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社企力講座—社會企業,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文:顏湘霖
5月28日晚上,果力文化與信義學堂聯手促成由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李吉仁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及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組成的跨域對談,三人各自分享他們在台灣所觀察到的社會企業樣貌與看法。究竟商學與社會學能否融彼此於無形之間,並創造社會利益極大化的加乘綜效?兩位學界大師各展身手就其專業與聽眾們分享其獨到觀點。
(圖:講座海報)

源於一篇未完成的畢業論文

李吉仁教授長年深耕企業策略規劃以及替大型企業規劃員工培育的相關訓練,與業界有緊密而深刻的鏈結,主要是近一兩年才開始接觸社會企業的領域,而之所以認識社會企業源於一個有趣的因緣。
有位EMBA學生向他表示他打算自行創立社會企業,並記錄此趟旅程的心得,作為畢業論文的撰寫主題;沒想到幾年過去了,這位學生一去不返,一股腦兒地投入社會企業的工作,連論文也不寫了,李教授口中的這位學生就是目前在台灣積極推動偏鄉遠距教育、翻轉教室概念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李教授在方新舟先生推廣偏鄉遠距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到,許多的社會議題其實可以用商業的模式來操作,透過市場機制解決問題。
(圖:李吉仁教授)

「創新」才是社會企業的王道

李教授表示,根據這幾年對社會企業的了解,發現關鍵不在社會企業,而在於社會創新,具體來說,如果沒有創新的想法,社會企業這個概念也僅是白搭。李教授認為尤努斯博士所說的「將現行模式徹頭徹尾轉向」實是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方式,李教授便以厚生市集為例,闡述此概念。
台灣農業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問題,即是因物流集散需求而形成的大盤、中盤商等中間角色,使得農民無法得到合理的報償,且透過中間商多源頭集散的過程中,常常造成食材來源無法追溯,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厚生市集打破舊有遊戲規則,先界定供需範圍,把供給方找到,再跟消費者配對,藉此去除中間商的角色,除了可以幫助小農獲得合理報償外,也因為食材來源的可追溯性,使得農夫更謹慎於其所提供食材之安全性,此外,其分散式物流,也大大顛覆傳統的供應鏈模式,由此可見,若欲解決既存的社會問題,逆向而行是絕對必須的!

陳教授的社會學課堂—台灣社會創新實驗室

社會企業概念的推廣在歐美地區主要來自於商管學院,鮮少由社會學院所倡議,而陳東升教授另闢蹊徑,從社會學角度切入,啟發許多年輕學子著手進行社會創新的相關計畫,「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傢傢久」團隊皆是陳教授的得意門生,教授的課堂儼然成為台灣社會創新的小型實驗室。
(圖:陳東升教授)

「共享經濟」的時代已然降臨

陳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社會企業的概念,他引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及一位印度裔諾貝爾獎得主所言,認為:「人通常會關心其他人,也希望其他人能和自己過得一樣好,因此經濟體系的運作不在於己利的最大化,而在於讓人人生存地有尊嚴」,此乃「共享經濟」的真諦。
社會企業的本質即大大呼應了這個觀點,社會企業將生產者、消費者的關係轉化,把兩者放在同個基準點,對產品及服務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分擔風險,讓生產者能獲得合理的收入,消費方也可以在合理範圍內獲得所需,而所謂的合理範圍,也包含善待環境與自然資源。
陳東升教授認為「共享經濟」的時代已然降臨,期待透過「共享經濟」的概念,在解決社會議題同時,把公眾納入其中成為問題解決的參與者,讓體系中的所有角色緊密結合,藉此達成共享資源、共好的社會,並且讓人人活得有尊嚴。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