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Callum ShawPhoto Credit: Callum Shaw

文:梁元齡
2019 年,大家過得還好嗎?這是眾多改變發生的一年,也是社會使命風起雲湧的一年。
過去一年間,世界各地的 Z 世代紛紛覺醒、帶動群眾向氣候危機宣戰;隨著消費民眾對改變的呼聲四起,以及環境、社會問題迫在眉睫,大公司也重新定義了企業存在的目的,正視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永續發展漸成主角,企業社會責任也蔚為主流——在此趨勢下,創新解方、公益觀點遍地開花,社會企業、社會使命事業的發展也如火如荼。2019 年步入尾聲之際,社企流盤點了 8 大與社會使命相關的重要趨勢、並選擇 8 篇代表文章,讓關心社會使命、在乎世界變動的你,得以宏觀過往、放眼未來。

1. 氣候變遷成話題焦點,全球抗爭風起雲湧

2018 年,很多人重新認識了氣候變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 IPCC)提出,最晚在 2052 年,地球升溫就會突破 1.5℃,打破人們過去熟知的「2℃」活命線。若要改變這個未來,全球碳排量就必須在 2050 年歸零。
同年 8 月 20 日,瑞典少女葛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在木板上寫下「為氣候罷課」(skolstrejk för klimatet),無畏地站上街頭,為今年的氣候變遷抗爭打響第一槍。
行動隨後席捲全球,2019 年年中,世界各地學子紛紛響應、罷課上街,台灣老、中、青三代也都投身其中,一同到街頭上一堂「學校沒教的氣候課」。今年 9 月 20 日,全球逾 400 萬人罷工上街,高聲呼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不只民眾,許多知名的社會使命企業也參與了這波抗爭。9 月 20 日,部分企業宣布所有門市停業一天、鼓勵職員參加抗爭。如:美國環保戶外品牌 Patagonia、美國環保潔淨品牌淨七代(Seventh Generation)、英國天然保養沐浴品牌 LUSH、以及全球前 5 大冰淇淋製造商之一 Ben & Jerry’s。
12 月 12 日,聯合國舉行第 25 次締約方大會(COP 25)同時,全球超過 500 家 B 型企業公開承諾, 2030 年前將實現「淨零碳排放」(Net Zero),比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 2050 年目標更提前 20 年,期許能將溫度增幅控制在 1.5 ℃ 內。而這 533 家 B 型企業中,也包括綠藤生機、繭裹子、茶籽堂等 8 家台灣 B 型企業
(世界各地學子罷課上街、為氣候議題發聲。來源:Callum Shaw)
(世界各地學子罷課上街、為氣候議題發聲。來源:Callum Shaw

2. 為股東牟最大利益,不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

今年 8 月 19 日,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多達 181 位 CEO 共同發表聲明,重新定義「企業使命」。聲明指出,公司不應再將「為股東牟取最大利益」視為經營的唯一依歸;企業努力提升報酬之餘,更需一併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以及社會。此舉具有指標性意義,可能改變企業制定自身使命的邏輯,有望讓良善治理精神成為普世價值。
根據加拿大政府 2019 年 3 月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趨勢調查,近半企業正轉型為「目的」導向,也就是把「社會目的」融入商業模式中,顯見將使命融入公司營運已經漸漸成為主流趨勢。
今年 9 月,由 B 型實驗室(B Lab)頒發的「對世界最好」(Best for the World)獎項中,台灣也有所斬獲,共有 8 家來自台灣 B 型企業從全球近 3 千個 B 型企業中脫穎而出,數量蟬聯全亞洲第一。

