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貸款-反思與展望
編譯:邱韻芹
2010年底,佔印度微型貸款(microfinance)服務人口五分之一(約六百萬人)的大聯邦Andhra Pradesh爆發借款人集體拒絕償付貸款的事件。在此之前,借款人因承受不住高利率壓力而自殺或逃離家園的案例亦時有所聞,微型貸款體制崩潰之說甚囂塵上。因此,政府、微型貸款組織和其他研究單位想盡辦法,希望能夠將這套體制去蕪存菁。
微型貸款的問題之一在於放款浮濫,有些印度官員甚至將它與美國的次貸風暴相提並論。
舉例而言,一名寡居的窮苦婦女Durgamma Dappu便從私人微型貸款機構取得兩百美元的房屋建築貸款。微型貸款一向主張扶助婦女,因此這聽起來相當合理。但是,Dappu其實沒有銀行戶頭也缺乏固定收入,於是她開始以債養債。最後,她積欠了兩千美元,只好選擇逃離家園,導致其家人賴以維生的土地被銀行充公。
民眾對於「微型貸款」的反感逐漸累積,印度政府不得不訂立嚴格的法律來管制微型貸款的資金來源與放款作業。但資深官員Reddy Subrahmanyam指出,問題的核心其實在於該產業的鉅額利潤,使得微型貸款機構變得越來越像過去惡名昭彰的農村高利貸。
微型貸款的確擁有巨大的市場;摩根大通在2010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它仍需要一千七百多億美元的資金投入。但弔詭的是,形同高利貸且缺德的掠奪性(predatory)微型貸款操作模式往往是由大型銀行和放款組織主導。相較之下,小型的組織傾向於以較有彈性的方式進行交易。
事件過後,大型組織也開始調整他們對於微型貸款的觀點和行動。例如由萬事達卡基金會(Mastercard Foundation)和花旗基金會(Citi Foundation)支持的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MIX)便開始發展互動式媒合平台(interactive mapping platform)。MIX希望結合政府官員、投資者、從業者和規範者的力量,共同為欠缺銀行服務的印度民眾,創造資訊透明的資金融通管道。
他們討論的四個主題包括:
  1. 清查印度在地的所有微型貸款機構,挑選出地圖上的盲點(white spots),讓資源進入真正有需要的地區
  2. 深入理解微型貸款機構所提供的各項產品,其品質良窳和是否能夠永續經營
  3. 政府官員應讓政策透明化,確保微型貸款產業發展以及政商之間的溝通
  4. 接觸到微型貸款的民眾真的需要使用這些產品嗎?需求是否真的存在?微型貸款真的能夠解決貧窮問題嗎?
第四個討論主題直接挑戰了微型貸款的前提,且針對較少被使用或者誤用的金融產品(under-or mis-used products)所做的研究也日漸增加。這股反省的力量不容小覷。
然而,印度自雇婦女協會(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SEWA)的領袖Ela Bhatt的一段話或許點出了微型貸款在發展過程中被遺忘了的初衷:「窮人不只需要貸款來翻身,商業和財務諮詢同樣十分重要。」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