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風傳媒

風傳媒是一個網路時代的新媒體,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國際、兩岸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提供優質的原生新聞及犀利的觀點評論,並反映我們所處社群的多元意見及思辨對話。歡迎有共同理想及熱情的人一同加入。
 

專欄文章

14篇)
  • 當便利商店結合公益行動——全家攜手勝利基金會,共推「社企夥伴店」新創業模式

    當便利商店結合公益行動——全家攜手勝利基金會,共推「社企夥伴店」新創業模式


    風傳媒/文:財經中心
    根據社福團體經費來源相關調查指出,社福團體經費主要來源為一般大眾及企業捐款,但善款容易受景氣波動影響,今年上半年即有許多社福團體在疫情衝擊下,善款銳減 3 成以上。
    全家便利商店攜手勝利基金會,繼成功建構身障便利商店自給自足經營模式後,6 月 18 日雙方宣佈深化合作,推出全新公益社企夥伴店,以「創投」、「給力」、「教心法」3 大核心概念,協助公益團體轉型成為社會企業。
    首間社企夥伴店木興店,已於 6 月初正式開店,其為「全家」幫助「基督教台北靈糧堂」(以下簡稱台北靈糧堂)輔導成立的愛鄰便利商店社企公司所開設,該店除提供社區弱勢居民工作機會外,更將成為社區聚會重要據點,帶給社區正面支持的力量,打造自給自足的社區公益經濟圈。
    社企夥伴店的經營模式為,由「全家」與勝利基金會共同規劃,將勝利零錢捐善款與創投概念相互結合,推出社會企業首見的育成基金預借制度,進而成為社福團體籌組便利商店經費來源之一,爾後社企夥伴店將再以每月盈餘分期攤還。同時,「全家」與勝利基金會也將協助訓練店舖員工、傳承經營便利商店心法,降低社福團體成為社會企業的經營門檻。

    擴大複製社企夥伴店,成為更多社福團體堅實後盾

    「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指出,「全家」自 2011 年起與勝利基金會合作,9 年來已合作設立 6 家身心障礙團隊便利商店,更是全台唯一進駐社會住宅的便利商店。進一步觀察,該公益店型業績每年皆維持一至兩成的成長幅度,凸顯身心障礙者運營與服務能力與一般店無異。
    有鑑於此成功模式,「全家」持續思考如何發揮通路價值,擴大社會影響力,此次與勝利基金會協助愛鄰社企所開設的社企夥伴店,前後歷經一年以上的籌備期,所費時間較一般店準備期多出 4 倍以上,期間不僅需因應全新社企創投模式調整加盟機制,更需考量複製至其他社福團體經營之可行性,實屬不易,希冀社企夥伴店經營模式順利運作後,「全家」能擴大複製社企夥伴店,成為更多社福團體堅實後盾。
    勝利基金會張英樹執行長同步表示,勝利基金會與「全家」合作身心障礙便利商店以來,陸續收到許多身心障礙者的求職電話,顯示社會企業的營運價值受到肯定。為進一步拓展影響力,此次除了規劃社企育成基金預借制度,更以擅長的工作流程重製協助訓練店舖人員、傳承便利商店經營心法,盡力協助愛鄰社企轉型為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待未來愛鄰社企持續攤還育成基金後,勝利基金會將可再協助下一個社福團體展開轉型,打造協助社福團體轉型為社企夥伴店的良善循環。

    為社區居民活動據點,逐步為社區注入正面能量

    「全家」木興店鄰近台北市興隆社宅(前身為安康平宅),目前由愛鄰社企正式接手經營,其不僅為第二個加盟「全家」的社福團體,更是「全家」與勝利基金會首創的社企夥伴店經營模式。台北靈糧堂社會關懷處王永慈處長表示,台北靈糧堂長期關懷社區鄰里、關注弱勢家庭, 雖然平宅改建為現代化高樓社宅,其居民仍有多元的需要,因此台北靈糧堂一秉初衷,繼續關懷扶持社宅居民,並與之共同營造社會住宅公益經濟圈與生活圈。
    王永慈進一步表示,此次台北靈糧堂所輔導成立的社企公司成為「全家」首間社企夥伴店的合作夥伴,主要著眼於便利商店與社區鄰里連結度高,加上全家與勝利基金會公益店成功經驗有目共睹,故「全家」木興店的營運模式,即成為台北靈糧堂輔導成立社會企業的首選,更期盼除了提供社區居民就業機會之外,未來「全家」木興店能成為社區居民活動據點,逐步為社區注入正面能量。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零售業首創 「全家」攜「勝利基金會」共推社企創業機制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閱讀文章
  • 「浪人食堂」攜手無家者一起過夜市人生,體現台灣最美的風景

