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awpixel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rawpixel on Unsplash
發薪日到了,你找了一處 ATM 提款,再到烘焙坊買了一個麵包,接著走進一家餐館,老闆告知下個月要漲價,你聽見隔壁桌的顧客相互抱怨著:「物價一直漲,薪水卻沒漲!」究竟是誰決定了物價的跌宕?我們又為什麼得把錢存進銀行?看看這 5 種貨幣改革運動,了解一下你手中的鈔票、找到更多經濟運作的可能!
整理/梁元齡
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質疑現有金融體系,認為它的運作方式和服務對象應該有所改變。2008 年金融海嘯後,一波金融改革浪潮更是應運而生,從比特幣信徒到「現代貨幣理論」擁護者皆有,他們對金錢的意義各懷獨到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景象。
究竟這群「金融改革人士」想傳達什麼訊息、他們想對抗的又是什麼?要了解這些問題,得先從當前的金融體系談起。
我們的金融體系與各國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及國庫唇齒相依,這些機構透過發行所謂的「基礎」貨幣(base currency),來支撐金融體系的運作。這些基礎貨幣的範疇很廣,從躺在我們皮夾裡的鈔票,到存款準備金(reserves)都屬之。
什麼是存款準備金?為了避免各大商業銀行投資過頭、無法變現,我們熟悉的商業銀行在央行中都有開設帳戶,存放一筆特殊形式的款項,作為他們對外發行通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基準。
這些商業銀行發行通貨之後,等於是創造出了商業銀行裡的錢,也就是我們放在銀行裡的存款。這個程序稱為「信用創造」(credit creation)或「部分準備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一般民眾可以從銀行裡提出存款,但是無法取得央行裡的準備金。
上述過程的細節既微妙又複雜,如果我們把討論拉到國際金融體系的層級,那就更加繁複難懂了。
簡而言之,這些金融操手(銀行)發行貨幣,讓通貨進入市場,或從市場中取出貨幣、終止通貨循環,便會造成貨幣供給量擴張或緊縮,這一張一縮的動態現象,讓金融體系就像在呼吸一樣。
但這種如同呼吸的現象,正是造成貨幣價值波動的因素;另一方面,由於貨幣的發行掌握在政府或銀行等大機構手裡,一般民眾對通貨的掌握度非常低,景氣因此容易受到把持資源的有心人士操控。
近期出現各大改革團體,從現有金融體系的不同面向切入,盼能重整該體系的運作。讓我們來看看 5 個具有代表性的派系:

1. 現代貨幣理論派(Modern Monetary Theory)

首先介紹的是「現代貨幣理論」,這一派的人們認為,我們常說政府會藉由課稅來「籌措資金」,然後再把這筆錢花掉,但其實,一開始發行這筆錢的,就是官方金融機構自己。
現代貨幣理論派人士因此叩問:如果政府就是發行貨幣的那一方,為什麼還得要求人民繳回貨幣,才能籌措資金呢?
他們認為:中央政府會像一般家庭或企業「把錢花光」,其實是種假象。
除非像歐洲聯盟這樣,政府本身不會發行主權貨幣(某國發行的本國貨幣),或是政府已事先對發行的貨幣總量設下限制,否則政府根本不會有「把錢花光」的問題,所以政府可以無限量地發行貨幣。而我們對「財政赤字」的恐懼,其實是來自對金錢本質的誤解。
他們認為:你口袋裡的每一塊錢不是什麼珍貴的黃金,而是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借據」。這項借據的契約內容,是政府向你許下承諾:保證你口袋裡的錢一定會有價值,能夠用來交易你需要的事物。而國家只要妥善分配人力、機器和原物料等資源,就能為社會大眾創造服務。
國家不會有錢花光的一天,只會有缺乏商品的一天;當錢能夠購買的商品不足,就會引發通貨膨脹,所以政府不必平衡財政收支,只需確保不斷有商品產出就行了。
(現代貨幣理論派認為,政府不必平衡財政收支,只需確保不斷有商品產出。來源:Valery Sysoev on Unsplash)
(現代貨幣理論派認為,政府不必平衡財政收支,只需確保不斷有商品產出。來源:Valery Sysoev on Unsplash
根據現代貨幣理論,如果一個地區內存在著失業人口,而他們也有工作意願,政府應該做的,是妥善分配生產資源,讓商品不斷被製造產出。如此一來,中央政府就算提高貨幣發行量,也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民主黨參議員 Bernie Sanders 的前高階顧問、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 Stephanie Kelton 指出:「現代貨幣理論的目標,是追求廣泛服務公共利益,同時也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2. 商業銀行改革派(Bank Money Reformers)

第二派人士則希望改革「商業銀行體系」,他們辯稱,商業銀行是經濟不穩定和過度舉債的禍患來源;他們也認為,現行體系讓金錢全掌握在商業銀行手裡,以致於 2008 年這些大銀行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
當商業銀行貸款給大眾,就是創造了新的錢。主張銀行改革的溫和派認為,由於政府賦予銀行這項「創造新錢」的特權,銀行在出借款項的時候,應該要受到更嚴格的民主制度審查;而激進派甚至認為,應該全面禁止銀行「創造金錢」。
位於英國的研究及倡議團體「正向金錢」(Positive Money)則呼籲,創造金錢的特權應該採獨家授權制,讓一個民主、可信賴又透明的公共機構來執行,並建構出一個讓你我都能在央行中開戶的「主權貨幣」系統。
其他推動銀行改革的團體,還包括「美國金融學會」(American Monetary Institute)和「國際貨幣改革行動」(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Monetary Reform)等。

