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Lily Banse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Lily Banse on Unsplash
編按:
減碳飲食是近年熱潮,採取純素主義是最直觀、有效遏止碳排放大增的方法。但對許多人而言,要立即告別肉食習慣並不容易,標榜降低運輸碳排的「在地飲食」因而蔚為風潮。不過近年研究指出,肉食所致的碳排放並不只源於「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運輸,更包含土地、動物本身帶來的環境成本。因此,除了盡量購買在地食材,消費者或許也可以嘗試透過修改菜單、訂定無肉日等方法,來幫助自己減少攝取肉食。
Nom Magazine/文:Cindy Lo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詞,特別是隨著各地氣候現象驟變,人們更加關注減少碳足跡、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議題。「在地飲食」就是其一,提倡消費者盡量選擇當地自產食材,藉此減少食物在運送過程中衍生的溫室氣體。但可曾細想過,食物相關溫室氣體,不單單僅止於產地到消費者口中這麼簡單。

計算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前提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能源開發,像是電力、熱能,另外還有工業運輸等,網路資料平台 Our World in Data 數據顯示佔比高達 76%。關於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生產方式、後製作業、分裝運輸也納入考量,雖擴及範圍不比前者,但也有其絕對影響力。
根據 2018 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會網路平台 Science 的統合分析,嘗試量化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排放的 4 個關鍵要素:
畜牧業和漁業──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31%
畜牧業包括為了食用而飼養的肉類、奶製品、蛋、海鮮。僅與農場的「生產」排放有關,糞便管理、牧場管理、漁船燃料消耗也列入此項目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反芻動物,大部分為牛隻,由於特殊腸內發酵(enteric fermentation)消化作用,飼養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牛隻糞便則會釋放氮氧化物(nitrous oxide),對於全球甲烷與氮氧化物排放有相當量的佔比。
農作物生產──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27%
指的是所有農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其中 21% 來自於供人類食用的農作物,6% 為動物飼料作物。包括肥料所排放出的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種植稻米所產生的甲烷排放、農耕機械產生的二氧化碳等。
土地利用──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24%
以畜牧為目的的土地利用溫室氣體排放量佔了 16%,是以供人類直接食用農作物為目的的土地利用 8% 的兩倍之多。森林開發、草原燃燒更進一步加速二氧化碳排放量。
供應鏈──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18%
包括食品加工,指從農場到最終完成品的過程、運輸、包裝、零售等。許多人認為「吃在地」是降低碳足跡的關鍵,但其實運輸排放量只佔食物相關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6%。要注意的是,相當消耗能源的空運食品為例外。

牛肉高居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一名

擷取 2018 年全球糧食系統的統合分析數據,囊括 119 個國家、多達 3 萬 8 千個商業農場的數據去分析 29 種不同的食品,動物性食品高居溫室氣體排放量首位,特別是牛肉。一公斤的牛肉,相對代價是高達 60 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對照之下,一公斤的豌豆僅產生一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吃一公斤的牛肉,相當於排放 60 公斤的溫室氣體。來源:Will Kirk)
(吃一公斤的牛肉,相當於排放 60 公斤的溫室氣體。來源:Will Kirk
總括而論,以動物為基底而生產的糧食對應較高的碳足跡,反之植物基底的糧食產生的碳足跡較少。牛肉為首,其次每公斤的羊肉或是起司會產生至少 20 公斤相當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CO2-equivalents),家禽或是豬肉產生的溫室氣體較少,每公斤產生約 6 至 7 公斤相當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但仍高於絕大部份的植物類食品。
值得注意的一點,數據同時顯示出這些食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源自運輸的佔比相對少,大部份都低於 10%,而且碳足跡排放量最高的前幾名食物中,所佔比率更是大幅降低,像是牛肉項目,因運輸而產生的溫室氣體僅 0.5%。那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何而來?「總合評估,土地利用及耕作過程為最大宗,佔大多數食品碳足跡的 80% 以上」,Our World in Data 研究員 Hannah Ritchie 說道。

吃什麼比吃哪裡更重要

因此就大多數的食物而言,吃什麼比吃哪裡更能有效降低碳足跡。報告結果也指出蔬食對於環境的好處。不至於需要做到完全純素飲食,早在 2008 年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研究顯示,一個星期中只要有一天不吃牛肉及乳製品,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大於完完全全只購買在地生產的食物。
不妨考慮變換菜單,從牛肉改成雞、鴨、豬肉等,甚至近幾年興起的純素肉品也是另一個選項。
盡量避免空運食品,即便是蔬食,空運所產生的運輸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頗為可觀。有些極為容易腐壞的食材,像是生鮮、莓果類,可以多一個動作,查看來源產地再決定是否購買,做個聰明的消費者,吃對東西也能為地球盡一心力。
全文轉載自 Nom Magazine,原文標題:減少碳足跡,吃什麼比吃哪裡還重要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文章標籤

  • NOM Magazine

    NOM Magazine

    NOM Magazine 是由餐飲產業的資深顧問、媒體編輯、以及科技人才組成的團隊,致力推廣多元飲食文化的獨立網路媒體,深入探討全球餐飲趨勢與發展,為台灣/亞洲地區餐飲市場提供有觀點、深度與溫度的專業知識和國際新聞的平台。 NOM Magazine 官網:nommagazine.com/ NOM Magazin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nom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