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ova社會創新錦囊

Sonova社會創新錦囊

Sonova Insitute 附屬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旨在透過社會創新學院和社會創新工場兩個分支宣傳社會創新的文化,引起大眾對社會創新的認識和興趣, 吸引人才和資金,繼而讓社企界有足夠的創新概念讓它得以維持。

專欄文章

19篇)
  • 一款用碳排放做的香水!綠色生技團隊 LanzaTech 助國際美容大廠,讓香水生產更永續

    一款用碳排放做的香水!綠色生技團隊 LanzaTech 助國際美容大廠,讓香水生產更永續


    社企流/編譯:梁元齡
    很多人出門前會噴點香水,讓自己聞起來更具魅力。不過,製造香水對環境的傷害不小,對土地和水資源都造成可觀浪費,如今有家香水大廠力圖改變,用「碳排放」做香水!
    美容龍頭 Coty 宣布,2021 年 10 月開始,他們將與綠色生技公司 LanzaTech 合作,讓旗下的香水生產線更永續,改用碳排放析出的酒精當作香水原料。這款減碳香水除了能減少天然資源的消耗,也能降低碳排放。
    土地、森林都遭殃!改善香水製程朝環保邁進
    Coty 是全球最大香水製造商,旗下經營 CoverGirl、Rimmel 等子品牌,此外,知名時尚品牌如 Gucci、Calvin Klein 等,其香水也均委由 Coty 製造。
    香水主要原料之一是酒精,不僅能夾帶香氣,也能在皮膚表面揮發掉,不會殘留太久。現階段,Coty 使用甘蔗和甜菜根來做香水,但即便成分天然,仍會製造不小的環境成本。
    為了供應香水產業,許多地區會大量種植甘蔗、甜菜來提煉乙醇,卻也因此引發大規模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問題,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更會受到極大衝擊。
    2018 年,巴西就種植超過 6 億 3 千萬公噸的甘蔗,耗去大量水資源、土地和肥料,對環境的傷害相當可觀。
    為了找到能為環保盡一份心的合作夥伴,Coty 積極諮詢永續顧問,發現 LanzaTech 使用碳捕集技術製造的乙醇,幾乎不會消耗任何水資源,也能減少農業用地的浪費,同時還將碳排放轉化成可用資源,可謂一兼多顧,因而尋求合作。
    LanzaTech 旗下的碳捕集(carbon-capture)技術,是蒐集了煉鋼廠等工業製造的碳排放,再將其放入生物反應器,讓細菌與碳排放相互作用後,進而製造出乙醇。
    Coty 和 LanzaTech 的研發人員攜手合作,打造出高純度的乙醇來當香水原料。初期,Coty 會將減碳乙醇跟其他乙醇混用,而今,但他們持續朝向全數採用這款減碳乙醇的目標邁進。
    碳捕集技術用途多,「一次性碳排」將走入歷史
    目前除了香水之外,LanzaTech 已將這款減碳乙醇拿來製造噴射機的燃料,也當作塑膠、橡膠、合成纖維等產品的替代品,甚至用於製作清潔用品。
    不僅用於製造工業產品,LanzaTech 也把二氧化碳轉化成油脂和 Omega3 脂肪酸,製造出一系列食品,包括保健營養品、魚飼料、甚至植物油等。(同場加映:消毒用品買不到?!美新創「Air Co.」捕捉二氧化碳製乾洗手,盼助抗疫一臂之力
    Coty 承諾,希望在 2023 年前,把大多數產線原料都改用這款「減碳乙醇」,打造出獨步全球的低碳香水產線。
    「這個行動不僅正確,從商業角度來看,也十分合理。」Coty 執行長 Sue Y. Nabi 表示:「因為當今消費者對品牌的永續承諾,都非常要求。」
    Coty 也指出,碳捕集技術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一般企業也將大規模採用類似的技術,幫助他們邁向減碳的目標。
    LanzaTech 執行長 Jennifer Holmgren 也認同此點,她指出:「隨著消費者挑選回收碳排的產品,有一天,一次性碳排放將會走入歷史。」
    核稿編輯:李沂霖
    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 100+ 創業團隊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 iLab 將於每月精選創業領域相關文章,與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新知。 >>> 了解更多 iLab 育成計畫 >>> 追蹤 iLab Medium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我的社會企業管理哲學

