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教育部Photo Credit: 教育部
新聞整理/邱子容
教育部於10月23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05年社會企業創新沙龍」,讓有志於實踐社會企業的青年一同探討社會企業的影響力,並表示明年開始將補助台灣青年到東南亞國家,與當地的國際組織和社會企業交流。
此舉實為「新南向政策」的內容之一,根據聯合報,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於沙龍中表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歷程和台灣過去20、30年前的發展歷程相似,面臨許多相同的處境與挑戰,因此鼓勵兩地青年相互交流,一同解決社會問題。(同場加映:給新政府:推動社會企業應擺脫KPI思維,做好「只有政府能做的事」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於沙龍中鼓勵台灣與東南亞青年交流。來源:教育部)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於沙龍中鼓勵台灣與東南亞青年交流。來源:教育部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教育部現階段每年會補助青年到美國、英國及德國的社會企業交流3週,爲了鼓勵青年到東南亞國家交流,明年預計多提供15至20個名額。
教育部指出,未來也將推動東南亞海外志工、創新創業、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並預計在106年至108年間,培訓達12651人次的青年人才,希望提升台灣與東南亞兩地青年的來往,增加對彼此當地人文、族群、教育等認識。
針對教育部的政策,長期關注東南亞議題的前四方報總編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表示,若能透過官方補助來推動兩地的NGO、社會企業等組織交流,的確會是一件好事,但是雙方交流的效果並非短期可見。
「政府若要投資社會企業去東南亞交流,不能抱著10個一定要有9個有收穫回來,應該要抱著10個有9個沒有收穫。」張正說。
他提醒政府不應抱著速成的心態,即便效果不明顯,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打底工作。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有東南亞各國文字的書籍、文物、手工藝品等。每個星期天也會在台北車站大廳F24柱子旁提供借閱服務。來源: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有東南亞各國文字的書籍、文物、手工藝品等。每個星期天也會在台北車站大廳F24柱子旁提供借閱服務。來源: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而有多年東南亞服務經驗的「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則表示,政府願意增進民間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當然是好事,但也對「政府補助」一事持有疑慮。
例如,該如何選擇前往東南亞交流的補助對象?是表現最優秀的人、還是確定未來會在東南亞工作的人、或是家族有東南亞血統的人;其它像是如何補助東南亞優秀青年來台念書,又如何補助已經在台灣的東南亞青年等,許多具體內容都值得再討論。
(以立國際服務每年舉辦國際志工計劃,鼓勵青年前往東南亞服務。來源:以立國際服務)
(以立國際服務每年舉辦國際志工計劃,鼓勵青年前往東南亞服務。來源:以立國際服務
除了檢視政府的研擬相關政策,張正和陳聖凱也給予有志於立足東南亞、欲創業解決問題的青年們幾個建議。
陳聖凱認為青年不僅需理解東南亞各國背後複雜的民族、歷史和地理等;還需拋下對東南亞地區落後的理解,了解東南亞國家驚人的經濟成長速度。
而經濟起飛使東南亞民眾重新定義對社會的想像,而台灣人正好經歷了這些,因此,他認為若年輕人能掌握當地基礎需求,便能掌握機會。
張正則認為,年輕人不該急著去解決問題,當務之急應是全面認識、了解東南亞國家,由於台灣的學校教育甚少提及東南亞,因此在未有基礎理解下,不要自以為能幫忙解決當地問題,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當地。(延伸閱讀:「搞清楚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智造世務所深入柬埔寨,欲從根本改善水質問題
張正也建議政府應在學校課程中增加東南亞國家的相關內容,「只有當你了解後,才可以知道要做什麼,接軌的過程也才能更順利。」他說道。
核稿編輯:魏守芸、林冠吟
新聞來源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