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Honey FangsPhoto Credit: Honey Fangs
很多人以為外帶咖啡紙杯環保,但其實一點也不,因為裡面有塑膠內膜,很難回收。為了減塑、減少垃圾,德國推動押金外帶杯,甚至連路邊攤的餐具都要押金。台灣有辦法嗎?

文:顏和正
早晨時分,柏林市區的 Coffee Fellows 咖啡館,陸續有客人推門進來,外帶一杯咖啡就要趕去上班。尋常的柏林咖啡館風情,卻有些不尋常的地方,因為客人拿在手上的不是傳統紙杯,而是一個造型簡約、帶點設計感的外帶杯。
這是德國新興的「押金環保杯」——Recup。消費者外帶咖啡時,可以用這種能重複使用的外帶杯,但需要多付一塊歐元(台幣 36 元)的押金,退還杯子(不限於購買點,只要參加這個計畫的地點皆可)就能拿回押金。此外,買咖啡還會有一些折扣,每家提供的不同,從 0.25 到 0.3 歐元都有。
「我們還蠻多客人會選擇用 Recup,畢竟比較環保,」Coffee Fellows 這家德國最大的本土連鎖咖啡廳的店員,邊把押金退給一位客人,邊對《CSR@天下》記者說。
(押金環保杯 Recup 激勵人們重複利用外帶杯。來源:Recup)
(押金環保杯 Recup 激勵人們重複利用外帶杯。來源:Recup

重複利用才是環保

這個作法,就是為了減少外帶紙杯所造成的龐大垃圾問題。根據「德國環境協助」(German Environmental Aid)的統計,德國每年一次性外帶杯用量高達 28 億個,相當於每小時用掉 32 萬個。很多人以為紙杯可以回收,但為了防滲保溫,紙杯內部會貼上一層塑膠薄膜,導致回收重複利用的複雜度增高,最後只好被當成一般垃圾處理,不是掩埋就是焚化,或是流落街頭,最後漂到河川與海裡,造成污染。
最好的解方,當然是自備環保杯。但有時難免忘記,此時這樣的「押金外帶杯」,就可以派上用場。成立於 2016 年的新創企業 Recup,短短兩年內已經在全德串連起超過 750 家的咖啡館,只要下載官方 app,就能找到附近的點。
因此,當你從柏林搭火車去慕尼黑,上車前買了一杯 Recup,幾小時後就可以在慕尼黑還杯子拿回押金,而且連洗都不必。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能直接把外帶杯丟到垃圾桶。
有點好玩的是,雖是為了減塑,Recup 卻是採用回收塑膠,在德國當地製造。這當然是為了能夠重複使用,最高可以用 500 次。此外,還推出了城市系列杯,也成為觀光客收藏的杯子。類似的作法在其他地方也開始出現,例如德國中部大城漢諾威(Hannover),在去年推出了「Hannoccino」杯,不過押金比較貴,為兩塊歐元,目前在當地已經有 140 多家咖啡館加入合作。

路邊攤與買可樂都要押金

押金制在德國並不是個新鮮的概念。為了減少垃圾量,德國市集上的食物攤位,普遍採用這種作法。例如在聖誕市集與啤酒節。不論是買一份德國香腸或是一杯酒,都不是使用免洗餐具,而是得另外付押金的塑膠製品,要退還到原攤位才能拿回錢。以一份 5 塊歐元的香腸來說,餐盤押金就高達 1.5 歐元,比例還真不低,莫怪幾乎沒人會隨便丟掉餐盤。
在超市買瓶裝飲料,也是得在售價外多付一筆退瓶保證金,一大罐可樂一塊歐元,就要多付 0.25 歐元,絕對金額雖不高,但相對於售價的比例其實很高。許多觀光客並不知道這樣的規定,往往還以為是不是收銀員算錯,其實這正是德國鼓勵回收的機制。
(德國超市內的寶特瓶回收機。來源:Donald Trung (CC BY-SA 4.0))
(德國超市內的寶特瓶回收機。來源:Donald Trung (CC BY-SA 4.0)
在連鎖超市都有空瓶自動回收機,消費者可以將符合標準的空瓶投進去,例如寶特瓶不能壓碎、標籤也必須完整,才能讓機器判讀,再憑機器吐出的收據去櫃檯領錢。因此,在德國街頭,常可看到有人(未必是遊民或資源回收者)手提一個大袋子,在公共垃圾桶撿拾空罐去換錢。尤其是大型活動結束後,例如足球賽或嘉年華會,更可見到許多人趁機撿空罐來賺點外快。
台灣早期針對寶特瓶也曾採取退瓶保證金來鼓勵回收,現在雖然改採自主回收,但因為環保意識普遍高漲,所以即便沒有押金,回收率都還能達到 9 成以上。然而,台灣大量使用的外帶杯,從珍奶到咖啡,卻沒有任何回收機制,更遑論夜市路邊攤大量使用的免洗餐具。德國押金制這種半強迫性的誘導作法,不失一個參考。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德國現場】紙杯不環保,德國人一小時用32萬個,他們怎麼解決?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