    我的社會企業管理哲學

    文:魏華星(Francis)
    很多人都會問社會企業相比一般的非牟利機構或慈善組織有甚麼分別。在我而言社會企業比其他更加強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運用商業模式去解決社會問題。商業模式強調資源的有效運用,減少對捐款的依賴。社企也更注重跨界別的合作,和「創造共同價值」(create share value)。不僅可以讓資源能更有效被利用,也能運用創新的方法、持續地解決現時存在的問題。社會創新將社會問題轉化成為「商機」,將「福利」轉化為「服務」,「開拓」市場上原本被忽略的金字塔底層的「消費者」--(Bottom of Pyramid)。
    而在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裏,最想達到的目標是「系統性的轉變」(systematic change),意思是為行業或市場創造新的元素,新的方向和新的選擇。以鑽的(Diamond Cab)為例,引發行業對輪椅使用者的關注,也釋放了輪椅使用者的消費力,為市場提供更多元的選擇,猶如開拓「藍海」一般。同時,「系統性的轉變」也在於轉變現在的社福和慈善人士的思維,讓他們從新的角度看以前面對的問題,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未開發的資源。
    從中最大的挑戰可說是和大多數新創企業一樣的摸索的過程-「從無到有」;也在於資源的整合,發掘不同的資源,說服有資源的人和公司參與,並將資源有效的組合,還要讓效果持續下去。創新意味著「現在不存在」或者「不能夠直接看到」,所以很難用「創新」就說服別人參與,還是要做出一些實驗和成果,讓別人見到、增加他們的信心,就如「摸著石頭過河」一般。
    在我本身,我的管理哲學是「價值導向」(value base),要找到價值和理念相同的人去合作,包括同事和合作夥伴。傳統的企業多是以「技能」或者「利益」為紐帶聯合不同資源,往往「利盡則人散」。而一般的慈善雖然大家價值理念一直,但不少偏為保守,一心想著「服務」、如何提升質量,而非如何創新、如何有效提供服務、如何長期而根本的解決問題和改變現狀。
    從事社會企業的這幾年間,我學習到要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熱情、是如何保持人的熱情。包括所有人,我自己、同事、合作夥伴和我們支持的社會企業家。一般的創業已經很困難;創立社會企業沒有誘人的財務回報,而事實上很多人都犧牲了不少財務上的回報,接受低於市場的金錢上的回報,他們期望更多的是價值上的回報,所以如何讓他們的價值得以實現、如何讓他們的熱情能夠保持發揮,則往往是社企成敗的關鍵。
    其實做社企和做其他行業的道理是一樣的,也是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首先要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熱情是動力的源泉,沒有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或者興趣,則要繼續探索。二是嘗試,一旦發現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就主動嘗試,從小事開始,比如做義工、多和相關的行業人士傾談、多從不同的途徑了解,測試它是否真正是自己的熱情。真正的熱情是你願意去犧牲其他的東西、願意去消耗自己時間青春而不後悔反而滿足的東西。三是計劃,對社企有興趣,並不代表只能自己從零開始做一個新的社企,可以去相關的企業學習工作,做一個「內部改革者」(intrapreneur),也可以去理念相同的機構去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最後多說無益,行動才是關鍵。Just do it.
    本文原刊登於香港社企廊
    嘿,夢想家 除了社企管理學,在築夢踏實的路上我們還有好多要懂 現在就到社企流三週年論壇 聽30位社會創革者談談那些-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閱讀文章
  • 商業與貧窮站於對立面?

    商業與貧窮站於對立面?

