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綠色生活 21 天Photo Credit: 綠色生活 21 天
文:綠色生活 21 天
你知道紙杯、環保補充包是什麼材質嗎?從了解這些常被丟錯的垃圾、回收物材質開始,解開回收迷思!
根據調查,台灣有 9 成的人有資源回收的習慣,卻有 4 成物品被丟錯!花了時間心力回收,當然希望它們去到對的地方、有機會開啟第二生命,但如果不小心分類錯誤,也可能讓部分資源無法被妥善利用。
生活中有許多廢棄物/垃圾的處理方式,存在許多迷思,我們整理了 3 種常被丟錯的物品,一起來看看。

常見迷思一:紙杯要丟哪?

為了能盛裝飲料,紙杯表面會有一層防水的塑膠淋膜,屬於複合材質,回收過程要先經過絞碎打散,將塑膠膜、紙漿分離。回收時必須簡單清洗投入「紙容器類」!如果場所沒有紙容器類別,可以放進一般資源回收筒內,但不能混入一般用紙、報紙、紙箱的紙類回收,以免影響紙類的回收效率!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紙容器回收工序繁瑣、成本較高,是否能有效被回收,也是一直以來備受討論的議題。
雖然環保署統計,台灣紙容器類的實際處理量,從 2018 年的 3 萬噸,到 2020 年已提升至 16 萬噸,環保署也提到回收率也從 2018 年的 64% 提升至 2020 年的 89%,但在疫情期間廢棄紙容器數量增加,環境組織也曾提出,實際生產的紙容器數量可能超出統計數字…
而在立法院法制局 2020 年一份議題研析報告就曾指出,台灣每年使用紙容器超過 80 億個,其實可能有高達 7 成以上與一般垃圾一起進入焚化爐。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身為消費者,除了可以留意別將紙容器混進紙類回收,也可以試著從源頭降低紙杯消耗,下次買飲料時記得帶上環保杯吧!

常見迷思二:PLA 塑膠杯比一般塑膠環保?

買飲料或餐盒時,看到店家標示用的容器是「生物可分解 PLA 」,可能會讓人直覺認為:好像比較環保?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來源:綠色生活 21 天
其實並不一定。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 Polylactic acid ),雖然名為可分解塑膠,但要分解它們也有許多環境條件:酸鹼值 PH 需介於 7-9 、氧氣濃度不得低於 6%、水份含量介於 50% ~ 60%,溫度更要控制在 58±2℃ 。一般土壤無法達到這樣的環境溫度,需要特殊的工業堆肥環境,才有機會完成生物分解。
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台灣缺乏工業堆肥場,導致這些「可分解塑膠」其實難以有效堆肥分解。加上 PLA 材質和傳統塑膠並不相同,如果混入傳統塑膠,會導致回收塑膠粒料的品質變低,甚至導致整個鍋爐的塑料作廢。因此,建議還是丟進一般垃圾

常見迷思三:補充包可回收嗎?

洗手乳、沐浴乳、洗衣精、洗碗精和清潔劑⋯⋯在購買這些日用品時,你也會挑選「環保補充包」嗎?補充包多半價格較優惠、看似廢棄物體積也縮小,吸引不少消費者選擇,不過市面上許多「補充包」無法回收!為了達到遮光、耐磨、阻隔水分與空氣的效果,補充包常使用「積層袋」,屬於複合材質,因為處理不易或太髒,加上回收價格低,導致補充包多半會被當作一般垃圾丟棄。
綠藤觀點 補充包曾是綠藤努力的方向,因為軟性包裝可以做到很薄能有效節省包材的使用。然而深入了解後,發現台灣目前的軟性包裝在內裝是液體的情況下,都必須分層使用不同的塑膠材質來強化產品的信賴性,也就是上述無法回收再利用的積層袋。
綠藤現階段洗沐用品使用的塑膠瓶,幾乎都能被回收再利用,因此現階段綠藤並未發售補充包。未來如果我們有機會認識更理想,更能幫助綠藤提升產品永續性的包材,我們一定會積極更換,並讓大家知道。
除了這 3 個常見的回收迷思,還有哪些物品會讓你站在垃圾桶、資源回收桶前猶豫不決?邀請你閱讀環保團體 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推出的「回收大百科」,看看 101 種容易丟錯的垃圾/回收物。
參考資料
參與作者:Shu Hsieh 責任編輯:Peipei Ou 資料審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資訊核實顧問:REnato lab
本文由綠色生活 21 天授權轉載,原文標題:DAY 16 解開一個常見的回收迷思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攜信義房屋推出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 2.0》,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