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改變世界的新食農革命─世博與慢食帶給這世代的啟示
文/圖:張簡如閔
「創新需源自於飲食和農業的傳統。吃跟種不只是生產和消費,而是群體生活方式,及人與土地間的互動。」──「社企流直擊世博」專欄作者劉致昕(Jason Liu) 「慢食不僅是單純地品味食物,更關注蘊藏在食材背後的文化、經濟、政治思維。」──義大利慢食大學碩士、社企流活動總監郭又甄(Meg Kuo)
今年五月,社企流嘗試了第一次大型的跨國採訪專題,透過 Jason 和 Meg 的第一手觀察,深度報導米蘭世博與慢食大學,見證這場國際上正在發生的飲食革命。米蘭與慢食專題推出一個月後,社企流特別舉辦一場「新食農革命分享會」,當天現場也聚集了上百位聽眾,一同聆聽、交換對食農議題的觀察。 三個面向看米蘭世博:透明、垂直、農業 3.0
面對世界飢餓、浪費、肥胖與農業失衡的種種問題,2015 年米蘭世博以「潤養地球,滋養生命」(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為題,用整個城市回答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課題。
「世博主辦單位標榜:90% 的展覽在展區之外,」兩個多禮拜中訪問三十幾人、寫出近十篇報導的 Jason 認為,這是主辦國相當大的宣示,也是義大利以「吃」為文化基底的展現,象徵著整個米蘭都是世博的展覽館,回應著食農創新的新趨勢。他歸納出他在世博現場看見的三個重點:透明、垂直、農業 3.0 。
「透明」表示的是生產履歷的透明化,本次世博的亮點──「未來超市」就是個最佳例證,藉著傳統超市結合高科技螢幕、資料庫的方式,消費者能在靠近食物時,在螢幕上看見食材的生產履歷,進而追蹤其上下游來源。(延伸閱讀:【米蘭世博】讓食物與人的關係回歸誠實與透明,直擊「未來超市」!
「垂直」代表的則是世博主場館區域的垂直建築設計,其核心思維希望能表現出:「人們不一定因為生活在城市,就失去鄉野。」在垂直農場中,市集本身就是生產的場域,成為人們了解彼此、聚會的所在。在世博場館中,許多國家將農田直立起來,成為建築物的外牆,向人們揭示在可耕面積愈來愈少的情況下,能夠以何種形式突破現況,找尋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農業3.0」代表的則是對於資訊技術的即時性運用。以往「農業 2.0 」概念,強調的是科技農具的革新,而「農業3.0」則象徵著大數據(big data)即時性及消費性的應用。Jason 採訪了北義大利最大的莓農供應商,一個年僅26歲的青年創業家以一台電腦控制 5 萬平方公尺的農田,並出租農地,讓消費者在家也可向主控電腦下達維護農作物生產的指令,關切自己田地的作物生產情形。這位年輕農夫更自建移動式通路,以裝有衛星導航系統的貨車運送苺果,讓消費者隨時可透過網路尋找到距離最近的貨車。
在場聽眾提問,世博中使用了許多高科技,像是「未來超市」觸控螢幕展現生產履歷,真的能夠落實環保?是人們想要的未來嗎?Jason 認為世博展示的是可以協助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科技背後的理念,像是「未來超市」的背後,是一間實體存在的 COOP 超市,他們長期生產致力於產品生產履歷透明化的實踐。科技或許是個宣傳或展示的手法,但背後隱含著維繫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任」的價值,揭示著人類未來可以努力追尋的理想方向。
世博採訪後,Jason 觀察到糧食與農業議題在許多國家備受重視,並出現許多新興創業實踐,這在在揭示一個能回應到台灣本土的課題:「當全世界面臨一樣的問題,這是個危機還是商機?」他認為,身處糧食問題中的各國,是否能掌握到這個舉世皆然的趨勢,並決定要處於危機端還是商機端,端看國家是否能應變,且願意給予這樣的生態系成長的機會,協助新世代想入農的青年參與其中。
