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巷尾的幸福經濟學

街頭巷尾的幸福經濟學

改變世界或許離人們有點遙遠,但在街頭開一間友善小農、讓人吃得安心的有機餐館,或在巷口經營一間能品嚐簡單原味、天然無添加的小茶店,卻是人人都能實踐的幸福經濟學。
微型創業在臺灣,有如百花齊放的植物園,讓懷抱夢想的人們能用低成本的實驗,使好的點子得以實踐,並在改變世界之前,先用創意改善自己的周邊。
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而言,微型創業更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小資本創業不僅能降低創業風險,更能創造就業機會,讓閒置的人力得以發揮所長,也使社會弱勢者獲得力爭上游的機會。

專欄文章

6篇)
  • 周奕成用「微型創業」開闢大稻埕經濟活路, 7 年內打造一支擁有 30 間結盟店的文創軍團

    周奕成用「微型創業」開闢大稻埕經濟活路, 7 年內打造一支擁有 30 間結盟店的文創軍團


    文:社企流
    昔日落寞的大稻埕如今繁華再現,要從一個人、一場敗選說起。
    時間回到 2008 年,周奕成所組的第三社會黨敗選收場,自此,他離開待了 20 年的政治圈。那時社會正籠罩於金融危機之中,周奕成便鼓勵以「微型創業」開闢經濟的活路,「在大規模的景氣衰退之下,臺灣應該做的並不是想要僥倖躲過衰退,而是準備在全球復甦之時最快爬起。」
    周奕成寫下一系列「臺灣起業國」文章,鼓吹政府在不景氣之下應鼓勵創業,用擴大創業貸款、創業育成等措施來帶動創業的能量。他表示,「雖然消費需求減少,基本需求仍然存在,這就是微型創業的商機。微型創業可帶出儲蓄成為投資,可將失業者轉換為創業者,乃至創造其他人的就業機會。」
    周奕成認為,唯有大規模鼓勵創業,才能真正挽救臺灣經濟。然而,景氣不佳之下創業要怎麼賺錢?周奕成用「大樹倒下,小草新生」來比喻,「大的企業集團可能倒閉,但很多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卻也得到生長的機會。」
    「微型創業的優勢就是靈活創意、勤奮打拼,經營權和所有權合一,老闆就是自僱者,能夠在微利的情況下生存。這是臺灣絕大部分企業起家的模式。」

    微型創業者,是社會生命力之所在

    當時,周奕成看見行政院勞委會(現勞動部)的「微型創業鳳凰計畫」在徵求創業輔導顧問,便主動去應徵,「我雖然擁有美國名校的管理碩士,但其實自己過去工作經驗都在公共事務或非營利部門,並沒有創業或經營的經驗,我只是用我學來的知識來協助這些婦女創業者。」
    微型創業鳳凰計畫是針對婦女及中高齡國民所提供的創業貸款輔導,擔任顧問期間,周奕成協助創業者撰寫營運計畫書,做基本的財務規劃,以獲得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擔保,並取得因政府補貼而相當優惠的銀行低利率創業貸款。「參與鳳凰計畫的創業者,有的是做小紀念品專櫃,有的是做果汁吧,也有做小吃麵店的。接觸她們之後發現,她們都是生命的勇者,面對挑戰,努力上進。我就深深感受到,微型創業者其實就是社會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臺灣的世代創業寶地,打造微型創業的基地

    於是,昔日在報章雜誌投書的倡議者,如今成為捲起袖子創業的實踐者,並在大稻埕找到了自己生命力之所在。「我喜愛大稻埕,因為大稻埕是臺灣的世代創業寶地,也是文化運動基地,更是通往1920 年代的時光通道。」
    回溯至 1921 年,「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在此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而知名的大企業如義美、光泉、新光集團、遠東紡織等公司,也皆是由大稻埕發跡,可以想見大稻埕過往文化與經濟的繁華榮景,而這也是吸引周奕成來此發展的原因。
    隨著時代變遷,這塊創業寶地雖不如過往風光,但仍蘊含豐厚的文化與歷史軌跡,周奕成認為大稻埕的傳統產業基礎,若加上新創事業的創意,便可以重新在此注入活力,因此他建立起「世代文化創業群」(簡稱世代群),希望打造一個創業助成的社群。
    「我們一方面自行創業,一方面和人合作創業。我的目標是『十年百業,千家萬朋』,十年內輔助上百個新創事業,增加一千個以上就業機會,結交數萬個朋友。」
    世代群包含了多個事業體:世代文化創業公司(創業育成及管理)、世代陶瓷公司(陶瓷工藝之設計製作)、世代街區公司(大稻埕街區空間之營造及管理)、世代戲台公司(結合表演藝術的餐飲及商品服務)。
    其中,負責街區空間管理的世代街區公司,扮演著整合者、規劃者以及管理者 3 種角色,他們依照大稻埕的 5 大傳統產業:茶、布、農產、戲曲以及建築,招募相關領域的團隊進駐。主要提供進駐創業者空間、收銀與店內設備、顧問諮詢等服務,就如一個百貨公司提供櫃位的概念,世代群將散落的街屋整合為聚落型商場,並每年更新、出版大稻埕散步地圖,積極讓街區中每個微型企業都有曝光的機會。
    「我們對街區有整體的視野和永續經營的願景,持續引進好的經營團隊,在街區裡創造小聚落,再將許多小聚落結合成大聚落。」
    2011 年,世代群租下永樂市場對面的百年洋樓「屈臣氏大藥房」,第一棟街屋「小藝埕」正式開張,自此幾乎一年一街屋,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等街屋陸續出現,如今不到一公里的迪化街上就有 8 棟藝埕,超過 30 間微型企業在此形成了大聚落,吸引越來越多人來此看劇、吃飯、喝咖啡、逛小店,打破以往只能來大稻埕辦年貨的既定印象,成功讓這座老城活了起來,帶進新的人氣與商機。
    其中,不少進駐團隊在大稻埕發光發熱,進而擴大營業,如原住民服飾品牌「花生騷」、臺灣印花布品牌「印花樂」以及小農文創蔬果店「豐味果品」等,皆在這座微創基地中儲備滿滿的能量,逐步成長茁壯。

