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小學? 沒錯,到菜市場上課去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2016年1月14日)
這個菜市場很不一樣。走進新富與東三水街市場,你會發現鮮豔的生鮮蔬果旁掛上英文名牌,攤販桌前掛著解說牌,而老闆微笑看著你,等著為你「上課」。這是全台第一所「市場小學」,課程目標是「讓小學生愛上菜市場」。
新富與東三水街市場位於龍山寺旁,有八十年歷史,是日據時代台北最繁華的菜市場。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在萬華長大,對這座傳統市場擁有深刻感情。她在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協助下,找來五組設計團隊,聯手將新富與東三水街改造成兼具設計美感和生活味的「親子市場」,邀周圍六所國小學生「來市場上課」,本周正式開課。
這間市場共一百卅五個攤子。周育如將各攤販的特色以紅藍綠等顏色分類標示,製成「市場分布地圖」立於門口,一目了然。
來到三代傳承的「石福菜鋪」,一盞盞藤編吊燈打亮宛如調色盤的蔬菜。不遠處的「馨都如您意花苑」招牌被拿下,多了素雅的收納盒,和一面讓客人「攬花自照」的小鏡,乍看宛如歐洲街角的花鋪。菜鋪和花苑都是「一日攤商大改造」計畫的參加者。設計團隊運用IKEA的燈具、收納盒,讓新富市場裡的四間老攤商「華麗變身」。石福老闆黃正發還收到團隊送的IKEA花椰菜娃娃當吉祥物。
菜市場就是最好的生活學習教室。周育如找來教育機構「大衛美語」,在市場販售的食材和器材旁標示英文,讓顧客買菜邊學新單字。攤商是現成的生活導師,鮮魚攤的阿美阿嬤唱作俱佳開心講解她賣的魚。「永恆製麵」鄭姓老闆娘,不但熱心教你分辨麵條,每天下午還為小學生開設免費製麵課,做完還可以帶著走。
「市場一百卅五攤,就有超過一百卅五個創業故事與專業。」周育如表示,這裡的「市場課」包括食材學、器皿學、色彩學、英語學、營養學、數學等,不分老幼可以一起上課。市場裡的小教室放各種「市場學習單」,老師可以帶學生「照表操課」,也可以發揮創意自由教學。
周育如表示,第一階段的「菜市場小學計畫」已完成,初步改造完成的新富市場,本周起歡迎小學生來上課。
(龍山寺旁的新富與東三水街市場變身「菜市場小學」,以攤商為師,小朋友認真聽課。 圖/水越設計)

劇場想像計畫:帶孩子進菜場演戲

傳統菜市場常予人髒亂的印象,但新世代眼中的菜市場不僅可變身教室,還能當劇場辦演出。劇場工作者劉宇宸,去年將花蓮四所國小學生帶進菜市場演戲。未來她打算運用群眾募資,讓全台菜市場都有機會變成兒童劇場。
劉宇宸是花蓮美崙人,當過國小英文代課老師,也在菜市場擺過攤。「我發現台灣孩子普遍不喜歡菜市場,嫌它又髒又亂。」於是決心用戲劇翻轉菜市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去年她申請到法蘭瓷「想像計畫」基金,帶廿名小學生成立「菜市場戲劇工作坊」。她帶孩子進菜市場、採訪攤商、叫賣商品,再把孩子眼中的菜市場和攤商故事改編成戲碼,讓孩子在菜市場演出。
劉宇宸計畫透過群眾募資推廣「菜市場劇場計畫」,讓全台小學生都有機會在自家附近的菜市場演關於菜市場的戲。
台灣建築師闕河彬設計、由傳統市場改造的「台北花卉批發市場暨台灣國際花卉貿易中心」,去年入圍國際建築大獎「A+Awards」。闕河彬指出,盤根錯節的攤商勢力,造成台灣傳統市場改造困難。建築師光要跟攤商達成設計共識,要耗費數年心力。
而攤商習慣違建「爭空間」,即使建築師設計根據需求、設計比舊攤位更大的空間,攤商依然習慣在法定空間之外加私人棚架等「違建」。傳統市場即使改造完成,可惜的是,也常被攤商的「違建」壞習慣打回原形。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