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Aleksejs Bergmanis on PexelsPhoto Credit: Aleksejs Bergmanis on Pexels
隨著拜登即將入主白宮,缺席好幾年的美國,可望重回世界減碳舞台,為聯合國相關單位和環保團體注入一劑強心針。而從 11 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可明顯看見幾個以城市為推動主軸的減碳大趨勢。

城市學/文:邵鈺珊
受疫情影響,世界氣候峰會今年改以網路連線形式,從 9 至 11 月輪流在北美、亞洲、歐洲等地舉辦「世界氣候論壇」(2020 World Climate Forum),一方面替明年底的聯合國氣候會議 COP 26 奠定基調,二來也討論出幾個明確的減碳路徑。
如 11 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歐洲場,從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對綠化城市的呼籲、到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提倡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都奠定了明年起以城市為重心,輔以大數據分析、再生能源等科技為手段,一起對抗全球暖化的明確趨勢。
(11 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歐洲場。來源:世界氣候論壇官網)
(11 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歐洲場。來源:世界氣候論壇官網

減碳用哪招?建築節能、綠色交通最受青睞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開宗明義表示:「如果說今年我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互相依賴。城市必須靠環境來創造健康!」巴拉圭首都亞松森近來便大舉投資科技,建設太陽能公車亭、為樹木編制 QR code、改善廢棄物回收系統等。
這次論壇上,主辦單位針對「你的城市對抗氣候暖化的優先行動」發表調查,「可持續城市計畫」以 44.3% 高居第一,其次為「建築節能改造」(40%)、「建置再生能源」(38.6%)、「推廣永續交通」(34.3%)等選項。
的確,今年 COVID-19 大流行期間,許多城市都鼓勵居民改以單車、步行等方式,取代以往壅擠的大眾運輸系統,以避免感染風險。
而長時間的封城及居家隔離,大幅延長人們在家時間,也讓相關單位更注意到建築空間和住宅能源消耗狀況。時興的電動車及儲能設備,更被視為潛力無窮的熱門氣候方案。
(不少單位都在研究,因疫情而起的在家工作風潮,對建築能源耗用的長遠影響。來源:陳之俊、賴永祥)
(不少單位都在研究,因疫情而起的在家工作風潮,對建築能源耗用的長遠影響。來源:陳之俊、賴永祥
綜觀國際主要城市的實施方案,日本力推的氫能源,可謂獨樹一格。
早在 1970 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開始用液態氫和氫燃料電池推動太空梭和火箭。剛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義偉(Yoshihide Suga),10 月喊出的該國 2050 年排放歸零目標中,也包含了氫能推動方案。隨後便吸引相關外商(澳洲)積極搶進。

城市減碳 3 困境:缺數據、共識、還有資金

除了分享推動策略,世界氣候論壇也歸納出 3 個城市氣候行動共同遭遇的困境,那就是:數據分析不足、行動不協調、缺乏資金等。
首先是數據分析不足。近年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快速發展,不少企業和研究機構已蒐集到大量數據,但如何好好運用、分析?減少能源耗損和城市資源的浪費,還需要更多數據科學家及專業分析師的投入。
(城市已然成為各國減碳和氣候行動的主要角色。來源:城市學)
(城市已然成為各國減碳和氣候行動的主要角色。來源:城市學
​承包許多城市能源服務的德國意昂集團(E.ON)就建議,刺激減碳的最佳手段就是「可視化」,公布所有日常行為的排放數據,讓民眾對每個選擇和使用方案更有感。
其次,面對《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減碳願景,各國政府都各自制訂了因應方案和短中長期執行方案,彼此之間卻缺乏協調和一致性。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批評,各國領導人直到今年才陸續實施相關政策,可能使《巴黎協定》的目標永遠無法實現。
最後還是那個老問題:錢!從最前瞻的氫能源,到貧窮國家的調適行動,皆需投入大量資金。芬蘭動力系統公司瓦錫蘭(Wärtsilä)評估,未來 10 年是全球往 100% 再生能源衝刺的關鍵時刻,預估 2030 年可達成 80%。
可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太陽能、風能、生質能,最終 10 至 20% 的低碳能源來源,更是至關重要。目前看來,氫能由於成本過高,難以吸引投資者,因此在資金上相當匱乏。
展望 2021 全新局面,你的城市如何展開氣候行動?或許關鍵在就上面。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走過 2020、展望 2021,城市氣候行動出現哪些新趨勢?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現在加入集資計畫,即可免費參與「2021 電力小兵感恩小聚」,一起回顧今年的社會創新大小事,並開箱社企流明年新計畫! >>>點此了解活動詳情

文章標籤

  • 世界的改變,從地方開始

    世界的改變,從地方開始

    《城市學》創立於 2019 年,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 4 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