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Photo Credit: Pexels
社企流/文:簡育柔
隨著投資人越發重視 ESG——​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驅動企業更積極地調整經濟活動的各個面向,從過去偏好性價比、交期、預算,到現在更留意原料來源、衛生安全、生產線對環境及相關厲害關係人的影響。漸漸地,越來越多企業關注企業倫理在經濟活動中的體現。
不過,從「知道」與「做到」之間仍有差距,為支持組織建立企業倫理精神、強化營運體質,社企流攜手信義房屋與信義文化基金會發起「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分別以經濟、社會、環境 3 面向規劃培訓課程,協助組織領導者更加理解企業倫理精神,進而能夠帶領組織發揮社會影響力。
在經濟面 3 堂課程中,邀請到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一同探討企業倫理在經濟層面上的知識與實際應用。
(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分享社會創新的內涵與實務。來源:社企流)
(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分享社會創新的內涵與實務。來源:社企流

運用​「ABC」原則,兼顧組織盈利與社會責任

30 年前,企業首要追求盈利,社會責任並非經濟活動的優先要件;隨著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討論漸興、投資人越發關注企業 ESG 影響力,企業如何兼顧獲利並發揮社會影響力是當代公司的關鍵課題。市場上越來越多以「ESG 為基礎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新創業組織,而運行多年的老牌企業,也正逐步回應此趨勢,於組織內部重塑企業倫理精神、導入永續發展思維。
「社會創新與企業倫理,兩者互動便產生了社會影響力。」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在課堂中分享,社會創新組織欲在經濟活動中落實企業倫理精神,可從「ABC」 3 大面向著手思考—— Act to avoid harm(避免傷害)、Benefit Stakeholders(有益生態)與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s(貢獻解方),盡可能地兼顧組織盈利與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社會創新組織與合作夥伴的關係經營也彰顯了企業倫理落實與否。業界合作多為好事,但是關係的破裂,卻會導致企業品牌毀於一旦。「試想,如果組織今天的決策,變成明天的頭條,組織的利害關係人會怎麼想?」陳一強提到,讓合作持續、避免演變成決裂的關鍵在二:表裡一致、即時告知。以開誠布公的態度對待合作夥伴,若是組織遭遇困難或棘手情況,也應即時告知合作夥伴,適時停損、商討因應對策,以免引發關係決裂的憾事。
雖然目前社會創新創業仍是少數的一群,社會影響力無法立竿見影,陳一強特別提到長期效應的重要性,「社會創新的核心不在於取得魚或釣竿,而是要改變整個漁業生態。」把時間軸拉長,社會創新更可以從結構面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在經濟活動中逐漸從「關鍵少數」茁壯為「中流砥柱」,進而翻轉整個產業圈、發揮正向影響。

促進良善供應鏈,讓​​「benefit for all」成顯學

經濟面第二堂課,由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分享良善供應鏈的內涵與實踐。她提到,傳統選擇供應商的過程強調「價格」先決,像是成本、交期、品質等;良善供應鏈的選商流程則更在意「價值」取向,如環境成本、原料來源安全性等。
良善供應鏈日漸普及,跟消費者、企業與供應商的互動有關,消費者購買偏好可以驅動企業調整選商流程,良善供應商受到市場肯定,進而促成傳統供應商跟著轉型。此外,企業也可以主動改變選商流程,進而驅動消費者建立「良善供應商相關產品先決」的購買觀念。例如企業品牌推出環保紙漿製造之衛生紙,鼓勵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環保商品,一旦商品受市場肯定,其他供應商也會願意提供高價值取向之原料。
雖然良善供應鏈的概念讓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可實踐 ESG 及企業倫理,全面應用卻非一蹴可幾。一般傳統企業可能受制於合約、風險管理而無法立即改變選商流程。對此,黃惠敏建議先由組織內部訓練著手,讓組織成員理解良善供應鏈內涵,再調整策略與行動。
「選商流程的轉型就像學習的過程,經過啟發、改變,最終化為實際行動,成為使世界更好的力量。」黃惠敏提到,若是企業當前供應鏈尚不符合 ESG,也無法一夜立即推翻,反而需要一步一腳印,慢慢實踐「benefit for all, be the change」的理想。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分享良善供應鏈的內涵與實踐。來源:社企流)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分享良善供應鏈的內涵與實踐。來源:社企流

ESG 到用時方恨少?小微企業的自律與他律

談及企業的自律與他律內涵較為抽象,通常也不是企業追求的第一要務,但如果確實建立準則與規章,組織在成長的路上將會更加順利。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在經濟面第三堂課程中分享組織自律、他律結合 ESG 精神的內涵與應用。
企業自律為內在自發管理,例如組織文化、品牌信念;他律則為合法合規的展現,如符合公司法、勞基法的公司制度等。
林以涵提及,ESG 不僅是大型企業獲投資人青睞的關鍵,近年來亦是許多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考量框架之一。她舉例,一間上市櫃金控就公開其選擇供應商的標準,是以 ESG 為架構,明列數十項評鑑準則。當一間社會創新組織欲成為大企業的供應商,如何舉證自身符合 評鑑準則,便是能否成功合作的關鍵。 林以涵鼓勵社創組織,平時應做好準備,避免「ESG 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至於企業制度訂定,在自律與他律層面上並無統一標準。林以涵建議企業以 ESG 3 面向為根基,自律可以參考同儕做法,作為一個檢視標準,觀察組織內已經執行與尚未開始的項目,再進行調整;他律則可以由基本的公司法、勞動基準法合規做起。
「將 ESG 作為企業 DNA ,小微企業在成長路上會更順利,對外的溝通語言也可以更一致。」擁有完善的自律、他律準則,就像具備了企業成長加速器,不僅加強企業體質,對外合作與溝通也能更加順暢。
透過經濟面的 3 門課程,期待企業深化理解企業倫理如何落實於經濟活動。對於企業價值主張,可導入社會創新的內涵,從結構面對市場生態產生正向影響;企業在供應鏈的選商流程,則可融入 ESG 3面向精神,以期良善供應鏈日漸成為主流;逐步完善企業自律與他律的治理文件,助企業成長的路上更加順利。
(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課程學員合影。來源:社企流)
(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課程學員合影。來源:社企流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主辦: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文章為社企流與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之「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課程精華。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文章標籤

  • 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

    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

    有鑒於 ESG 的發展對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日增,為支持小微企業注入企業倫理精神、強健營運體質,社企流攜手信義房屋與信義文化基金會,於 2021 年啟動全台首創「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簡稱倫理長計畫),盼透過為期 3 年的課程培訓、交流串連、經驗輸出等方式,全方位培養計畫學員對企業倫理的認知、態度與技能,協助具社會使命的小微創業者厚實經營力、強化組織營運體質、完善公司治理文件,促進社會共好、擴大影響力。
    社企流將於此專欄更新倫理長計畫課程精華與相關報導,邀請大家一同關注 ESG 與企業倫理內涵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