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公平貿易風吹向服飾業
公平貿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美國的「非洲成長機會法案」(Africa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最近通過的紡織業條款,將主角從咖啡豆和巧克力,拓展到串珠、手鐲、涼鞋、頭帶、以及各式各樣的紡織品,非洲當地和國際發展組織也著手和新的夥伴-流行服飾業展開合作。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頂尖設計師透過非洲夥伴選取紡品和設計,除了為當地經濟注入外資,由於當地工匠多半是女性,也讓女性技師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除此之外,非洲主題的印花和風格,在米蘭和巴黎的伸展台上也越來越常見。相對於傳統的公平貿易組織,流行服飾業裡面的新興力量相對來講規模還小,主要有兩股力量:想要從開發中國家取得商品來源的流行品牌;以及媒介富有社會意識的頂尖品牌,和開發中國家設計師的第三方中間人。
由南非真相委員會前任執行秘書創辦的Maiyet就屬於第一類,今年三月才在Barneys New York精品店推出最新的服裝、珠寶、皮包和鞋類產品線,創辦人Paul van Zyl的目的是要用流行服飾來推廣經濟永續性和和平理念。UN和WTO所共同建立的流行業公平貿易組織Ethical Fashion Programme則屬於第二類,居間撮合高級女子時裝品牌和非洲工匠,目前最知名的案例是英國名牌Vivienne Westwood,在奈洛比(Nairobi)建立的手提包生產線雇用了七千位女工。另一個例子是Indego Africa,這家社會企業和盧安達(Rwanda)的女性工匠合作,製作手鐲、項鍊、和頭巾。
其CEO Conor French表示在發展中國家尋找貨源的社會企業,多半有兩個層次的目標,基本目標是讓客源有限的地區,能夠加入既有的供應鏈,讓外資注入當地,同時拓展產品的市場。下一個層次難度就比較高,但是卻更關鍵,就是讓當地的工匠能夠經濟獨立。這需要先教導必要技能,然後把當地工匠轉變成專業團體,不依賴中間人也能夠在市場上運作,Indego Africa就運用盈餘和捐款,推動教導盧安達當地工匠企業管理、創業知識、電腦操作及英文的計畫。服裝公司Edun則是運用部分收益教導烏干達(Ugandan)的棉花農如何輪作,2012/2013年班就有八千位農民參加。
第二階段有多成功其實很難衡量,Indego Africa衡量的方法是追蹤受惠的工匠及社區,計算平均收入、擁有銀行帳戶的比例、擁有電力的比例等指標。例如所得高於日薪一美元的工匠比率從2008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67%;雖然一美元的門檻不高,但是這已經是從生活匱乏,進步到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例如2008年只有39%的工匠家庭一天能有兩餐,2012年進步到92%;2008年只有11%擁有電力,2011年增加到39%。
穿戴公平貿易服裝或首飾本身就是在傳達個人對這個理念的支持,公平貿易的理念擴展到時尚產業,可以讓想要買良心服飾的消費者,把錢花在自己想要支持的商品上,公平貿易推動組織更希望這股風潮可以帶動對於良心服飾業的投資。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