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IAN Chen(CC BY 2.0)Photo Credit: IAN Chen(CC BY 2.0)

環境資訊中心/文:孫文臨(2020 年 3 月 20 日)
為響應 3 月 12 日的植樹節與 3 月 21 日的國際森林日,每年林務局都將 3 月訂為植樹月,然而,跟都市年輕人談起「植樹」,恐怕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數學考題裡的質數,就是日劇裡面的半澤直樹,畢竟種樹造林對於一般民眾是如此遙不可及,特別是在寸土寸金城市裡面生活,別說要找塊地種樹,恐怕連找個採光適合的陽台,養活多肉植物盆栽也不容易。
一位部落青年黃一峯,6 年前因為杜鵑颱風對老家咖啡園造成的災害,意外啟發了「一樹一山」活動,邀請民眾來他的家鄉——新竹縣尖石鄉馬胎部落,種下台灣原生種的流蘇樹。如今這場活動已經吸引將近 500 位熱愛自然的「森林系」青年男女,在尖石鄉的 6 個部落、8 所小學種下 1360 棵流蘇。跟著記者的腳步,走往雲霧所在的馬胎,一窺黃一峯如何種回自己的部落。
(2020 年的一樹一山一共種下 180 棵流蘇,5 年來累計種滿 1360 棵樹。來源:孫文臨)
(2020 年的一樹一山一共種下 180 棵流蘇,5 年來累計種滿 1360 棵樹。來源:孫文臨

回到原鄉以台灣原生種重新出發,手植千顆流蘇盼土地不再流失

當天上午艷陽高照,近百人聚集在新竹縣尖石鄉的綜合運動場,參與的民眾來自台灣各地,有些人就住在新竹騎車上山,也有人一早從高雄搭高鐵過來,從台北來的民眾則自駕車四處問路,從尖石岩轉彎,才找的這個 Google 地標上還沒有的綜合運動場。
民眾用徒手用接力的方式,把 60 棵近 3 公尺高、重達 30 公斤的流蘇樹苗木搬到操場。黃一峯與工作人員先示範如何種樹,「先挖一個深約 30 公分的樹穴,要比泥球更大,網袋拆除後埋入土中,再用泥土將其覆蓋,要確保整個泥球都不會露出表面,才能提高樹苗的存活率。」接著發下手套、鏟子、繩子與竹竿,「待會 3、4 個人一組,樹木埋好後,把 3 根竹竿敲入土中,再用棉繩將竹竿與樹木綁好,以免颱風來將樹苗給吹倒。」
(民眾以接力的方式將超過 3 公尺,重達 30 公斤的樹木搬到植樹地點。來源:孫文臨)
(民眾以接力的方式將超過 3 公尺,重達 30 公斤的樹木搬到植樹地點。來源:孫文臨
2020 年「一樹一山」活動分為兩天進行,除了尖石鄉綜合運動場,還有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及尖石國中 3 個地點,共計要種下 180 棵樹,黃一峯沿途指著路邊的樹木,「那些是我們去年種的。」目前已經累積種下 1360 棵流蘇,更發下宏願要種 1 萬 4 千棵。
「我希望 30 年後,尖石到了每年 4 月就會下起流蘇雪。」而這一切的起源,要從 6 年前的杜鵑颱風說起。