3.  加密貨幣派(Cryptocurrency Crusaders)

還有一派人士,對國家金融機構和銀行體系一概否定,也完全不接受「信貸制度」的整體概念,那就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的擁護者。他們呼籲,現行通貨應該以「商品貨幣」(commodity money)取而代之。
所謂的商品貨幣,就是透過生產產值創造出來的金錢,概念承繼了「金本位支持者」,也就是那些主張拿黃金當作基礎貨幣的人。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貨幣都能換算成若干重量的黃金,要發行貨幣,就得有等量的黃金存量。
這項運動的領頭羊就是比特幣(Bitcoin),擁護者認為,最好的貨幣體系應該獨立於人類的政治遊戲之外。貨幣的概念也不應奠基於政治人物訂定的法規,而應是數學和實體的物質。
比如黃金這樣的天然資源,就是「實體」的——黃金總量取決於地球上能挖到多少黃金。而在比特幣的例子裡,因為數位系統設下了強制規定,限制數位貨幣的發行總量,比特幣因此被當成一種「總量有限」的期貨商品,讓參與者可以來「挖礦」(mine)。(同場加映:當蘭嶼遇上區塊鏈:這間新創透過數位貨幣,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
比較激進的比特幣擁護者相信,實體金錢的供給是有限的,就像一種總量有限的商品,所以應該要有實際的產出,才能製造金錢。他們因而主張:銀行或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法定貨幣」,都是「假」的,亦或是被貪腐權力操控的詐術之財。
相較於人類建立的機構和組織,加密貨幣擁護者更相信市場機制和數學法則。而透過加密技術,還有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質,便能使貨幣的獨立性更高,不必依附在央行或銀行等大型機構之下。
(比較激進的比特幣信徒認為,銀行或國家創造的法定貨幣,都受到高階權力所操控。來源: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比較激進的比特幣信徒認為,銀行或國家創造的法定貨幣,都受到高階權力所操控。來源: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4. 地方主義貨幣派(The Localists)

還有另一個派別,早在加密貨幣興起之前,他們就已在發行非官方的替代性貨幣,這些人就是「地方主義貨幣派」。
地方主義貨幣之下,涵括了互助型信用體系(mutual credit system)、時間銀行和社區貨幣等概念。知名的社區貨幣如英國的布里斯托磅(Brixton pound)和瑞士的 Swiss Wir。(同場加映:全球社區貨幣風潮:「自己的貨幣自己印」,擺脫被資本主義蠶食鯨吞的命運
地方主義貨幣的緣起,同樣是出自對大規模政府、銀行體系的懷疑。然而,地方主義貨幣的倡議者並不像加密貨幣派,提倡以另一套機器演算法取而代之,而是主張小規模社區應該握有當地貨幣的發行權。
這群人和加密貨幣擁護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並不反對讓錢「無中生有」,但對於誰有權製造出金錢、又該製造出多少,卻非常謹慎。他們認為,大規模的系統會使人們疏離,瓦解緊密的社區關係。
例如,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的 Sardex,就是一個互助型信用體系。當地人們並不反對使通貨膨脹或緊縮,但卻讓整座島上的社群都參與決策過程,一同敲定貨幣價值跌宕的條件。
這群在地貨幣的提倡者通常行事低調,工資也不高,且懷抱著打造韌性社區的願景。
英國民間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 Duncan McCann 表示:「地方主義貨幣改變了通貨發行、循環及支出的方式,目的是要重新定義經濟運作、鼓勵友善環境的行為,並促進小型企業的發展。」

5. 加密信用聯盟派(The Crypto-Credit Alliance)

最後一派,是最鮮為人知且極具突破性的一派:「加密信用聯盟派」。
包括 Trustlines、Holochain、Sikoba、Waba 和 Defterhane 都是這一派最早的倡議者,他們試圖讓舊有的貨幣體系(如互助型信用制度),與支撐加密貨幣的區塊鏈(blockchain)結構匯流。
加密信用聯盟派同意現代金融理論派的觀點,認為商品貨幣是種過時的產物;但同時,他們也附和加密貨幣派的倡議者,贊成讓金融體系脫離政府來運作。
加密貨幣降低了時間、費用等審核機制產生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交易資料的安全性;若透過區塊鏈進行群眾募資,也能使年輕的新創公司融資更方便、發展空間更大,為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註一)。但這些創造能量卻沒有妥善運用,而是浪費在對社會有害的市場臆測上。如加密貨幣領頭羊比特幣「錢」景看好,出現炒作熱潮,一度來到每單位兩萬美元,震驚各界。
另一方面,從地方出發的互助型信用運動人士們,雖然心懷宏願,卻往往沒沒無聞,或難能廣泛散播他們的理念。
而加密信用聯盟派的創新者,就是想看看能不能結合前面兩者的創意,取其所長、避其所短,找出一個更優良的整合模式。
註一:區塊鏈眾籌,又稱首次代幣發行(ICO),指企業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金額,發行相對數量的加密代幣,而非發放股權,是向大眾募資的新方式,有利新興企業成長。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