    文:魏華星(Francis)
    一提到扶貧,大部分人都會先想起社會福利或政府政策,卻只有甚少人會想到以商業手法解決貧窮問題,甚至有人會將商業歸究成貧窮的其一成因。
    但,商業與貧窮是否真的如此對立呢?
    英國就有一所名為《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的社會企業推翻了這個假設。他們使用露宿者作為雜誌的銷售渠道,既能擴大販賣的網絡,也能為露宿者提供一份既有尊嚴又可持續的收入,達至雙贏。
    而且,這個例子也提醒了我們:扶貧或許並不止於提供物資上的幫助,更需要各種輔導和信心重建的工作。若然只單純給予金錢支援,的確,露宿者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然而卻不能像《大誌雜誌》的「銷售員」一般,重拾回對生活和工作的熱誠。
    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徹底「扶助」一個貧窮的人呢?香港社會創投基金一直致力發掘各個扶貧的方向,務求能將各界的資源、網絡和專業知識都拉攏在一起,共同發揮最大的效用。我們旗下孕育的一些社會企業可能可以為大家提供一點啟示。
    光房:為貧困的單親媽媽和子女提供可負擔並安全的中期居所。它以二房東的方式營運,將一些善長人翁提供的單位分租予數個家庭,並只收取一個可負擔的租金金額,藉以重建其關係網絡及提供各式各樣的輔導和協助。
    遊樂道: 為各階層的學童提供持續並全面的課後活動,當中包括功課輔導和其他外展活動,務求令學童能得到各方面的發展,並協助家庭解決功課問題,讓親子之間有更多優質的相處時間,紓緩親子關係上的「貧窮」情況。
    耆妙人生: 讓社會人士以愛心和關懷「助養」獨居長者,並從中建立兩者之間的長期關係,解決獨居長者關係貧窮的問題。
    盛食同學會:提倡更好地利用剩食,並藉此籌辦各類活動,讓社會不同階層共同參與,從而縮窄階層之間的距離,亦希望能因此而了解貧困人士的需要,更有效地為他們提供協助。
    面對著現時社會上愈來愈複雜的貧窮問題,單一的解決方法已經不再足夠。我們需要變得更多元、更全面,才能滿足不同「貧窮」人士的需要,達至真正的「扶貧」。
    社會創新,也許是一條出路!
    本文原刊登於香港社企廊
    看完覺得意猶未盡,想進一步親身了解社會企業家?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帶你看見在全球掀起的以愛創業: 從再生經濟到翻轉設計,從國際視野到在地實踐; 30位社會創革者 累積80年的跨世代經驗, 與你分享「堅持的力量─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閱讀文章
  • 「扶貧」欠缺的商業思維

    「扶貧」欠缺的商業思維

    文:魏華星(Francis)
    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嗎?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推算香港貧困人口131.2萬人,佔整體人口19.6%,扣除福利補助後仍有101.8萬。國際上用以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香港是0.537,在已發展的經濟體系中,排名第一。還是沒有什麽感覺?(對,光靠數字的描述就是我們對貧窮問題的盲點所在)
    (照片授權:Edwin Lee
    不少貧窮家庭生活在少於7-10平米的板間房、劏房,部分廚厠合一,除去租金、水電,家裏只剩下一半的收入,基本的食物都成爲生活挑戰。單親的媽媽跟女兒每天活在惶恐之中,因爲鄰房有精神問題的男人半夜喝醉會敲她們的門大吵大鬧。而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不幸故事。
    「社會空轉」,上層的炒賣、商業遊戲已經完全跟下層的社會流動完全脫鈎,擁有資本的人就擁有社會絕對的「話事權」,基層市民喪失向上流動的機會。而社會在「扶貧」方面,爲什麽會嚴重脫離現實?