親眼目睹杜鵑颱風災情,才知水土保持重要性

2015 年,黃一峯的父親因病過世,在台北經營美髮事業的他回到新竹陪伴母親,「我很擔心爸爸走了以後,媽媽會失去生活重心。」因此他決定帶泰雅族的媽媽回到尖石鄉的部落,「我那時候已經快 30 年沒有回去過,只知道外公的家在深山裡,好不容易找到了,卻發現房子的屋頂已經塌陷,梯田也都成為荒煙蔓草。」
黃一峯跟母親回到部落,著手整理外公留下來的房子和梯田,「起先其實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希望可以幫媽媽找事做,聽別人介紹花了一筆錢種咖啡樹園。」然而,咖啡樹並不適合當地,再加上種樹方法不夠熟稔,因此咖啡樹長的並不好,「那年 9 月強颱杜鵑來襲,我們種下的咖啡樹全部都被吹得東倒西歪,血本無歸。」
每個禮拜得往返新竹尖石鄉馬胎部落,回到台北市中山區經營髮廊的他,看到風災慘況原本打算要放棄,所幸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定重新把梯田改成營地,以自己的泰雅族名「雷沙達岜斯」命名,「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是族先留給我的名字。」他開始在營區種植景觀植物,也跟鄉公所申請了幾百棵肖楠種在後山。
多年來在城市生活的黃一峯說,或許是因為身上有一半原住民血統,「每次回到山上都覺得找回了自己,但不是每個部落的孩子都有機會回來,部落生活並不容易。」經常回部落後,黃一峯發現部落的人口外移的很嚴重,許多人跟他一樣到城市工作以後就沒有再回來,家鄉的土地沒人生活也沒人耕作,荒廢了以後就開始賣土地,
「因為留著也沒有用,土地失去了價值只剩下寫在賣地牌子上的標價,每次我下山都很想沿途把那些賣地的廣告拆掉。」他想要留住部落的土地,但光是拆掉賣地廣告並沒有用,「我那時候開始想,希望 30 年後的部落會是什麼模樣?」
(往馬胎部落的山上,不時可見許多售地公告。來源:孫文臨)
(往馬胎部落的山上,不時可見許多售地公告。來源:孫文臨

部落的人口外移,土地一塊一塊的賣掉

「如果部落土地都賣掉了,只剩下雷沙達岜斯保護得很美麗,其實沒有意義。」黃一峯發覺,台灣民眾旅遊特別熱衷賞櫻、賞梅、賞油桐,「司馬庫斯的櫻花就很有名,但我希望馬胎也能有自己的特色。」
黃一峯說,櫻花與油桐花都是外來種,種在台灣的山裡顯得格格不入,再加上種咖啡樹的經驗告訴他,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才能長的漂亮,「不是改變土地的樣貌,而是融入原本的環境。」因而選擇山區原先就有的台灣原生種「流蘇」。他開玩笑的說,「主要也是因為我很喜歡白色,而且被稱為四月雪的流蘇花花期又是我的生日。」
他從身邊的朋友開始號召,透過網路的影響力,逐漸將「一樹一山」的理念傳遞出去,現在他的 IG 已經有將近兩萬人追蹤,「在夥伴的幫助下,去年首次擴大舉辦一樹一山,募集到超過 450 棵流蘇花,花了三天兩夜的時間才把樹種完,橫跨馬胎、水田、嘉樂、那羅、馬里光、石磊 6 個尖石的部落。」
(黃一峯透過網路影響力,逐漸將「一樹一山」的理念傳遞出去。來源:孫文臨)
(黃一峯透過網路影響力,逐漸將「一樹一山」的理念傳遞出去。來源:孫文臨
「馬胎」在泰雅族語是有雲霧的地方,因此馬胎部落又被稱為雲霧部落,到了下午起了濃霧,接著飄起了雨,彷彿是在替剛剛植下的苗木們澆灌。一位參與植樹的民眾說,「這是我第一次來馬胎部落,但種下了樹就有了責任,以後會常常回來看他,也希望能長得漂亮。」
尖石鄉一共有 11 所國小和一所國中,黃一峯目前已經完成了 8 間學校的種植,只剩下尖石、新光、梅花、田埔 4 所國小,就能把所有的小學種完,「進到學校還有也能讓小朋友能一起種樹,也會帶書包、鞋子送給他們。」
黃一峯說,部落的孩子雖然資源相對缺乏,卻擁有值得珍惜的大自然和原住民文化,「從小就培養敬愛自然、保護環境、維護部落的價值。」
(參與一樹一山的民眾同心協力把樹種好。來源:孫文臨)
(參與一樹一山的民眾同心協力把樹種好。來源:孫文臨

