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專家傳真-啟動企業轉型社會創新正流行
‎2008年的經濟海嘯帶來低迷景氣,國際間開始興起一​股追求「包容成長」、「幸福經濟」的社會創新潮流。企業​逐漸以社會問題為出發點,實際結合產業的資源,去改善、​回饋這個社會。在投入社會創新的過程當中,企業不僅建立​其員工對社會的關注,更可挖掘成長新動能。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專家傳真-啟動企業轉型社會創新正流行

2012-08-23 工商時報 林欣吾(台灣經濟研究院三所所長)
面臨景氣不佳,企業老闆及員工的最大共識就是亟待轉機的出現。企業老闆面對外在景氣的壓力,通常首先想到的是縮小規模裁減成本,而這些作為將直接影響到員工生計。長遠看,這更將影響可能到企業的持續經營。面對此種情境,啟動社會創新,或許是個兩全的作法!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持續有著歐債危機及近期新興市場成長階段地減速議題,在國際間開始出現「包容成長」「幸福經濟」的倡議,呈現出經濟與企業發展也必須兼顧「非成長」的議題。
創新就是重新組合資源,帶來差異化,進而提供顧客願意付費的價值。「社會創新」就是針對社會上所浮現的問題與需求,重新組合相關的資源,提供可以持續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予以解決。不論是「包容成長」或「幸福經濟」,其實都是鼓勵大家在推動或實踐創新時,能回歸到生活及社會需求的角度,尋找創新所要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在以往,企業為因應社會的期待,開始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與作法,這是進行「社會創新」的第一步。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與評比,確實能為企業的品牌形象帶來有效的加值。然而,在新近一波「包容成長」觀點下,社會創新對企業的意義,並不僅於品牌形象的建立與加值。
近年即有諸多國際企業(如Intel、GE等)即積極投入資金與員工,更積極地關注到實際的社會問題與需求,例如以科技與持續營運模式提供解決獨居老人需求的解決方案,這除有助於企業的品牌形象,更帶動企業員工回饋社會的意識與榮耀,另一方面也在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企業發掘新技術可能的新應用,進而成為企業成長的新動能。
簡單地說,投入於社會創新,除了建立優良企業此種形式上的價值外,更可以帶動企業員工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等等「非成長」面向的價值,同時就在企業有組織地投入於尋求「社會議題」自給自足的解決方案時,也為著企業逐漸孕育著新的成長動能。
在台灣,以電子材料與電腦為動能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企業獲利「毛三到四」已經成為常態。同時,雖然資訊科技在許多領域垂直深度整合應用是新興機會,可惜台灣的業者,一方面缺乏足夠的商業發展的能耐,另一方面也被過去的「代工」發展路徑「鎖住」,不易轉型。
特別是正當國內補助獎勵企業資源逐漸受限,社會議題因經濟景氣循環低迷而日益發酵的需求下,國內企業若能有系統地引導員工以現有技術專長,針對台灣在地的社會議題投入資源,整合尋求可以持續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將會是台灣企業凝聚企業員工向心力,留用優秀員工,啟動尋求成功「社會創新」轉型的可行方法與方向。
然而,政府到底該如何鼓勵與協助,企業到底該如何開始呢?在政策及實務的作為上,確立企業轉型的決心,發掘社會議題的潛在方向,並標竿與參考國際經驗,從國內實際的環境,深度的瞭解與思考可能作法,應當都是必要的作法。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