    可持續性與全方位策略

    政府的福利或慈善式的扶貧,都不是商界採用的可持續性思維;我們沒有放足夠的精力探索令草根階層能自立自強的方法。而在安全網的考量,也缺乏全面性、針對性的深度思考。到最後,對每個貧窮家庭,幫助都變得片斷性;對之社會,扶貧力量更是杯水車薪。

    市場分析與優劣考量

    假設「貧窮」是一個商業問題,我們自然需要做好「市場分析」,到底市場需求(Market Demand)是什麽?如何分割市場(Market Segmentation)?如獨居老人跟單親家庭的市場需要就非常不同。在SWOT分析中,要看清楚影響基層市民的宏觀與微觀因素;除了很明顯的弱勢外,也要認清他們各自擁有的脫貧優勢,然後找出社會存在的機會點。

    創意思維與藍海戰略

    貧窮一定是代表成本支出?或也可以變成社會的增長動力?猶如商業裏的創新思維,貧窮人的弱勢假如能變成強點,他們就真能在社會找到一個「定位」。「至諸死地而後生」的動力,不就是發展社區小型經濟最需要的元素嗎?多一點小生意(最好是小販),不也為民生生活成本減輕一些嗎?
    基層市民雖然窮得什麽都沒有,但最基本的消費還是必須的,如果商業企業看準這些「另類市場」,推出「低價必需品」,弄不好更成爲一個新的「藍海戰略」。
    貧窮並非只是物質的不足,而是一個人對生命失去意義。當一個城市可以讓一大部分人面對絕望而可以視而不見,整個地方亦將失去最重要的人民價值。若這城市是一家企業,當失去了公司存在的Core Values(核心價值),縱使今天還是業務表現強勁,它也將面對倒退、甚至結業的威脅。
    作者簡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兼首席行政總裁 ,也是「三十會」的核心組織者。隨著在市場營銷,廣告和戰略行業積累的經驗,Francis在致力於「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電訊盈科策略性發展的助理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和戰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他現在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和大學客席講師。他希望能通過「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平台促進年輕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
    閱讀文章
  • 「行動」 的時代

    「行動」 的時代

    文:魏華星(Francis)

    「行動」是始

    數學題:夢想+行動=創新+改變,但假若方程式的左方減去了「行動」,那又如何?答案:夢想=空談。沒有行動的創意、夢想或策略,無論有多絕妙,都只是空談。那為甚麼大部分創新意念,只停留在空談(或稱「吹水」)狀態?
    一、太多恐懼(Fear):
    愈聰明的人愈懂得計算,他們也更知道離開羊群有多危險、離開「安全範圍」(Comfort Zone)要放棄多少,失敗事少、別人的批評與目光事大。
    二、太少熱忱(Passion):
    要是真心對某個夢想或社會議題有極大的感召(Calling),根本很難去迴避而不行動,問題只是你是否真正愛上你的夢想。
    三、一貫惰性(Inertia):
    離開慣性的軌跡不易,其實「吹水」也可能是個階段,每件事情都有一個醞釀期,「吹」多了也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行動。可能一百個人只有一個夢想,但一萬個夢想也不及一個實踐下來的行動。行動才是真正夢想的開始,行動才開始證實這不是空談。

    「行動」是終

    墨子是中國歷史裏的一個大行動家,他最討厭只說不做的人,而他自己一生都在行動、奉獻給他的偉大理想。墨家能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一爭長短,相信和他表裏一致的高尚品格有絕大關係。活在戰爭連年的亂世時代,最安全的選擇是附強、避世,但是他,堅定不移地以行動回應殘酷的現實。
    近年的社會創新風潮,創造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社會企業家,他們當中有學者、醫生、記者、政治人才或商界精英,縱使有不同背景,但他們都有一顆對社會、環境的熱切的心。他們在當前的亂世有恐懼嗎?離開安全範圍容易嗎?可是,他們選擇行動,就基於一個最簡單的終點---改變。
    《鑽的》(Diamond Cab)的梁淑儀,因爲媽媽要坐輪椅而創造無障礙的士;《綠色星期一》(Green Monday)的楊大偉,因爲自己的信仰和信念,投身推廣綠色生活;《仁人學社》(Education For Good)的謝家駒,以自己對教育的熱誠,創立針對社企的教育學院。還有更多更多,他們都是社會的英雄,為歷史留下光輝的一頁。