    讓微型企業成長的兩大秘訣:人品與產品

    「微型企業成長的秘訣,我們認為是兩種因素:人品和產品。」周奕成說道:「人品包括正直、誠實、勤奮、堅持。產品主要關鍵是技術。我們喜歡本身掌握有技術的創業者。微型創業家必須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例如服務好創業的前一百個客人,可能比掌握幾百萬人的大數據,更有意義得多。」
    他表示,世代群能夠找到夠質量的創業團隊,就是依照人品、產品這兩個因素去篩選。「很幸運我們到目前選到的夥伴團隊幾乎都是非常好的。找到好的人,好的團隊,和他們建立互惠合作關係,就是小藝埕系列街屋持續擴展的關鍵因素。」
    但即使世代群已經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步調發展,離周奕成的願景仍有好一段距離,「其實我們的進展很慢。我們在每一棟街屋都付出很多時間和心血,我們在追求成長的時候考慮的面向也很多,導致我們的成長速度不如預期。」
    他稱世代街區公司為「世代群的航空母艦」,希望未來在航空母艦的領軍之下,能持續擴大在地的創業能量,「目標是擴大公司結構,並希望在 2022 年前輔助 100 個小企業。更長遠來看,目標則是建立永續經營的股東結構及經營團隊,並將街區經濟的模式分享給其他地方,也可以說是用街區經濟模式來策動地方創生。」
    走過創業之路近十年的光陰,問及周奕成對臺灣的創業環境有何觀察,「現今整個社會創業的動力似乎減弱了。」周奕成答道,「我想可能是年輕人對於未來趨向悲觀,因此,我認為政府領導者必須推動大規模根本性的政治結構改革,讓臺灣新世代再度燃起希望。」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印度組織 SSP 助偏鄉女性用微型創業,撐起整個社區的綠色經濟

    印度組織 SSP 助偏鄉女性用微型創業,撐起整個社區的綠色經濟

    文:社企流
    「『Swayam Shikshan Prayog』在印度語中代表著:從實驗中自我學習,與他人一起成長。從 1993 年印度『裂土大地震』(Latur Earthquake)之後,我們便開始與偏鄉的女性合作改造社區。」SSP 的創辦人 Prema Gopalan 表示,偏鄉女性普遍與社區成員之間早已建立起綿密且互相信任的人際網絡,若想在偏鄉社區發展綠能產業並創造改變,這種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關鍵。因此,SSP 鼓勵偏鄉女性成為翻轉社區的創業家,為自己的家園引進乾淨能源與現代化設備,改善在地的衛生、醫療及生活條件。
    有了裂土大地震的經驗,SSP 持續於 2001 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大地震、2004 年坦米爾那都海嘯,及 2008 年比哈省(Bihar)與阿薩姆省(Assam)洪患等各大天災之後,協助在地女性於綠能、有機農業及醫療衛生等領域創業,期許能解決在地社區長久的社會與環境問題。

    翻轉社區的偏鄉女子軍團

    SSP 將偏鄉女性視為合作夥伴,並稱呼她們為「Sakhis」(印度語的意思是「女性的好友」。)Sakhis不僅在 SSP 的培育和輔導之下於社區中創業,更進一步成為其他偏鄉女性的創業典範,扮演著導師與後盾的角色,串連更多弱勢女性加入 SSP,用微型創業組建一支翻轉社區的女子軍團。
    為了讓生活在社會邊緣、沒有任何商業背景與資源的偏鄉女性能成功創業,並進一步讓事業朝向永續與規模化發展,SSP 透過旗下 4 大組織:醫療信託組織(Sakhi Arogya Samudaya Trust,SAST)、社會創業學校(Sakhi Social Enterprise Network,SSEN)、偏鄉創業中心(Sakhi Unique Rural Enterprise,SURE)與微型信貸組織(Sakhi Samudaya Kosh,SSK),打造一套完整的村落創業生態系。
    首先,SSP 積極透過醫療信託組織「SAST」,培訓一群具備專業醫療知識的女性居家護理專員,在偏鄉社區教育民眾基本的保健知識,提升整體社區醫療與衛生系統的效率,使社區女性與其家庭成員能更健康、免於疾病威脅,進一步提升女性的生產力與收入。
    這群居家護理專員有效地縮短偏鄉女性與專業醫療服務的距離,為社區女性提供到府的醫療服務,包括驗血、性傳染病篩檢等,並提供諮詢與就醫協助。此外,她們亦從源頭改善生活衛生條件,例如幫助家戶檢測飲用水源、裝設馬桶等;同時也利用工程巧思來防治疾病,例如建立地下廢水槽以避免病媒蚊孳生,進而利用家戶廢水灌溉家庭菜園,並使用栽種出的有機蔬果提升日常的營養。
    在偏鄉女性的健康條件獲得改善之後,SSP 的下一步便是提升女性開創事業的自信與能力。「我們認為訓練女性理財、行銷,與創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打開偏鄉女性的視野,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讓她們更有自信、勇於冒險,接觸市場並實踐他們的願景。」Prema 表示。
    因此,SSP 為女性量身打造了偏鄉創業學校「SSEN」,透過 60 門創業課程,為女性累積創業所需的完整商業知識,例如儲蓄管理、信貸、理財、偏鄉市場行銷等,以及專業技能如農業技術、醫療服務等。
    根據 SSEN 的調查,受過 SSEN 訓練後,有將近 80% 的女性皆成功進行創業,或於既存的事業中創新,而從 SSEN 畢業卻缺乏創業資金的女性,亦能向微型信貸組織「SSK」進行微型貸款。SSK 根據不同的客群,提出上限額度不同的貸款方案,如:30 萬盧比(約 13 萬元新臺幣)的長期信貸,或是 3 萬盧比(約 1 萬 3 千元新臺幣)的緊急信貸;對偏鄉女性而言,透過 SSK 能貸到的金額遠高於銀行願意提供的貸款額度。
    在產品與銷售方面,則由偏鄉創業中心「SURE」提供女性創業家物流配送與行銷的協助,並與當地製造商合作提升綠能產品的性能。 透過醫療、創業培訓、資金借貸,與物流行銷等服務,SSP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成為女性創業家背後最強大的助力。

