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融時報-學生承擔社會創新挑戰
改變者、社會創新家、問題解決者、意見領袖,這些名詞不斷地在商學院學生、教授間甚至業界裡被使用著,然而這之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為身邊的環境帶來改變呢?
2008年的金融危機瓦解人們對於金融業的信任、造成財金領域工作需求的下降,也使得許多商學院意識到自己正站在輿論的焦點上-因為他們訓練出來的畢業生正是金融危機以及貪婪文化的始作俑者。因此,除了企業開始重新省思經營策略外,商學院也開始改變宣傳自身品牌的方向,轉而開始注意社會企業、社會創業等概念。
以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商學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為例,率先擴展了院內有關社會企業的課程,進一步模糊了商業、非營利和政府組織的界線。2009年起英國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發起了一個獎金高達一百萬美金的世界個案比賽(HGCC),號召世界各地的的商學院學生,一同為非政府組織解決在開發中國家所遇到的扶貧問題,最後得獎的三個團隊更與One Laptop per Child(編:生產接近100美元的筆記型電腦給開發中國家兒童使用,降低知識鴻溝)、SolarAid(編:提供低成本的太陽能電力給東南非國家的學校、診所、社區活動中心與家戶)以及Habitat for Humanity(編:為開發中國家受災區建造低成本住屋)三個組織進行實作。   HGCC競賽的發起人Ahman Ashkar提到,在過去十年內,人們對於商學院學生的期待逐漸改變,就讀商學院並不只為了可以在商業界占有一席之地,對社會創新的學習與實作亦成為考慮條件之一。越來越多的商學院將社會企業的知識實際引導入教學目標與課程之中,希望透過創新商業手法及企業永續經營的概念來連結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並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Ashoka的資深策略分析師也表示,近年來許多商學院發現,只為華爾街訓練最聰明的頭腦並不合理,其本身也必須要轉而對社會展現同理心,這樣的改變並非道德心使然,而是創造成功企業的核心策略。
因此,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在許多商學院裡,社會企業相關領域的課程需求正以倍數成長,學生們也更加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以及此概念可以為社會所帶來的改變,而社會企業精神及其相關競賽,也會為商學院提升其品牌價值。
英文原文請參考Financial Times: Students Take On Social Innovation Challenge。(翻譯:黃紹航)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