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大趨勢/社企群募 四大成功關鍵
經濟日報/專欄作家楊珮玲(2015年5月28日)

各式的網路籌資興起,競爭益形激烈,如何推廣公益概念、又能吸引最多的關注,可師法成功的案例…

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後,成千上萬的受災農漁民,面對辛苦成果瞬間化為泡沫,許多人幾乎喪失繼續走下去的勇氣。但透過新興社會企業與相關協會的幫忙,運用網路「小額股東」等各種新型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方式,重建了新希望。
美國華頓商學院在免費線上教學coursera開一門「社會企業」入門課,一開課就吸引來自全球近200個國家、3萬名學生註冊。從西非到南亞,從美國到澳洲,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社企熱情互相切磋,播下了無數種子。
不只是全球的頂尖教育機構在社會企業上展開各式蓬勃研究與教育拓展,嘗試不同的推廣方式,和外界企業也展開密切合作,社會企業更在新營利模式、法律、稅制、公司型態、股票發行上市、基金會型態、政府結構、官民合作等掀起了許多新漣漪。
 
(圖/小鳳。圖片來源

開枝散葉 社企擴展繁衍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影響基金界和創投,各種市民銀行等金融創新融資方式也陸續誕生。B型公司(B Corporation)、公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等創造認證和新公司型態。官民合作的債券發行、民間主導的各式公益債券基金也為公益創造不同的籌資和財務支援管道。
社會企業想以自己的力量證明它不只是一陣風潮,而是將生根開花擴展繁衍的持久存在。試煉帶來的不應是悲觀的結束,而是新解決方式的開端。
本專欄今後將探討社會企業從夢想到實際的許多故事和課題。從活用新時代草根商業模式、學院、相關團體、法制改革、政府變化等不同面向,呈現社企從風潮到生根的新生命力與新挑戰。
首先將從將社會企業受益者與顧客做最有效連結、並進化衍生出各式的小額募款及小額股東談起。探討其最新發展、成功模式及關鍵。

群眾募資 管道靈活多元

83歲的老爺爺,半世紀製作和果子的經驗,獨特細緻的手法讓其甜點成為當地民眾的最愛。但東日本大地震和難以想像的海嘯一瞬間全毀了店面和設備,重建看來遙遙無期。
但透過地震後從東京移住當地的年輕社企起業家設立的群眾募資網站,老鋪在募資開始一個月內獲得足夠資金,重新在當地政府新建的觀光物產中心開幕,由老爺爺的兒子擔任店長,讓傳統好口味能繼續傳承,企業得以重建。
和果子老鋪透過群眾募資方式重建不是特例。東日本大地震以後,災區有無數農漁業和中小企業透過群眾募資方式重建,不只在災民最脆弱的時候、給予重建第一步的實際心理和經濟上的支持;更幫助災民重新創造品牌,讓許多原本不熟悉IT或網路科技的傳統個人商店或行業,創造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行銷模式和長久客服關係。
相較於傳統非營利公益企業,社會企業的籌資管道可以更靈活也更有創意。除了自有資金、金融體系融資或接受創投資金等,網路的群眾籌資雖然金額不見得一定多,但其同時具有推廣公益概念、行銷廣告效果、吸引最大數關注力量、和動員力快的好處,可成為社企多元化籌資管道的有力一環。

成功特質 須提升可視度

但各式目的的網路籌資興起,競爭益形激烈,當然不是所有案例都順利成功。綜觀成功案例的特質有四:
一、以淺顯易懂但生動不枯燥的語言,明確說明籌資目的、背景、支援內容、所需資金的詳細分項與計算基礎、用途等。
二、高度可視化:活用照片、流程圖、動畫來讓所有人都容易了解並被吸引。
三、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顧客/股東分層:從容易負擔的數百元到大額的百萬捐款,網站都會明確說明不同金額顧客和股東將會收到的「收益」為何。有些可能是支援店家的商品或農產品,有些是被列為創始股東,有些是企業後續利益的長期回饋等。讓不同顧客在自己能力負擔範圍內輕鬆貢獻,也能有「可視收益」。
四、財務透明化和後續定期報告:籌資和募款的不同處在於出資者更關心出資金後企業後續發展的情形,絕對必要的定期詳細報告和營業情形讓出資者能安心支援。
因此不管是內製或外包,找到具有好功力的文案寫手、網路行銷、IT和網路專家等都極有幫助。與有公信力的中立機構或政府組織網站連結、活用網路蒐尋關鍵字排名機能等,也是成功關鍵之一。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