3. 影響力、ESG 晉升投資新顯學,商業接軌社會

隨著永續成為公司經營主軸,關注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力投資」,以及兼顧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三重基線」(ESG)投資,都越來越吸引投資者的興趣,並於今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根據國際影響力投資網絡(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簡稱 GIIN)2019 年最新調查,目前影響力投資總額已達 9930 億台幣,與 2014 年相比成長超過 3 倍,整體而言,影響力投資市場總額已突破 15 兆台幣規模。
該研究並指出,約 4 成受試投資人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準,衡量其所有投資為社會和環境帶來的貢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也表示看好 ESG 趨勢,ESG 料將成為投資領域的新顯學。
今年 9 月,「全球適應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ion)也發布報告,指出未來 10 年內在 5 個關鍵領域投資 1.8 兆美元,將有助緩解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更可帶來 7.1 兆美元的淨收益,連知名企業家比爾蓋茲等人也都加入呼籲行列。
(2019 年,資本越來越關注社會影響力。來源:Rebrand Cities)
(2019 年,資本越來越關注社會影響力。來源:Rebrand Cities

4. 塑膠淪全民公敵,政府、企業都列管

環境議題發燒,由石化產業大量製造、回收成本高昂、且製造大量碳排的塑膠,逐漸淪為「全民公敵」。不僅社創組織持續推出無塑解方,各大企業也主動採取減塑或禁塑政策,不少國家政府更正式列管塑膠製品,擬將塑膠逐步淘汰。
如台灣麥當勞 4 月推動「冷飲直接喝」,6 月底所有門市全面停止提供吸管,不只減塑,並進一步邀請全民透過改變飲用習慣,減輕環境負擔。此外,通路遍布全球的美妝大廠聯合利華,則致力源頭減量、鼓勵後端回收,訂下了 2025 年塑膠用量減半的目標
而我國行政院環保署則於今年正式祭出禁令,規定自 7 月 1 日起,全台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 4 類對象,內用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估計每年可減少近一億支。其他國家政府如印尼,則祭出環保新招,讓民眾用塑膠空瓶換免費公車票,每月將能回收 7 噸塑膠垃圾;英國政府也於 5 月拍板禁塑政策,預計於 2020 年 4 月起,正式禁用塑膠吸管、棉花棒和攪拌棒等一次性塑膠製品。
為讓這些計畫成功落地、幫助民眾無痛減塑,不少來自各國的組織也發揮創意,提出五花八門的減塑方案。例如:台灣學子研發不用吸管也能喝珍珠的「創意隨行杯」、美國電商改良送貨包材,從此向氣泡袋說不、英國超商與生技公司研發「蝦殼」製作保鮮膜
(塑膠淪為全民公敵,各國紛紛祭出限塑政策。來源:mali maeder)
(塑膠淪為全民公敵,各國紛紛祭出限塑政策。來源:mali maeder

5. 素肉大時代來臨,進攻主流餐飲市場

轟動全球的紀錄片《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曾經指出,畜牧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8%,勝過運輸業;所有禽畜及其副產品加總,每年則至少製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51%。改革肉類產業,是氣候行動無法或缺的一環。
2019 年,鼓吹吃素的呼聲四起,科學家首次設計出一套《地球健康飲食指南》,提出兼顧健康、拯救地球的飲食方案。根據該指南,世人應該採納「少肉多菜」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少對環境的衝擊。
今年 4 月 1 日,漢堡王宣布將推出「不可能華堡」(Impossible Whoppers),其中使用的肉品,是與「不可能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合作製造、讓員工難分差異的華堡素肉。
另一家素肉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也來勢洶洶,於今年 5 月掛牌上市,並且宣布將與肯德基合作推出「人造肉炸雞塊」,搶攻市場大餅。11 月 20 日,台灣全家便利商店也宣布開賣超越肉類旗下產品——素食人造漢堡排
其他針對素肉的研發也不斷推陳出新。如今年底,美國新創 Air Protein 公布旗下新技術,把二氧化碳製成肉排,既能緩解氣候變遷,同時生產出營養美味的「空氣素肉」
(素肉時代來臨,人造肉強勢登陸主流市場。來源:Impossible Foods)
(素肉時代來臨,人造肉強勢登陸主流市場。來源:Impossible Foods