    女性創業家用綠能產品,點亮偏鄉社區的日常

    SSP 除了透過創業生態系培養女性的創業能力,更與跨國企業合作,引進既對環境友善、偏鄉貧戶也能負擔得起的「社會商品」(Social Products),如:節能鍋爐、太陽能電器、濾水器、生質燃料等。Prema 認為,透過與在地的女性創業家合作,便能將這套推廣永續、節能產品的模式複製到各個鄉鎮,盼能終結印度偏鄉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過去印度偏鄉利用柴火煮食的傳統,被視為室內空污的主要來源之一,更會造成呼吸道疾病與全球暖化等問題。目前 SSP 已培育超過 20 萬名印度女性創業家,推廣家戶使用節能鍋爐,不僅減少 60% 的廢煙排放,家戶也能直接購買生質燃料,省下砍柴的時間。此外,太陽能電燈的推廣也讓偏鄉社區不必再忍受電力不足的不便。
    「在過去,村落裡的居民每天都需忍受好幾個小時的斷電,他們多數都負擔不起電費,在缺乏照明的夜晚時常感到不安全。」一名女性創業家 NIta 表示,村落中有超過兩千個家戶向她購買太陽能電燈,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在推動偏鄉綠色經濟的過程中,這群Sakhis扮演了大型綠能企業與偏鄉社區之間的橋樑。「這些綠能產品雖然比傳統設備便宜很多,但人們並不信任那些企業,因此要說服偏鄉人民接受這些產品並不容易。但是,他們信任 Sakhis,因此 Sakhis 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Prema 補充,Sakhis 對產品的知識、使用教學,及售後維修服務等顧客關係的維持,是偏鄉消費者接受綠能產品的關鍵。
    Prema認為,無論是否有創業,偏鄉裡的每一位女性,其實都是綠能得以在社區中快速成長的關鍵。女性身為全家的照顧者,她們通常必須在家庭中扛起解決問題的責任,負責確保家人的衣食、健康與孩子的成長環境等,因此他們更加關注傳統能源所造成的污染,以及綠能產品所帶來的好處。

    讓偏鄉女性實踐夢想,影響千萬人的生命

    SSP 成功將偏鄉所面臨的困境,轉化為女性改變社會的契機。女性創業家在販售或使用這些社會商品時,不僅能為自身與用戶的家庭帶來穩定的電力來源、低污染燃料、安全水源等好處,更能從取水、砍柴等傳統家庭勞務中空出雙手,從事更有意義的行動。
    Prema 表示,偏鄉女性的潛能其實長期受到忽略。她們通常僅被視為家庭中的勞動力,相對而言,男性有更多機會與優勢接受教育,然而女性所擁有的機會卻遠遠不及男性。現在透過微型創業,這些女性創業家不僅有能力去改變社區經濟、增加收入,給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更蛻變為家庭中的決策者,甚至是社區的領導者。
    根據 SSP 的數據,選擇創業的女性平均為家庭增加了 33% 的收入,然而這些女性不僅是為了替自己加薪而創業,更是為了社區的發展與保護環境。
    Prema 舉例:「有一位以太陽能產品成功創業的女性,她不只帶領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社區發展綠能,更夢想著未來能夠打造整座太陽能社區;同時她也開始關注起永續農業與水源保育,放眼更全面的環境議題。」
    SSP 結合了綠能經濟與偏鄉女性的草根力量,不僅翻轉了這群女性創業家的人生,也成功地開創了過去未被發展的偏鄉永續產業;而女性創業家透過創業改善家計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區面對環境問題時的韌性。
    目前為止,SSP 共培育了超過 7 萬名偏鄉女性成為綠能創業家、有機農夫及社區領導者,更有超過 100 萬偏鄉貧戶的生活獲得改善,得到現代醫療照護、安全水源、有機食材,與乾淨能源等。
    SSP 預計在 2020 年前,持續培育出一萬個女性創業家,讓她們不再位於金字塔底端,並且能帶領偏鄉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進而影響上千萬人的命運。
    如同 Prema 所言:「支持勇於社會創新的人成長,將能造就改變。如果你給草根女性成為創業家的機會,她們將能撐起整個家庭,並為社區貢獻。當這些女性的影響力能夠以百倍、千倍傳遞下去,將有機會翻轉超過百萬人的生命。」
    閱讀文章
  • 「椿花二手衣」建立衣櫥裡的循環經濟,讓女孩擁抱不退流行的舊衣

    「椿花二手衣」建立衣櫥裡的循環經濟,讓女孩擁抱不退流行的舊衣


    文:社企流
    不到 15 坪大的小店裡,整齊大方地展售著大樂用心嚴選的二手衣物,其中各種類型的服飾、鞋款、配件與包包等一應俱全;逛得更深入一些,會發現店裡也兼售環保生活用品如:玻璃吸管、竹牙刷,和食物袋等;多看一眼店裡的角落,亦能發現大樂透過店裡佈置的巧思,和顧客分享著許多議題。

    用二手衣,搭起時尚與環保議題間的橋樑

    近年來,臺灣二手衣品牌的市場開始起步,各具特色的二手衣店在椿花開店之前,便已慢慢地拼湊起臺灣多元的二手衣生態系,例如專門銷售精品二手衣的網路平台「Getmore」、融合藝術與音樂的「小麻雀二手衣」、在臺中擁有 4 間連鎖店的二手衣批發商場「La Flea」,以及由社福機構經營,主張用時尚做公益的「光仁二手商店」、「綠天使」等。
    椿花在其中,就像是二手衣界的獨立書店。被問起為什麼要開二手衣店,大樂開玩笑地說是為了把大家騙進來聽環保經:「我真的塞了太多的議題在這間店裡,與其說這是一間二手衣店,它更是在傳遞一些觀念,而二手衣剛好是一個很容易引起消費者好奇的媒介。」
    當今平價快時尚席捲著成衣市場,然而隨著時尚的壽命越來越短,隱形的代價卻是被棄置的衣物越來越多。
    大樂回憶自己剛從服裝設計系畢業的那年,正是快時尚龍頭 Zara 剛崛起的時候:「當時老師們都把 Zara 當作聖經,但是為什麼每一季都要有不同的流行、每一週都要有新品?原本的那些衣服該怎麼辦?」大樂帶著這些疑問進入了紡織業,一待就是 8 年,直到她決定開間二手衣店,實踐自己友善地球的時尚理念。
    「我知道一件衣服的製程,能判斷衣服的好壞,我比一般任何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都更清楚一件衣服在標價之外的真正價值。服裝設計系訓練我判斷這樣的剪裁、做法牢不牢固;待過紡織業讓我了解布料本身的特性。」
    過去服裝設計系的背景、紡織業的實務經驗等,都成為大樂打造椿花這間風格獨具的二手衣店,所不可或缺的養分。大樂表示,椿花多數的常客都是因為喜愛椿花的衣物風格和品質而來,因此她對於自己的選物眼光非常有自信。