    「行動」是道

    把夢想付諸行動,其實永遠都不會失敗。除了能享受豐富的過程和真正學習人生之外,行動令人著魔、上癮的原因,是它能轉化一個人的思維。大部分人看到問題,只會想到挑戰,但行動者卻能看出行動的機會,他們有一種來自内心的正向思維。
    今天的社會環境真教人聯想起過去歷史上的亂世,富者貪婪無道、政者持權橫行;貧者出頭無日、義者志不能伸。社會需要更多的先行者、行動者,他們看似過分理想的「阿甘」,但假以時日,他們會感染更多的人。
    行動者萬歲!
    作者簡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兼首席行政總裁 ,也是「三十會」的核心組織者。隨著在市場營銷,廣告和戰略行業積累的經驗,Francis在致力於「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電訊盈科策略性發展的助理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和戰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他現在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和大學客席講師。他希望能通過「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平台促進年輕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
    閱讀文章
  • 極地狂奔(一)

    極地狂奔(一)

    文:魏華星(Francis)
    去年6月,與友人共赴戈壁沙漠挑戰250公里超級馬拉松;今年再接再厲為社會企業Green Monday(綠色星期一)遠赴北極參與號稱世界上最cool(酷)的馬拉松,朋友問:「你甚麼時候上月球?」
    可能當每個人真正愛上一件事之後,都會不能自拔地越踩越深吧。12年前開始愛上馬拉松,除了因為這是最簡單、方便的運動(只要一雙跑鞋和不怕悶的性格)外,更發覺它是世上最公平的運動,不管你是來自非洲的窮鄉或歐美專業訓練的體育學院,都可以在場上一較高下,關鍵只是刻苦的鍛煉和堅毅的意志,其他都是次要。
    而且,它不像高度競爭的短跑,只有一個冠軍;參與長跑的運動員都是自己的贏家,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步伐、自己的心態和自己的目標來完成(享受)賽事,這不是更貼近我們每天應該追尋的人生嗎?
    為甚麼是北極?這次是歷史上第一次有香港人參與北極馬拉松,而一起參與的香港戰友都希望借此帶給香港市民更多關於環球暖化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們的大地之母而戰!身在福中的香港人,感受不到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災,也同時意識不到保護環境的逼切責任。
    香港有多落後?這裏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數字:香港在2011年世界競爭力排行榜的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0個國家當中,排行118位,比伊朗還要低;另外,導致環球溫室氣體的最大元凶是肉食行業,而香港人的人均肉食消耗量竟然高踞世界第一!美國人的牛排雖厚,但港人在酒席、自助餐和火鍋的貪婪和浪費更多。
    Green Monday就是鼓勵全港市民逢周一奉行素食、無肉一天,以最簡單直接的一小步,對自身健康、動物權益和環境作出貢獻。假如700萬港人每周素食一天,等於在街上拿走86,000部車。

    極地跑做社企 由心出發

    有人問跑極地馬拉松跟做社會企業有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我說:「根本沒有任何分別。」它們都是把「瘋狂」正常化的一個過程;極端的氣候、舉步維艱的進程,需要把意志從肉體裏抽出,才能以享受的心態完成。而關鍵在於能否排除心中的自我屏障與恐懼、他人奇異的目光,由心出發,先勇敢地決志報名! 站在北極點上及在零下40度長跑的感覺,在動筆時還未知道,但一眾隊友很久沒有這種忐忑不安的感覺,亦可以預期這將會是人生一次難得的經驗。也希望借此比賽中的汗水,獻給所有為世界環境、香港社會努力的社會企業家:當你們覺得很艱苦、看不到終點的時候,想想看,還有更笨的人在你身邊,繼續一步一步地前進。
    本文原刊登於2013年4月8日香港社企驕陽
    作者簡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兼首席行政總裁 ,也是「三十會」的核心組織者。隨著在市場營銷,廣告和戰略行業積累的經驗,Francis在致力於「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電訊盈科策略性發展的助理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和戰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他現在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和大學客席講師。他希望能通過「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平台促進年輕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