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osh Willink on PexelsPhoto Credit: Josh Willink on Pexels
CSR@天下/文:王茜穎
這,也應算是另一種父債子償。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研究不同世代人一輩子的能源碳足跡,發現要實現「2050 淨零排放情境」,把全球升溫壓在 1.5°C 內、拼一線生機,當代出生的孩子一輩子的碳排預算只剩下祖父母輩的 1/10,整整少了 9 成。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計算,在 2050 淨零情境下,出生於 1950 年代的人,平均每個人終生排放 350 噸二氧化碳;相較之下,生於 1997 年至 2012 年間的 Z 世代一輩子能排放 110 噸;而 2020 年代出世的孩子,終生的碳預算卻只剩下 34 噸。
換句話說,「戰後嬰兒潮」一代(出生於 1950 年至 1964 年間)是「阿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今天或未來幾年出生的世代)平均排放量的 10 倍!
這些數字突顯了當今孩子肩頭的重擔。

世代經濟不平等也反映在碳預算上

上一輩揮霍排碳,享受了燃燒石油的經濟紅利,卻要下一代人來犧牲償還,引發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痛批:「(大人)把暖化的負擔丟給我們這些小孩。」全球百萬青少年氣候罷課上街,發出世代不正義的怒吼,要求裝睡的大人們負起責任,即刻行動。
不只是世代差異,還要加入國家差異。已開發富國的人均歷史碳排遠高於開發中國家,一個生於 1950 年代的歐美富國人士,一輩子大約排放 695 噸的碳,反觀開發中國家的同齡人,只排放了 155 噸,僅前者的 22%。這導致已開發國家的下一代,一出世就繼承了更高的人均碳排債務,負擔更重,要減的也更多。
在美國和歐盟,生於 1950 年代的人的終生碳足跡是生於 2020 年代的 15 倍!在印度,這個比例縮小到 3.5 倍;在中國,比例是 4 倍。這意味著,歐美孩子的碳預算比平均值 10% 還低。
(2050 淨零排放情境下,各世代的終生碳排量,從左至右,橫跨 1950 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到 2020 年代的阿法世代,前者的碳排高達後者的 10 倍。淺藍色是已排放的碳,深藍為未來的碳預算,由圖可知,出生於 1950 年代的人老早已排放了 286 噸。來源:聯合國國際能源署)
(2050 淨零排放情境下,各世代的終生碳排量,從左至右,橫跨 1950 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到 2020 年代的阿法世代,前者的碳排高達後者的 10 倍。淺藍色是已排放的碳,深藍為未來的碳預算,由圖可知,出生於 1950 年代的人老早已排放了 286 噸。來源:聯合國國際能源署
如何減少超過 9 成的碳足跡?評論說唯有奮力一搏,「徹底改變我們生產、運輸和耗能的方式」,即便有將近一半的減排技術仍在早期研發階段。

國際能源署建議的減排路徑

至於方向,國際能源署拋出了許多重要減排目標,如:
  • 2030 年,太陽能和風電的年發電量須成長 4 倍。2050 年,全球近 90% 的發電量須來自再生能源,其中 7 成是太陽能和風能
  • 未來 10 年,世界經濟的能源效率每年提高 4%,速度幾乎是過去 20 年的 3 倍
  • 2050 年,電力車的全球市占率必須從 2020 年的 1% 爬到 86%。電動機車更須達 100%
  • 2050 年,電弧爐煉鋼的比例必須爬到 53%
  • 2050 年,全球塑膠回收率從 17% 提高至 54%
  • 2050 年,延長建物兩成使用壽命,減少 3 成耗能建材
要達成上述目標,除了政策和投資,青年參與亦不可少。
「已開發經濟體的政府內閣成員的平均年齡為 53 歲,全球 500 大企業執行長的平均年齡為 60 歲。要實現有意義的世代間對話,國家與企業必須對青年參與各層級的氣候規劃、決策和行動,給予更多的財務和行政上的支持。」能源署的研究指出。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青年大會、氣候變遷青年行動峰會(Youth4Climate)、甚至是 2 月 19 日剛在肯亞奈洛比登場的聯合國青年環境大會,都是青年氣候參與的現場,但大人們究竟聽進了多少,做了多少,又授權多少,有待觀察。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不只經濟不平等,世代碳預算更相差 10 倍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