    從回收場到衣櫥:終結衣服垃圾的惡性循環

    椿花店裡的衣物風格多元,從歐美極簡風服飾到懷舊古著都有,然而它們的共通之處是:幾乎看不出是要被丟掉的衣服。一般人也許難以想像,椿花架上充滿品味且幾乎和新品無異的服飾,可能是來自郊區的舊衣回收商,或者是他人衣櫃中被遺忘的角落。
    平時大樂除了會親自到郊區回收商「拯救」衣物外,平均一到兩個月也會對外舉辦一次二手衣的收購活動,所有衣物皆以每公斤 30 元的價格收購。然而,想丟衣服的人實在太多,收購名額常常在一開放報名後就被一搶而空。
    即便小店的倉儲空間十分有限,多收賣不掉的衣服僅會徒增倉儲成本,然而只要客人帶來的衣服符合收購規則,既使無法被上架,大樂還是會收下。目前椿花從顧客手中收購到的衣物,經篩選後最終能上架的比例約為 5 成,不適合上架的衣物,大樂則會送給舊衣回收商。
    被問到為何不在收購時就拒絕不適合的衣物,大樂表示:「這些人願意拿 30 元的代價,千里迢迢把衣服扛過來,我相信他們是未來不會再亂買衣服的人,我也願意承擔她們沒有辦法處理的衣服。」
    椿花除了定期替坐擁成堆衣物的客人進行「斷捨離」的儀式之外,更提供了一個讓客人能夠自在挑選、盡情試穿的環境,好讓客人在帶回一件衣物之前,都能有充足的空間與時間,面對鏡子評估是否適合自己。
    「我絕對不做任何推銷,但希望客人一定要試穿,你可以在這間店裡試 10 件衣服,即使你一件都不買。」大樂表示,人們的錯誤購買就是衣服垃圾的來源。人們可能因盲目追隨流行、店員的推銷壓力、和預期不符的網路購物等,而買到不適合自己的衣服。唯有花時間去試穿、認識自己的身體適合甚麼衣服,才能避免購入衣服垃圾。

    不只是物超所值,二手衣的價值遠在標價之外

    客人在椿花購物的每一筆消費,都能讓一件完好的衣服免於被丟棄、浪費的命運。然而,臺灣民眾仍普遍對二手衣存在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擔心衛生問題、害怕穿到往生者的衣服、認為只有窮人才買二手衣等。除此之外,大樂也不時會受到客人質疑:「衣服是舊的,還賣這麼貴!」
    椿花賣的二手衣,價格有時甚至比夜市、市場與網路服飾等更貴。目前臺灣二手衣並沒有所謂的行情價或定價模式。每當被客人質疑標價時,大樂總會細心地和客人說明定價背後的考量,包括這件衣服的工法與材質、市面上已少見類似的服裝款式等。
    「臺灣很習慣低價的環境,所謂的物超所值只是你看不到的成本而已。你去購買夜市裡兩件 399 元的衣服,等於在支持衣服背後剝削勞工、上游廠商以及環境的生產方式。」大樂希望人們能夠謹慎地看待每一筆消費,願意花多一點的錢,買少一點但好一點的東西,更要去認識什麼是好的東西。
    「我不覺得是在對牛彈琴,而是滴水穿石吧。也許有一天,這小小的一句話會在他們心中埋下來,當世界的風向不一樣時,也許他們會想起來有一間這樣的店。」大樂表示,多數願意在店裡消費的客人,都信任她不會把價格訂貴,也能覺得在椿花買衣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椿花自 2017 年 4 月起營運至今,即將屆滿一年,在用心選物及不斷溝通理念之下,店裡的熟客與擁護者愈來愈多,粉絲團的評價甚至高達滿分 5 顆星,完全零負評。不過,面對競爭激烈的師大商圈,如何在既有熟客之外持續拓展穩定客源,並控管倉儲、整衣等成本,可能是椿花未來仍須面對的挑戰。
    大樂也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一人小店經營哲學:「如果以賺錢、營利的角度來看椿花,那椿花距離打平都還有一段距離。很多店開不下去,其實是因為創業者以為可以賺大錢的落差和挫折,才會把店給收了。但椿花的出發點不是這樣,所以才能在這麼險峻的營運狀況下繼續開下去。」
    這幾年環保意識崛起,資訊的流通,都有助於臺灣二手衣市場的發展。也許越來越多人會開始思考:買到百貨公司專櫃打折的商品真的便宜嗎?在椿花買到的二手衣真的貴嗎?大樂希望踏入椿花這一間店的每個人,都能找到經得起時光考驗、獨一無二的衣裳,也能用每一筆購物,支持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時尚。
    「你不覺得椿花聽起來俗俗的很可愛嗎?椿花有一點老時光、舊舊的感覺。椿花是原生種的山茶花,很粗壯,大紅大黃的很俗氣也很有自信,非常適合我們的店與我這個人。」大樂期待著也許有一天,椿花二手衣能在臺灣遍地開花。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集資限定!Sunny X 唐鳳「Taiwan Can Help!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創新動能」直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社會創新動能如何協助減緩疫情?唐鳳大神現身,與你線上面對面聊聊推動「口罩 3.0」政策背後的社會創新思維、社企創業家面對疫情的機會與挑戰,以及未來工作模式轉型的契機。此場直播僅開放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贊助者觀看,快別錯過與天才大臣交流的機會! >>>手刀加入集資計畫
    閱讀文章
  • 15 歲女孩的創新發明:讓帕金森氏症的爺爺再也不怕翻倒的「三腳杯」

