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社會/拘泥定義 不如「先做再說」
記者何定照、陳宛茜╱台北報導
社會企業定義眾說紛紜,昨天在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上,引發各界討論。有聽眾質疑,沒必要把所有藝文團體都變成藝文企業;也有人質疑,聽了一天討論,「社會企業」中的「社會」好像不見了,變成文創產業。 對此,論壇與會人最後指出,不用拘泥於社會企業定義,不如抱著社會關懷理念,「先做再說」。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指出,現有的非營利組織和基金會,不一定要個個成為社會企業;許多團體覺得奇怪,自己明明是基金會,為何要叫社會企業?
他建議,與其討論名目是否相副,不如強調策略,透過企業的創新思考,為組織創造更多價值,而這些價值不一定非得是金錢。
聽眾質疑「社會」弱勢在社會企業不見了,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指出,不是贊助弱勢才是社企,若是弱勢,透過宗教團體如慈濟等也可解決,「他們比較專業」。他認為藝文團體不但不弱、還是強勢,只要改變對「銅臭味」的偏見,就可創造舞台,「這是現代台灣年輕人未來的優勢」。
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等人提問,現在常談社會企業、社會責任等,但相關的社會政策卻都沒看到,缺乏配套機制。
施振榮回應,政府目前「價值半盲」,他認為與其找立法院改法令等,不如先「依法想辦法」。「民主政治常是大家分贓,有很多利益團體,我寧可先做出一些成績,讓政府看見而改變。」
【2013/01/17 聯合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