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設計原料大揭密!六種令你意想不到的奇妙材質
編譯:黃喬邦 
編按:原文作者為Rachael Post,本文將原文精簡後重新編排如下。
你能想像衣服和車子的材質有部分是來自蟹殼及回收牛仔褲嗎?製造商和設計師的創新能量正把人們可用的材料帶往一條充滿想像又能永續發展之路。
人類透過想像而使用大自然材質作為衣服的歷史,早在伊甸園故事中的亞當和夏娃首開先例。現今的材質更是創新與進步,其中符合環保理念的合成—天然混合材質更讓人驚豔不已。
接下來本文介紹的許多例子有幾個共同點:
  1. 利用廢棄材料製成的副產物來製造特殊材質。
  2. 製造商除了開始意識到製程帶來的環境影響,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亦普遍提升。
  3. 生產這些永續材料的過程需要更複雜的商業考量—從原料、生產、物流、設計、品牌行銷、到目標族群研究。
透過下列六個案例,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這個趨勢。

蟹殼(Crab Shell)

由纖維膠(viscose)及甲殼素 (chitosan)所混合的新材質Crabyon® ,不但具有抗菌及防臭的特性,且原料是從蟹肉製造商的廢棄物取得,為可生物分解的材質。一家研發衣料材質的瑞士公司Swicofil相信將幾丁質(Chitin)用於衣料開發,對於敏感肌膚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因為此材質對人體是安全且低過敏性的。目前幾丁質衍生物也被應用在隱形眼鏡、手術縫線及人工皮等項目。  
圖片來源:Alamy 

山白竹和紙(Sasawashi)

你或許聽過日本流傳1400餘年工匠技藝的產品-和紙(Washi),一種從植物和樹木纖維所製的材質。但你可能不知道,將和紙與生長於日本高海拔的山白竹混合再造後的新材質-山白竹和紙,結合了山白竹抗菌、防臭及防潮的特性,可以有更廣泛的用途¬,像是拖鞋、浴巾、寢具和絨毛玩具等。SASAWASHI公司表示 :「這不僅是個新材質,同時更蘊含著日本的文化。因為山白竹只生長在日本,而在過去它的用途是被人們拿來包壽司。」
圖片來源:SASAWASHI Co., Ltd. 

研磨咖啡渣(Coffee Grinds)

當幾位任職於台灣興采實業(SINGTEX)的研究員對咖啡的氣味控制特性及如何將它製成纖維感到興趣後,他們便開始在活動範圍內的咖啡廳收集咖啡渣,隨著規模逐漸成長,他們更計劃要直接跟咖啡工廠洽談並取得這些廢料。這款以咖啡渣製成的衣料材質-S.Café ®,具有抗紫外線、易乾及吸附異味等優點,因此適合用在外套及運動衣物。目前幾間服飾品牌像 Hugo Boss、Timberland及Warrior都有引進此材料進行開發,而此材質也在2014年四月獲得台灣精品獎。  
圖片來源:Juan Carlos Ulate/REUTERS

合成纖維混羊毛(Wool and Synthetic Hybrid)

「在製造永續纖維及相關設計時,我們通常不會將天然及合成纖維混用,因為這會造成這些材料回收再利用時的困擾。」Desingtex永續材料開發部的主任Deidre Hoguet表示。而在今年五月份時,Designtex宣布了一項新的產品—Vox,一種正是由羊毛和人造纖維混紡的新材質。然而不同以往的昰,本材料的正面是由一種可回收、可生物分解且特別柔軟的羊毛組成,背面則是使用一種較強韌、名為Cradura的人造纖維。在回收階段的處理方式也經過特別的設計,只需將它放入一般醫療院所常見的高壓殺菌器(Autoclave)便可將這兩種材質重新分開。  
圖片來源:Designtex

海地的廢棄塑膠瓶(Plastic Bottles from Haiti)

從回收瓶提煉纖維並不是新鮮事,但是位在匹茲堡的一家公司—Thread想做的是將回收寶特瓶建構成一個具有意義、能被有效評估同時又能改善貧困社區的廢棄回收系統。該公司的創辦人Ian Rosenberger在目睹2010年海地大地震後,腦中浮現一個點子-如果能將垃圾轉化成海地人民的資源,是否能對他們的生活有些助益?而今Thread在十幾個海地城市的近郊成立了回收站,此外Thread也對拾荒者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以回應這個回收供應鏈體系中最底層的需求。在完成回收和基本的處理之後,這些塑膠將會被運往美國,並製成100%由回收纖維製成的產品,像是郵差包等。該公司預估這服務已經替海地回收街上超過2億多個廢棄瓶。  
圖片來源:Thread

材料中的材料(Materials from Materials)

根據福特統計,每生產一台福特Fusion汽車,便會使用約2件牛仔褲和42個回收水瓶等量的永續纖維材質— Repreve。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合作,透過各種特別的方式來製作及分享一些可用材料。舉例來說,福特公司最近就和Heinz合作,利用番茄的纖維來製作車子的某些部分。
圖片來源:Ford Motor Company
當越多的公司響應這樣的概念,還會有甚麼樣的合作及新材質出現呢?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