留住土地只是第一步,讓被遺忘的泰雅文化跟著樹一起長回來

黃一峯希望發揮號召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去年贊助募集到的樹很多,但參加的人不多,最後大家種得筋疲力盡,今年則是募集到的樹很少,但參加的人很多。」他還賒帳,自掏腰包多買了好幾棵樹。參與民眾無論大人小孩都種的非常賣力,許多人說,「原本以為是小樹苗,沒想到是種真正的樹木。」
黃一峯坦言,其實第二年就有種過小株的樹苗,便宜、種起來也輕鬆,「但樹苗在野外難以生存,大約只有兩成活下來,我希望種樹不只是擺擺樣子,而是要讓樹能真正活下來,否則種再多都沒有意義。」大型的苗木存活率可以到 9 成以上,「第一年種下去的已經開始開花了。」
植樹,一個漫長的工作,可能 5 年、10 年才能看到成果。「以前大家都笑說山上到處都是樹,幹嘛要種樹,但最近也開始有人來接洽,希望在家裡種下流蘇。」黃一峯說,種樹不只營造景觀、水土保持,也有助於減碳,減緩氣候變遷,「如果大家願意幫忙,我也會持續努力,種 30 年,讓尖石鄉的每個部落,都有四月雪的降臨。」
黃一峯的夢想是從尖石鄉種到新竹市,「希望 30 年後的新竹和尖石會跟日本的大阪和京都一樣,各地的遊客每年 4 月都會來到這裡,欣賞流蘇花盛開的四月雪。」這不僅能做到水土保持,更要讓土地有價值,「部落的土地不會一塊一塊被標售而流失。」
不只回部落種樹,黃一峯也替小朋友義剪,並開設「自然學堂」讓部落的孩子有機會找到一技之長,今年則要籌組「織布教室」、重新舉辦「太陽豐收祭」,「我希望部落文化可以跟著樹木一起成長。」從樹木、土地到文化,雷沙達岜斯要種回部落繁盛的美麗模樣。

新竹林管處樂見其成:「未來有機會合作,提供植樹的協助。」

新竹林管處處長夏榮生表示,流蘇是台灣的原生種,然而隨著開發,天然分布逐漸減少,「目前只剩下桃園復興角板山、南崁、林口台地還有生長,不過人為繁殖的種苗充足,生長韌性良好,很適合種植在淺山地帶。」
夏榮生也提醒,種樹就像照顧小朋友,種植以後也要注意後續的撫育工作,防止土壤流失、劣化,讓根域基礎可以生長強健,「長到一定的程度後適當修剪枯枝、病枝,也有助於通風、防治病蟲害,不過流蘇的生長速度較慢,要注意不要過度修剪影響生長。」
夏榮生說,雖然山上的樹看起來很多,但多種樹仍有助於減碳、水土保持與環境綠美化,「雖然僅種植單一樹種,但種植地點都是在小學、公園,這些本來就人為活動的地區,並不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負面的影響。」他表示,淺山地帶除了流蘇,也很適合種植杜英、楓香、苦練等樹木,可應造多樣化的環境。
此外,夏榮生也提到,林務局作除了每年舉辦植樹月活動鼓勵民眾多種樹,「若企業、機關、團體或個人有較大的植樹需求,也可以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若有苗木的需求,林務局也可以提供相關的協助,依照地區選擇的適當的樹種,提供栽植的建議。
夏榮生說,相當樂見民眾發起植樹活動,「新竹林管處也會主動跟他接洽,希望能有後續的合作與交流,看看是不是有什麼我們可以幫忙的地方。」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一樹一山」從原生種出發 部落青年返鄉 種樹也種回部落文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文章標籤

  •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