    15 歲女孩的創新發明:讓帕金森氏症的爺爺再也不怕翻倒的「三腳杯」


    文:社企流
    「一切事情的開端,是從我發現爺爺時常會顫抖開始,」現年 15 歲的 Lily 回憶,「他因為患有帕金森氏症,每一餐都會把杯子翻倒,奶奶時常要清理善後。我知道這不是件好事。」
    於是 Lily 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助爺爺讓杯子站得更穩?起初她的草稿只有簡單的線條,隨著多次修改,終於設計出了一款「具有三隻腳」的杯子。由於這款杯子如同袋鼠一樣以三點平衡,因此取名為 Kangaroo Cup(袋鼠杯)。
    為了試驗點子的可行性,Lily 將設計初稿帶至芝加哥的一個創客空間,利用該處的 3D 列印機,製造出首個 Kangaroo Cup 雛型。
    成品做出來後,Lily 的第一個「顧客」就是自家爺爺,然而第一代雛形雖然改善了爺爺翻倒水杯的情形,卻不臻完美。由於握把太細,使用者不好掌握,因此 Lily 依循家人對產品的回饋,經過數次調整後,重新設計了杯子把手的角度和寬度,讓使用者體驗更良好。
    Lily 笑道:「我第一次獲得顧客回饋,就是和爸爸、祖父母一起坐在晚餐桌前,我們拿起杯子,感受它的觸感跟使用舒適度。」

    從「週末的小專案」踏上微型創業之路

    原本這項發明,僅止於一次性的週末小專案,卻在因緣際會之下,有了量產的契機。
    當時 Lily 和爸爸於閒暇時,一起去了社區附近的陶瓷工作室,起先 Lily 只是隨意地捏出各式各樣的器皿,後來她突然察覺,這其實是個很適合製作 Kangaroo Cup 打樣的地方。
    繼發覺爺爺的需求之後,Lily 再次展現了貼心的一面,「我當時想要製作陶瓷版本的 Kangaroo Cup,因為我爸爸常常把咖啡打翻在電腦鍵盤上,他常為此感到懊惱。」
    於是 Lily 將親手製作的陶瓷版 Kangaroo Cup 送給了爸爸,令爸爸大感驚喜。「還記得我小時候,常常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瘋狂發明,並相信這項發明可以改變世界,拯救上百萬人,」Lily 的爸爸 Joe Born 驕傲地說,「當我拿著 Lily 做的杯子時,我知道這就是那種可以改變世界的發明。」
    懷著對產品的信心,Joe Born 詢問女兒願不願意正式生產 Kangaroo Cup。Lily 回想當時的情形,儘管自己很年幼,完全不了解生產產品是怎麼一回事,但「何不試試看呢?」這個念頭充斥於心,她決定放手一試。
    於是父女兩人找遍了美國的陶瓷生產商,卻遺憾地發現,當地沒有一間廠商的技術,足以做出符合兩人理想的樣品。「我們本來以為很簡單,只要找到願意配合的陶瓷工作室就能做出來,但是嘗試了很多家,卻都無法成功。」
    歷經一整年尋求合作廠商的灰心時刻,Lily 曾想過要放棄,但是她轉念一想,既然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時間,只差臨門一腳,應該要用盡全力完成它。
    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父女兩人至中國的陶瓷重鎮景德鎮參訪兩個禮拜,與當地廠商碰面,學習如何製作石膏模型,並討論一些設計的細節,例如將杯子把手加粗。
    克服生產的最大難關後,Kangaroo Cup 的事業發展就此起飛。「去完景德鎮後過了幾個月,我們收到最初的樣品。接著我和我爸拿起攝影機,拍攝了第一支 Kickstarter 的募資影片。」Lily 表示,「這次經驗也讓我學習到,(創業)找到對的夥伴很重要。」

    連續兩次募資成功的秘訣:從顧客需求出發

    2012 年末,陶瓷版 Kangaroo Cup 的募資專案於 Kickstarter 正式上線。短短一個月便募得將近 7 千美金(約 20 萬新台幣),累積了第一筆可投入生產的基金。
    當時 Kangaroo Cup 以 5 大創新設計為賣點,包括:
    1. 杯子以三隻腳站立,提供更寬、更穩固的基底,防止因碰撞而翻倒的情形。 2. 杯子本體懸空於桌面,省去使用杯墊或擦拭水漬的麻煩。 3. 杯子可整齊疊放,比一般的咖啡杯更好收納。 4. 杯子的邊緣稍微往內彎曲,以防移動或拿取杯子時濺出液體。 5. 杯子可站立於各式各樣的表面,像是地毯或戶外不平衡的土地。
    談及 Kangaroo Cup 第一次募資成功的要素,Lily 笑道,當初其實請了「親友團」贊助,「老實說,一開始我們用 email 聯繫了很多親朋好友,請他們幫忙贊助。」不過能夠達到目標金額的原因,Lily 猜想是因為 Kangaroo Cup 的客群很廣泛,不僅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大人小孩也都能夠使用。
    2013 年初,Lily 陸續將產品出貨,並獲取了一些顧客回饋。首先,由於 Kangaroo Cup 為陶瓷材質,運送過程中容易破碎;再者,陶瓷杯子容易打破,並不適合給年幼的孩子使用。
    Lily 表示:「當時我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使用 Kangaroo Cup,就只有我的姪女不能用,因為她年紀太小了,可能會打破杯子。」同時間,有越來越多人建議 Lily 設計塑膠材質的三腳杯,於是她決定回應顧客需求,促成了新版 Kangaroo Cup 的誕生。
    很快地,於 2014 年中,Lily 與設計師和行銷企畫洽談後,於 Kickstarter 發起第二次募資專案,推出塑膠材質的 Kangaroo Cup。除了不容易摔破之外,塑膠版三腳杯的把手還做了特殊的曲線設計,無論大人用單手或小孩用雙手拿取都很舒適。
    藉由第一次募資累積而來的社群基礎,加上後續從顧客需求出發、挖掘消費者痛點後所做的改良,Lily 所設計的第二代三腳杯獲得無數粉絲喜愛,使得第二次募資專案取得更大的成功,兩個月內便獲得超過 6 萬元美金(約新台幣 180 萬元)。Joe Born 進一步解釋資金的用途,由於塑膠版的 Kangaroo Cup 採用射出成型技術(Injection Molding),也就是要將熔化的塑膠注入至鋼鐵模板中,再施以高壓成型,而研發鋼鐵模板的費用十分高昂,因此募得的金額將全數投入於模板設計中。
    談及不同材質的 Kangaroo Cup 有何差異,Lily 分析道:「這兩種杯子的客群非常不一樣,買陶瓷款的大部分是成人,因為他們會喝茶或咖啡等熱飲;買塑膠款的多為爸媽買給小孩使用,因為這款杯子比較輕、容量較小,又不會摔破。」
    透過這兩次成功的募資案例,Lily 體認到創業成功的要素之一,在於從定義問題、發想解方、製作原型,再到市場測試與修正,都需要以顧客需求為中心。

