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Photo Credit: unsplash
倡議家/文:顏寧
以雪國和藏王樹冰聞名的日本山形縣,境內群山和森林環繞,擁有無數的溫泉和瀑布,素有「瀑布王國」的別稱。縣內的「最上川」是日本 3 大急流之一,因流域彎蜒貫穿整個縣,有 8 成的人口都居住在最上川的流域內,又被喻為山形縣的母親之河。

日本最美山川,藏著河廢垃圾

雖然山高水急,讓最上川坐擁許多壯麗的自然美景;但也因為山林崎嶇,許多人煙罕至的隱蔽處成了非法傾倒和亂丟垃圾的地方。二十多年前,有感於家鄉母親之河應該是純淨自然的象徵,卻常在河口沖出農業肥料袋、家庭垃圾和營建廢棄物。一輩子在山形縣長大和工作的金子博先生,開始號召居民在河口撿垃圾。
但是,河口畢竟是河流的終點,再怎麼撿,只要上游的人繼續丟,垃圾就沒有停止的時候。一天,金子意外踏上在山形縣外、船程約一個小時的「飛島」。飛島是個大約只有台灣小琉球一半大的小島,居民不到兩百人,人口嚴重老化和外流。當金子抵達飛島時,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小島的海濱,跟他想像中有著湛藍海水和細緻白沙的海岸截然不同。各種雜亂垃圾堆積得厚厚的,覆蓋了原有的海岸,厚度幾乎快跟人一樣高。仔細查看,有 6 到 8 成都是來自陸地上的食品包裝、寶特瓶等生活垃圾。金子推測,難道那些亂丟、亂倒的垃圾,不只汙染了最上川,也因為河川的推力,將垃圾帶往海洋,漂流到飛島?
可是,要怎麼知道是誰亂丟垃圾?而且,要是指名道姓的揭發亂丟垃圾的人,或是向政府舉報,一旦對方知道舉報人是誰,一定很難為情吧。亂丟垃圾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以及如何顧及鄉親的顏面?種種疑難與人情糾葛在金子內心掙扎。

山形金子先生,揪團撿垃圾

當他正苦惱的時候,他東京的 NGO 朋友-同樣為海邊垃圾困擾、而開始揪團淨灘的小島女士,給了他靈感。小島女士除了籌辦淨灘,還會請民眾一併紀錄和計算淨灘的垃圾種類和數目,登記在統一的表格裡,每年回報給國際的淨灘行動網。
金子於是想,如果有一個客觀評量的方法,可以有系統的記錄垃圾在哪裡、垃圾有多少,這樣就不是只針對哪個人,而是凸顯整條河川的問題。這個以保護河川為中心的概念,讓當地政府推出了「美麗山形,最上川百年計畫」,將最上川定位為地方意識復甦運動的象徵,鼓勵民眾、學校和民間企業認養河川。接著,金子先生所工作的 NGO「山形夥伴」,與當地環保單位,將民眾通報非法傾倒大型垃圾和亂丟垃圾的地點,整理成一份「河川垃圾地圖」。
為了擔心這份地圖不受青睞而變成垃圾,「山形夥伴」還特地找了知名畫家在地面背面細膩繪製山形縣蓊鬱山林的鳥瞰圖。2003 年,他們發佈最上川的河川垃圾地圖,除了送到鄉鎮公所之外,也送到各級中小學作為在地環境教育的素材。
雖然沒有指名道姓說是誰亂丟垃圾,但一攤開地圖,從髒亂到非常髒亂一覽無遺。愛面子的日本鄉民嘴上不說,心裡知道亂倒垃圾的地點已經曝光。此外,還得面對小孩真摯的疑問:「爸爸!為什麼我們家旁邊那麼髒?」無形的壓力接踵而來。漸漸的,鄉民開始組織河川巡守隊,清理巡邏自己的家園,非法棄置的情況大幅減少。
兩年後,「山形夥伴」與河川管理單位和縣內的鄉鎮公所,邀請 36 個市民團體一起參加最上川垃圾調查。新版的垃圾地圖裡,原本象徵髒亂和非常髒亂的橘點和紅點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乾淨的藍點。地圖不只向縣民和學校發送,也在清理時發放,除了讓民眾認識問題,同時也向大家募集維持環境整潔的妙方和建議。
(最上川的垃圾地圖更像是一個漩渦,激發日本其他河川相繼效尤,各地紛紛注意到河川垃圾的問題。圖為示意圖。來源:unsplash)
(最上川的垃圾地圖更像是一個漩渦,激發日本其他河川相繼效尤,各地紛紛注意到河川垃圾的問題。圖為示意圖。來源:unsplash

喚醒居民,第一屆河川垃圾高峰會

一份地圖,讓縣民意識到環境髒亂,進而開始改變自身行為。最上川的垃圾地圖更像是一個漩渦,激發日本其他河川相繼效尤,各地紛紛注意到河川垃圾的問題。10 年後,日本全國 2、30 個關心河川垃圾的團體,組成全國河川垃圾網路,辦了第一屆河川垃圾高峰會。隔年,啟動全國河川垃圾監測,每年將近萬人參與。到了 2020 年,河川垃圾地圖百花齊放,已有 170 份河川垃圾地圖誕生,甚至還辦了地圖大賞,廣邀民眾票選。
你家旁邊也有小河嗎?也許可以先從找附近居民一起畫地圖開始喔。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靠「地圖」喚起公德心-日本鄉民:改造垃圾河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