6. 永續時尚躍升市場新寵,大企業主動自律

往年因碳足跡相當可觀、總是為人詬病的時尚產業,不論是生產端或消費端,都在 2019 年朝向永續更加邁進。
2018 年底,Burberry 、H&M 等全球 40 多家具代表性的時尚龍頭 CEO 聚首,一同簽署「時尚產業氣候憲章」(Fashion Industry Charter for Climate Action),承諾 2050 年實現零碳排。Prada、Zara 等大廠也都在 2019 年相繼跟進,提出自家的永續宣言,包括逐步淘汰有害環境的原物料、使用 100% 可再生的纖維等。
2019 年 10 月,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發布報告指出,許多美國消費者傾向在年終購物季選擇碳足跡較少的選項,協助對抗氣候變遷,意味有環保概念的禮品以及包裝和運貨方式,可能最受青睞。
二手衣物寄售平台 thredUP 根據其研究成果指出,賣二手衣越來越賺錢,有望步步併吞快時尚產業。根據研究數據,二手衣市場總值已來到 240 億美元,預計 2024 年時將再翻倍、上看 510 億美元。
(2019 年,時尚產業展開不少永續行動。來源:Angela Bailey)
(2019 年,時尚產業展開不少永續行動。來源:Angela Bailey
不只時尚衣著,美妝保養界則吹起「純淨風潮」。這股趨勢的特殊之處,是政府並未強制、而由民間自主發起,不少企業提列「非必要清單」、核發「潔淨標章」,以揭示產品採取貼近自然、盡量減少添加物的純淨風格。這樣做的緣由,除了為滿足顧客對純淨的嚴格需求,更與永續發展環環相扣。

7. 科技應用更普及,扮演公益行動新助力

隨著科技突飛猛進,在公益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許多科技大廠也透過既有服務降低捐款門檻。今年稍早,Google 宣布用戶可以透過旗下語音助理,輕而易舉地快速捐款;與此同時,社群平台 Instagram 也在限時動態中推出「捐款貼圖」,讓用戶閱讀相關內容後採取行動;今年 9 月,臉書募款成果也正式突破 2 億美元大關。
過去已有不少勸募平台採取相關行動,運用創新科技,讓捐款變得更簡單。有募款程式連結「慢跑」與「募款」,讓用戶一面運動、一面做公益;有募款平台則致力讓「捐款和樂透一樣好玩」,把捐款變成抽獎活動、安排幸運兒與明星見面;台灣也出現以區塊鏈為主的群眾募資平台,致力讓捐款金流更透明。

8. 多元性別價值當道,企業擔綱平權推手

性別議題在國內外依舊火熱,不僅為性騷擾事件的平反趨勢未歇,許多組織也都開始採取更為兼容的性別政策,打造性別友善的社會。
如今年年中,知名信用卡公司 Mastercard 推出了 True Name™ 這張卡,讓用戶能自行決定使用法定本名,抑或是更能代表用戶本人、他/她自己更想被稱呼的名字,藉此給跨性別者、LGBTQ+ 族群更多空間,減輕他們申辦手續的壓力。9 月尾聲,跨國玩具製造公司 Mattel 也推出了全球首款「性別中立」芭比娃娃,引發熱議。
今年春天,希爾頓飯店集團(Hilton)、SONY 和 Viacom 都參與了洛杉磯的「跨性別職業博覽會」,協助性別多元族群找到較為包容、友善的就業環境。
在我國,性別平權也有所進展。今年 5 月 17 日,我國立法院三讀通過大法官釋字施行法,允許同性登記結婚,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專法並非平權終點,國內非營利團體關注性別平權的組織都表示,將持續推動多元性別議題,打造不需出櫃的未來。
(多元兼容的性別光譜是新時代價值。來源:Brian Kyed)
(多元兼容的性別光譜是新時代價值。來源:Brian Kyed
雖然要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依然有許多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然而,透過這 8 個關鍵趨勢,我們可以發現:永續與使命再也不單單是一項風潮,而是已逐漸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的新典範、新標準。
2019 是社會使命蔚為主流的一年,展望 2020,如何讓更多企業與社會使命有所連結?且讓我們一同繼續努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