    Kangaroo Cup 熱銷兩萬組,未來將更注重產品研發

    募資之後,Lily 的小事業迎來更大的里程碑:Kangaroo Cup 正式進駐全美最大的電商平台 Amazon,目前已累積銷售 2 萬個杯子。
    未來 Lily 希望能與其他公司洽談合作,將客戶服務和物流等業務外包出去,專心致力於自己最擅長的產品研發工作。
    關於未來版的 Kangaroo Cup,Lily 目前也已經有初步想法。她從小兒科醫生提供的資訊得知,市面上讓小孩學習喝水的學習杯(Sippy Cup),可能會對孩童的牙齒發育有負面影響,因此 Lily 希望開發一種有別於硬塑膠的軟性材質,讓小孩能自然地學會喝水。
    整趟創業的旅程中,Lily 感到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能成為人們實踐理想的動力。「很多人跟我說,他們已經完成了一些產品的草稿,卻遲遲沒有行動,但是聽完我的演說之後,使他們想要起身實踐。」
    最後,Lily 也給予年輕創業家兩大建議,第一為永遠不要害怕尋求幫助,若只想著要自己完成一切事情,是不太可能成功的;第二為盡量保持抗壓性,因為創業家永遠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狀況發生了,就必須解決。
    「就算今天沒有成功也沒關係,」Lily 樂觀地說,「明天總是會有改變的契機。」
    全文轉載自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原文標題:杯子界的不倒翁:讓帕金森氏症的爺爺再也不怕翻倒的「三腳杯」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社企流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遠大的夢想,先從小吃店開始——「嗎哪廚房」培力新住民就業,帶來身心靈飽足

    遠大的夢想,先從小吃店開始——「嗎哪廚房」培力新住民就業,帶來身心靈飽足

    文:社企流
    放眼望去,對外的開放式廚房中有 3 個人忙進忙出,負責送餐和結帳的是老闆單薇;手中握著鍋鏟的是來自越南的小春,也是嗎哪廚房的共同創業者,在熱氣騰騰的鍋爐邊與另一名正在洗菜的夥伴用越南語聊著天。晚餐時刻,客人陸陸續續前來,5、6 張桌子沒有空過;點了碗蛋花湯、蛋炒飯再加一盤越式春捲,食物一入口,馬上明白為何單薇會說「我們的常客很多。」

    過去 10 年輔導他人就業,現在自己創業提供就業機會

    開設嗎哪廚房並非偶然,單薇笑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開一間工廠,那時看到路邊大拍賣現場有幾個小朋友在跳脫衣舞,我覺得好可憐,於是想我可以自己開工廠,請他們通通來上班。」隨著年齡增長,單薇其實從未離這個夢太遠,她在大學畢業後來到花蓮擔任社工,長期輔導弱勢女性就業,如今在她社工之路邁向第 10 年之際,她不忍新住民姐妹常在就業時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於是決定自己微型創業,與小春共同開設這間以販售越南料理為主的嗎哪廚房。
    提供新住民就業機會只是嗎哪廚房的一小步,單薇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培力新住民生活及就業的能力,「嗎哪廚房由我負責出資、營運和店內大小雜事,小春擔任店長負責掌廚,再加上一位姐妹負責中午的班,她們很專業。」談及姐妹們的廚藝,單薇讚不絕口,「姐妹們是廚房裡的專家。」
    然而,要經營一間店光憑好廚藝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如何控管成本、運用資金,而這些正是新住民姊妹所缺乏的能力。創業初期,單薇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微型創業鳳凰」計畫的課程,學習店舖經營之道;姐妹們也藉由婦權會的新住民創業加速器習得基礎的成本概念。
    一邊上課,一邊從實際經營中不斷學習,「我會帶著她們一起記帳,也讓她們慢慢學著如何叫貨。」多久要叫一次海鮮、豬肉在哪裡買 CP 值比較高,這些都是經營上最重要的小事,不得馬虎。

    讓「嗎哪」帶領新住民走過困苦時刻

    平凡的小吃店,也懷抱著改變社會的願景。單薇的創業初衷,從店名便能窺知一二——「嗎哪」來自聖經故事,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生活時沒有東西吃,上帝便降下食物,稱之為嗎哪。「從嗎哪的 logo 可以看到我們的創業理念,黑底呈現艱苦的曠野,就像新住民在台灣的處境,非常辛苦;而白色的部分就是嗎哪,希望能帶他們走過困苦的時刻、為他們帶來溫飽。」
    嗎哪廚房除了能讓人飽餐一頓,也提供新住民交流聚會的場所,不定期在此舉辦聚餐活動,串連在地新住民彼此交流。最令單薇映象深刻的,是去年中秋節舉辦的聯合烤肉會,共有近百名新住民參加,一批烤完接著下一批,身在異鄉的寂寞,在這裡有了幾分歸屬與溫暖。
    「我們和新住民中心接洽,希望嗎哪廚房能成為一個據點或是協力單位;今年我們就與婦權會共同協力辦理花蓮地區新住民的創業加速器,未來,我們計畫在這裡開設法律課程, 教授生活相關的法律,不只培力新住民工作,更培力他們生活。」
    「同時我們也成立『培力生活發展協會』,利用嗎哪的營收固定挹注,服務社區中的弱勢團體,包含婦女、身障、老人和青少年。」單薇的目標是能「借力使力」,嗎哪廚房由新住民帶來營收,進而利用部份營收培力其他需要幫助的群體,將影響力擴及更廣、更遠。
    談起工作日常,單薇分享,與新住民夥伴合作,「語言」是第一個面臨的難題,「其實姐妹們的中文都說得非常好,困難的部分是他們不會寫國字。」這個問題在嗎哪廚房決定提供外送服務時浮現,當客人打電話來訂餐,姐妹們雖然聽得懂,卻無法立即地紀錄下來,於是單薇想出了印製貼紙的辦法,讓姐妹只要認字即可,解決了外送的問題。

