的東南亞文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越南語講師武玉莉表示,她認識一位印尼新二代,剛出社會時原本只能找到廿二K的工作。某次鴻海面試,這位新二代透露自己會印尼語,立刻找到年薪一百四十萬的工作,「語言已成為新住民的強勢。」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