「創新需源自於飲食和農業的傳統,」關於吃、種等行為,來自於這群人的生活形態和文化,他說:「吃跟種不只是生產和消費,而是群體生活方式,及人與土地間的互動。」最後,Jason 分享了一句義大利諺語:「Big Shoes and Beautiful Mind」意指農夫雖穿著比一般人還寬大的鞋,卻有著美麗且充滿智慧的內心,而這也正是義大利人重視農業的最佳展現。
(Jason 和Meg 分享直擊世博與走訪慢食的見聞)

戴上慢食濾鏡  翻轉世界的飲食想像

「請大家一起跟我戴上『慢食的濾鏡』,檢視世博這場全球大會考,看看他們寫了什麼考卷。」甫從全球唯一的「慢食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s)完成碩士學位的 Meg,以批判且具歷史感的故事將聽眾帶入慢食的世界。(同場加映:【米蘭世博】這場世界級的豪賭,能換來經濟復甦的美夢?絢爛展館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她以世博瑞士館的主題「真的夠每個人嗎?」為例,其中「搬箱子」裝置藝術中升降樓地板的設計,揭示著人們拿走更多資源,就會使得樓層高度陷落的預言;用來裝水的玻璃杯上「 My water is your water.  Your water is my water 」的標語,也呼應了資源一點一滴變少的意象。此外,德國、英國等場館中,也隨處可見象徵著地球生命能源的生物──蜜蜂,以忙碌穿梭的姿態,呼籲著人類應該「 Bee Active 」,從個人出發、落實改變。
Meg 在世博場館中的批判性觀察,許多想法源自於「慢食大學」求學過程中的知識洗禮。「慢食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反抗資本主義之下單純、均質化的行動,」她說,慢食的準則和精神是「好、乾淨和公平 (good, clean and fair)」,而慢食大學的師生們十多年來也積極向世界各地推廣這樣的理念。
在慢食大學的一年中,她深深感受:「慢食不僅是單純地品味食物,更關注蘊藏在食材背後的文化、經濟、政治思維。」從1980年代中後期義大利因對抗黑手黨而起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慢食創辦人 Carlo Petrini 登高一呼,打著對抗大型連鎖的麥當勞進駐羅馬廣場的口號,在世界上推廣社會運動,並在 2004 年時,與一群社會運動者創立慢食大學,試圖建立完整的知識論述網絡。(延伸閱讀:【走訪慢食】專訪慢食創辦人談「吃」的危機:「消費者就是擊倒巨人的大衛!」
走訪慢食創辦人 Carlo Petrini 的故鄉 Bra 團膳中心的經驗,也使 Meg 印象深刻。該廚房每天供應鄰近小學營養午餐,他們將一整年營養午餐食譜做成年曆。「可以明確地知道一年中幾月幾日要供應什麼菜單!」Meg說,這是義大利人順應自然環境時節的方式,透過了解自己的氣候、食材,讓健康飲食的概念深入校園。
在義大利的一年,她近距離接觸世界上幾位推動飲食革命不遺餘力的領袖,像是:Carlo Petrini、Jamie Oliver 和 Alice Waters,這些積極在世界各地倡議飲食革命的行動者,使她理解到慢食除需落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應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飲食教育也應該是生命教育。」Meg 說,栽種和採收,是人們面對生命變化的過程,是應當加倍受到重視的人生課題。
在場聽眾詢問:「若從經濟角度切入,慢食的價格是否對一般人來說較為昂貴?」Meg 回應,相對於大型連鎖店式的小吃,只要符合「好、乾淨、公平」標準,都是慢食的一種。而且當遇上極端氣候狀況時,慢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連鎖超商大,是個消費者可以多加嘗試的選擇。
「如此微小的開端──就像一粒塵埃──卻是巨樹的起源。」梭羅在《種子的信仰》中寫道,而 Meg 以此勉勵在場聽眾,巨大的改變源自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是新食農革命的起點。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