    要做大事,得從小處著手

    單薇多年來輔導他人就業,頭一次自己當老闆,創業的路上,她覺得最困難的部分就是籌措資金。單薇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一部分的積蓄和保單貸款,當嗎哪廚房有了店面及基本的設備,確定落腳在美崙地區時,單薇向微創鳳凰計畫申請貸款,貸到 20 萬元,用於購置店裡的設備,減輕不少創業初期的成本負擔;之後,姐妹也從新住民創業加速器中獲得 15 萬獎勵補助,為這條創業之路增添了不少助力。單薇表示,台灣的微型創業多集中在零售、餐飲等民生產業,期待政府除了提供貸款優惠之外,也能提供針對民生類創業的獎勵補助,降低需還款的壓力。
    「想不開才會做吃的!」單薇笑道,小吃店要賺錢實在不容易,嗎哪廚房自 2017 年 3 月開幕至今,逐步趨於穩定,「目前老闆不領薪,收支平衡沒有問題。」單薇悠悠地說:「經營還是要以利潤為主,才有餘力做其他事。」最終希望能朝著社會企業邁進。
    身為初次創業者,單薇認為創業是一段持續學習的過程,若能在決定創業之前就先去相關領域觀摩,將有機會降低失敗的機會;而一但踏上創業這條路,就得不斷獲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因應不同的難關。對單薇而言,參與政府舉辦的相關課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如微創鳳凰計畫為創業者開設入門班及進階班,從構思想像、開店實務到行銷課程都有整套作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網路行銷班學到如何在 Google Maps 以及 Google 搜尋上建立嗎哪的商家資訊,因此省了一筆廣告費,非常受用!」單薇說道,「除此之外,也有輔導業師以及已創業的同學相互交流並分享市場經驗,這些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嗎哪廚房小小的空間,乘載著單薇對弱勢的關懷與希望改變其困境的熱忱,「要做大事,得從小處著手。」語畢,單薇報以爽朗的笑聲,當年立志開工廠助人就業的小女孩,如今正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
    閱讀文章
  •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100% 選用台灣非基改黃豆,要給顧客最天然的健康豆製品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100% 選用台灣非基改黃豆,要給顧客最天然的健康豆製品

    文:社企流
    漫步於日落時分的三峽河旁,順著灑落的陽光彎進一條小巷,這裡有間獨具風格的豆腐坊,門口掛有「自做自售」字樣,復古紅磚牆配上日式門簾的店舖門面,讓人不禁產生時光倒流的錯覺。
    座落在秀川街上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以下簡稱禾乃川),店名乍看之下相當日本味,但取名的巧思卻很在地——將秀川的「秀」字上下拆解,便組成了禾乃川。禾乃川不僅取名與在地有所連結,產品更是堅持和台灣這塊土地相依。禾乃川 100% 使用台灣國產大豆,不添加化學消泡劑,只願給消費者最天然的健康豆製品。
    禾乃川講究健康、天然的理念,源自於創辦人林峻丞自身的需求。林峻丞長期有運動習慣,時常需要補充蛋白質,他發現許多運動的人會食用沖泡式的蛋白質補充品,「可是那樣的東西不是非常的天然,裡面其實添加了很多調味劑、香料等。」
    後來林峻丞得知,「很多運動員會透過喝豆漿去補充蛋白質,」因此他試圖尋找營養價值高的豆製品,卻驚覺市面上豆製品的衛生品質不那麼令人放心。身兼甘樂文創執行長的林峻丞,曾發行過數本介紹三峽在地風土民情的雜誌《甘樂誌》,「當時採訪過一些豆子工廠,都非常非常的髒,」林峻丞皺眉道,「還有很多業者添加了防腐劑、增稠劑、消泡劑等化學添加物,那樣的環境讓人非常害怕,所以我們在想,不如自己來做一個製程非常乾淨、也沒有額外添加物的豆製品。」
    創業前,沒有製作豆製品經驗的林峻丞,特地遠赴台中,向因《甘樂誌》採訪而結緣的豆漿師傅學習技術。學成回台北後,適逢甘樂文創營運狀況穩定,手上仍有多餘資金,因此林峻丞便將這筆資金投入豆製品事業,於 2015 年成立禾乃川。
    禾乃川自創業之初,始終堅持 100% 選用非基改且友善耕種的台灣國產大豆。儘管台灣豆的成本比進口豆昂貴許多,林峻丞出於對土地的熱愛和環保意識,仍堅決以國產豆作為原料。
    豆干、豆腐、豆漿等豆製品,皆是台灣很重要的國民飲食,但是國產豆的市佔率卻出乎意料的低,僅有千分之三。林峻丞分析道:「台灣的糧食自主率太低,政府提倡休耕,農夫獲得的補助,比他一年的收入還多,於是很多農夫不願意種。所以我們喝到的豆漿、每天拿來調味的醬油,多數都是基改的、進口的豆子。」
    除了支持本土農民,林峻丞更考慮到食物里程。他表示,從加拿大進口黃豆所耗費的運輸能源,將產生比國產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我們應該要多吃這個島上的食物,」林峻丞表示,「既然島上有這麼棒的豆製品,為何不倡議大家來吃這塊土地上的食物呢?」

