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Vlada Karpovich on PexelsPhoto Credit: Vlada Karpovich on Pexels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個部門是局外人。這幾年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都不約而同觀察到,企業對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合作需求越來越高——在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下,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除了獲利,也開始關注永續議題、重視 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他們紛紛尋找原本就已深耕永續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盼能共創永續新願景。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有哪些益處?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個部門是局外人。
在公部門,可以看到台灣政府因為串聯社會創新組織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而得到國際非營利組織 Catalyst 2030 促進者獎的肯定;在私部門,金管會於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與 ESG 評鑑制度,希望帶動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
而在社會創新領域,這幾年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都不約而同觀察到,企業對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合作需求越來越高——在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下,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除了獲利,也開始關注永續議題、重視 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他們紛紛尋找原本就已深耕永續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盼能共創永續新願景。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有哪些益處?
第一,由於社會企業做為新創,持續不斷地測試,進而擴展創新商業模式,能夠作為一般企業永續專案執行困境的關鍵解方。
第二,社會企業長期經營特定群體,例如高齡者、地方社區團體等,擁有相關資源及接觸管道能與企業互補。
第三,社會企業若成為企業供應商,能夠促進更合乎道德且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看見這樣的趨勢,為了解目前台灣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合作的狀況,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發起「企業X社創合作觀點調查」,參考由公益創投基金 Acumen 與大型企業 IKEA 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以 4 個面向、13 項指標(註一)評估一間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上的預備程度——理想上,當社會創新組織符合哪些指標描述時,最可能促成與企業的合作?回到現況,社會創新組織自認符合哪些指標、這些指標是否與企業期待的狀態一致?
此調查共吸引近 80 間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填寫,其中包括內部有明確 ESG 策略的企業、以及有與企業深度合作意願或經驗的社會創新組織等。 

認知一致——過半數認為「契合的價值理念、優良的產品服務」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符合「產品服務品質優良、具備社會影響力與成效」,對此,也有 6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標準。
此外,在「社創組織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指標上,有近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有符合;同時亦有約 7 成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指標。
根據上述成果,足見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與影響力、以及其找到理想企業合作夥伴的能力,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亦是目前企業認為社會創新組織普遍表現不錯的部分。
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與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副總裁 Rachael,鼓勵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時,可思考如何用淺顯易懂、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且最重要的是要秉持自己的創業初衷、慎選合作的企業,才能有效放大影響力。
(Rachael Fang(左)與蘇小真(中)鼓勵社創組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來源:社企流 iLab)
(Rachael Fang(左)與蘇小真(中)鼓勵社創組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來源:社企流 iLab

​認知落差——6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可滿足企業需求,然僅不到 4 成企業認同

問及「社會創新組織的商業模式是否經市場驗證、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約 7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達成標準,但不到 4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過的社會創新組織有符合指標。
而在「社會創新組織是否能快速且即時地滿足企業需求、提升客戶價值」的指標上,也是約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符合標準,約 4 成企業表示認同。
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的認知落差。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與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分享,在與企業合作前期,就應該先落實良好的溝通,包括費用、風險、解方等資訊都需要透明,才能盡量避免後續的期待落差、並提高做事效率。
(金欣儀(左)與邱翊(右)建議社創組織與企業合作前期,應先落實良好的溝通。來源:社企流 iLab)
(金欣儀(左)與邱翊(右)建議社創組織與企業合作前期,應先落實良好的溝通。來源:社企流 iLab

​社會創新組織較缺乏的兩大能力:有效獲取穩定的營運資金、核心業務能力攜手企業採購部門

在此調查中,過半數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身缺乏有效獲取穩定營運資金的能力、以及與企業採購部門合作的業務能力。而近 8 成企業也同樣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在上述能力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社會創新組織若要吸引企業共同合作、擴展影響力,還需發展更完善的商業模式、即時滿足企業需求的方法、以及補足在資金取得與業務發展等面向的能力。如此,方有機會在永續趨勢的浪潮下,與企業攜手達成友善社會與環境的願景。
關於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情形,社企流 iLab 在 Demo Day #4 的活動中,也邀請企業代表與組織代表,共同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歡迎閱讀活動報導、或觀看精華影片了解更多細節!
註一(參考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的架構,並依照台灣市場的現況調整部分語意):
4 大面向:
  • 產品服務
  • 供需管理
  • 資源取得
  • 核心營運
13 項指標:
  1. 產品/服務品質優良,且具備驗證過的社會影響力與成效
  2. 具備強而有力且完善的營運管理和領導能力
  3. 具備經市場驗證且能發揮社會影響力之營運策略、計畫或商業模式
  4. 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
  5. 能快速且即時的滿足企業需求,並增加企業客戶之價值
  6. 具備穩健的產品/服務供應與擴展能力
  7. 清楚掌握「單位經濟」概念與組織現況,例如每位顧客帶來多少營收
  8. 具備有效的物流、分銷和出口產品/服務的能力
  9. 有效獲得財務資本、現金流和營運資金,以滿足產品/服務擴大需求
  10. 能很有效地獲得建立關係與人脈網絡的機會,以拓展組織知名度
  11. 具備核心業務能力,尤其是與企業採購部門的合作
  12. 能不斷進行產品/服務創新與客製化
  13.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人才、營運流程和相關技術 
核稿編輯:李沂霖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文章標籤

  •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