    一顆一顆手工嚴選大豆,做出「最有誠意的豆漿」

    為了這份支持在地農產的理想,林峻丞可說是做到了極致。他先與台南、嘉義等地的小農契作,期盼能逐步擴展國產大豆的耕種面積;為了確保農民栽種過程遵循友善農法,他更是每半年就赴產地查看耕種情況,甚至將每一批收成的豆子送驗,以確保豆子無任何農藥殘留。
    不僅原料如此講究,禾乃川的製作過程更是極度費工,林峻丞笑稱:「我們說它是最有誠意的豆漿。」
    產品製程從挑豆開始,以人力一顆一顆地將有蟲害、紫斑病或長得比較扁的豆子剔除,再進行泡豆、磨豆、煮漿等步驟,待豆漿製作出來再加點鹽鹵,便可以製成豆腐或豆干,「整個製程做完,大概就耗掉一整天的時間。」
    除了製程中絕不用消泡劑跟增稠劑之外,林峻丞還點出使用鹽鹵的好處。「一般來講,加凝結劑都是用石灰石膏,但我們就是加鹽鹵。鹽鹵是曬海鹽時,將鹽巴拿起來之後剩下的海水,這些海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營養成分更高,也不會有結石問題。」
    如此繁複的手工程序所製作出來的豆漿,濃度可達 10 度,比光泉、統一、義美等市售豆漿還高上 2 至 3 度。「我們的豆漿放進鍋子裡加熱,還可以撈豆皮!」林峻丞自豪地表示,「豆漿表面水氣蒸發時,蛋白質因接觸空氣會凝結,所以會產生豆皮,這個豆皮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
    近期禾乃川更推出新產品——「活力味噌」,林峻丞表示,研發味噌的初衷同樣是因為健康因素,「我長期胃不好,常常胃脹氣,之前看到日本研究報告說,發酵過的釀造食物裡有很多益菌,可以幫助腸胃。所以我就開始吃味噌、納豆等釀造食物,長期下來對腸胃真的有明顯的改善。」
    於是林峻丞轉念一想,「我們都用台灣黃豆做豆漿了,為什麼不能再把它拿來做味噌呢?」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反覆測試味噌的最佳原料比例,終於開發出品質穩定的味噌。
    問到禾乃川未來還會開發什麼新品項,林峻丞像是打開了想像力的匣子,豆腐冰、味噌冰淇淋等奇異組合紛紛冒出,不過這樣的新品策略還真有點道理,不僅能和其他豆製品做出市場區隔,更能將國產大豆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份就業機會,將為一個家庭帶來改變

    不僅愛護土地、愛護自己的健康,林峻丞也愛護一同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禾乃川聘用的員工,皆是社會中較缺乏就業機會的族群,包括中輟生、二度就業婦女和更生人。
    林峻丞談及當初成立甘樂文創的初衷,「就是希望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情、所發展的每一個事業,都能夠跟社區、跟社會共好。」這樣的理念也應用於禾乃川之中。
    「我們當然可以聘用生活狀況都很 OK 的上班族,但也可以把這樣的工作機會,提供給更需要扶植的家庭。」而正是這樣的機會,可望帶給一個家庭很大的改變。
    有位在禾乃川工作的中輟生,剛上班時因為識字能力很差,連時鐘都不會看,又因為不敢跟社會接觸,長期躲在家裡面,「每天都要打電話叫他上班,甚至電話沒辦法接通,還要到家裡面去找他。」
    培訓這位中輟生的過程當中,曾有員工問林峻丞:「為什麼要聘用這些人?找一個更『正常』一點的人,可以準時上班、工作上也更有效率。」
    林峻丞只回了一句:「如果這些孩子現在出去(社會),有企業要用他,我們就放掉。」
    現實是,很少有企業願意把機會給這群孩子,因此林峻丞便自己成為那個「給機會」的企業,繼續拉拔這位中輟生,結果真的看到這位孩子有所成長。
    「現在他可以自己擔任一些很重要的工作,還會做豆腐等比較技術性的工作,也因為有收入,能負擔家裡的家計,變成家裡很重要的經濟支柱。」林峻丞眼裡閃著光,慶幸當初並未放棄這位孩子。
    2018 年 2 月初,甘樂文創設立的「青草職能學苑」正式開張,將幫助更多中輟生透過習得工作技能,尋回人生正軌。禾乃川也在職能學苑當中開設了二店,供二度就業婦女和中輟生學習如何經營一家店面。

    突破通路限制,欲成為國產大豆最大品牌

    如今雖然順利地開了第二間店,但禾乃川高度費工的製程,卻成為通路拓展最大的考驗。林峻丞表示,由於手工製作豆製品耗時耗力,產能難以提升,再加上產品無添加防腐劑,保存期限只有 7 天,若進到超市、量販店等大型通路,光配送至門市的時間便會耗費 2 至 3 天,如此一來賞味期限只剩 4 天,很容易被店家退貨。
    「創業過程中我們發現,產能要先準備好,才能到市場上開始拓展。」於是禾乃川首先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以前煮漿的作法是,一桶桶(豆漿)放在瓦斯爐上慢慢熬、慢慢煮,」現在則投資了全自動煮漿設備,用蒸氣鍋爐加速製程,品質也更穩定。
    當產能提升,林峻丞便試圖突破通路的限制,「既然主流通路會碰到時間限制,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發展直營店,當天做完就可以當天銷售,讓客人買到最新鮮的產品。」
    因此除了開設二店外,禾乃川更積極至台北都會區尋找通路點,拉近跟消費者的距離。為了打進百貨通路市場,林峻丞不辭辛勞地一間間拜訪各大百貨公司,親手敲開通路的大門,最後順利於 2017 年在板橋環球購物中心、統一時代百貨、誠品敦南店等地舉辦快閃店活動,並獲得珍貴的消費者回饋。
    林峻丞驚喜地發現,顧客的回流率很高,「短短 20 天的檔期,客人是會陸續回來買的,還會問我們在台北哪裡還有店面,」收到眾多的正面回饋後,林峻丞計劃於 2018 年加快拓點速度,正式在台北市設置正櫃或開直營店。
    此外,除了 B2C 的通路之外,禾乃川也積極發展 B2B 銷售管道,例如與支持小農的餐廳業者長期合作,或是由企業內部發起定期團購,透過穩定的大筆訂單,使營運狀況更趨穩定。
    林峻丞坦言:「前陣子還有些虧損,之前去展店時獲利比較高,現在就是損益兩平。」目前禾乃川的月營業額約落在 20 至 30 萬元之間,未來通路若拓展為一間本店加兩間直營門市,預計月營業額可達 90 萬元。
    面對虧損,創業者往往會開始思考要如何全身而退,林峻丞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當你有設定停損點或退場機制時,就不要貿然投入,因為你已經想著失敗了。」林峻丞表示,「創業沒有那麼容易,也不一定會成功,就看你願不願意堅持,在失敗的過程中找問題,再想新的方法解決。」
    創業至今,林峻丞不僅從沒想過退場,反而一心想著願景,「我們希望禾乃川能成為使用國產大豆的最大品牌,」林峻丞相信禾乃川的天然豆製品,定能打動更多消費者的心。
    踏出店面,禾乃川店門口的招牌亮起微微的光,一如飲入口的豆漿一般溫醇,也如同那顆關愛土地又關愛人們健康的心一般溫暖。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