    「浪人食堂」攜手無家者一起過夜市人生,體現台灣最美的風景


    文:謝孟穎  
    擺夜市,真有那麼簡單嗎?頂著台大博士學歷深入台北一級戰區饒河夜市、雇用 4 至 5 名街友想提供一份穩定工作,創辦「浪人食堂」的余思賢曾以為只要產品夠好、打好廣告就能做起來,真正做生意才知,夜市很多眉角是「實實在在的,書上學不到的」。他從零開始學,一路靠周圍攤販、街友大哥大姐照顧,也看見台灣最美麗的夜市文化。
    環顧浪人食堂,堅持自行調配沾醬的酥香炸雞一盒盒送出、住艋舺公園的阿美每來上班必定架勢十足調出新鮮水果冰沙、擅長木工的藍波則現磨鑰匙圈給客人當小禮物,3 個攤位每一項商品、每一位店員都有故事,從 4 月初開始慢慢在大夜市站穩腳步的小店舖,剛起步時時可是艱辛無比。
    「我們這種讀書讀出來的,就是書呆子,來這邊什麼都不會,靠大哥大姐罩我們!」余思賢笑。一開始他連攤車都推不動、輪子壞了也不知怎麼維修,開幕首日營收近萬、原本信心滿滿,過清明連假卻一度整晚只賣出 100 元。
    為了給居無定所的人們一把「魚竿」,有一份固定薪水、慢慢累積成能租房子的存款,也為了讓大眾親眼看見街友認真工作的模樣,不要再「以為街友都是髒的,經過就是冷眼看待」,台大博士余思賢走出學院揮汗打造浪人食堂,這裡不僅替飽受剝奪的人們找回尊嚴,成了一個找回夢想的基地,也憑著廚師技藝成為饒河夜市美食新燈塔。

    7 成街友有工作、月收卻不到 6 千,創辦食堂盼提供街友穩定工作與生活

    初訪浪人食堂這一天,是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七年級柯萱如報到實習店長的日子,食堂老闆余思賢身穿短袖 POLO 衫、捲起袖子忙著指導新人,細瘦手臂佈滿汗珠、額頭泛層油光,看來就像在夜市生存多年的資深老手,若不去問,不會知道他才當老闆不到一個月。
    談起為何創辦浪人食堂,余思賢說是一場「田野」計畫。2017 年底,位於饒河夜市的松山教會免費提供場地經營公益攤位,因緣際會找上這輩子都在讀書、做研究、辦講座的慕哲人社理事長余思賢,便意外開啟一段夜市人生。
    「當初想說不收租金應該做得下去吧,做不下去很遜啊,所以就跳下去做!」余思賢大笑,似乎笑自己好傻好天真。一開始余思賢並沒有想到擺夜市這麼難,只是為了讓街友們有份穩定工作能租房子,就衝了。
    據台大社工系教師鄭麗珍主持之「遊民問題研究」報告,與外界想像街友「好吃懶做」印象不同,其實高達 7 成街友都有工作,但平均月收入不到 6 千元;而據社會企業人生百味出版《街頭生存指南》一書,街友工作以舉牌、臨時工、回收為主,收入極不穩定,人生百味創辦人之一朱冠蓁曾親自上街撿回收、辛苦一整個上午集滿一整車,到回收站一秤,只值 57 元。
    「『住』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很核心的東西。」余思賢說,「住」是脫離貧窮的關鍵,沒有安穩住所晚上就睡不好、睡不好隔天就無法工作或是可能發生危險、無法好好工作又賺不到錢、更租不起房子──許多無家者身陷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又承受著「不工作」的污名、遭社會拒斥,為了改變這一切,余思賢爽快接下「夜市老闆」這份新工作。

    「你都不懂,怎麼跟人家擺攤位」攤車搞不定、一日只賺 100 進夜市才知不好混

    但夜市並不是好混的地方。初訪浪人食堂,余思賢大嘆「一個月能回本就要偷笑了」,第二度造訪,這裡已經營滿月、似乎漸漸在饒河夜市站穩,而問起余思賢當夜市老闆以來最崩潰的是什麼,他大叫:「每天都很崩潰啊!」
    余思賢原以為在夜市做生意很簡單,「就是買個攤車、找廚師把東西弄好吃、擺上去就會有客人來,剩下就是打廣告」;浪人食堂的食物也確實精采,例如主力商品咖哩炸雞源於某餐廳的主餐菜色,選用新鮮雞胸肉搭上 10 數種香料調製成的咖哩醬汁,拒絕現成品、親自手作,飲料主打則是不加香精、糖卻能自然散發甜香的蜜香紅茶,余思賢對這茶有信心,總備著一整排小杯子讓來客試喝。
    只是,有了好產品,也要有能力把攤子搭起來、把東西賣出去、然後有效率地收攤──這一連串過程,對從來沒做過夜市生意的余思賢來說,很難。
    新手進夜市,基本設備攤車就是大學問。余思賢說一開始什麼都不懂,萬華幫忙做看板的大哥發現燈不夠亮,「那燈要用 2 尺 4 尺、幾根、怎麼架怎麼架,我連那燈多少錢我都不知道,他就笑我說:『你都不懂,你怎麼跟人家擺攤位!』輪子壞了可能壞幾個地方要去確認,我以為壞了就是整組換掉,其實可能只是某部份壞了、軸承壞了……」
    每天收攤最是崩潰,炸物攤要等滾燙熱油冷卻才能收,還有飲料車、一整桌文創商品,開幕首日收到近凌晨 1 點才下工,街友徐大哥那天與社工一起從松山車站走到善導寺,走了 3 個小時才捨得搭計程車回去。
    研究員從零開始學做夜市生意,吃足了苦頭。雖然第一天在教會號召下進帳 8、9 千元,以為能就此生意長紅,但當清明連假過去,業績便如陡坡般滑落,最慘是一整晚只賣 100 元,點單也是手忙腳亂得讓客人焦躁。

    書上學不到的東西:老手攤販守護菜鳥,「夜市風水學」背後大學問

    幸好,在余思賢苦惱回本問題時,也出現不少「貴人」,這讓他很意外:「這邊跟我想像不一樣,我原本以為夜市很競爭,至少這邊,大家會互相幫忙……」
    「他甚至會主動喔!」余思賢舉例,某天飲料攤圍了 4、5 個客人在等飲料,對面賣口袋土司的大心姐便把他叫過去:「思賢思賢,像現在人家在等飲料,你就要趕快拿炸雞去給他試吃,好不容易吸到人氣,要把握這機會!」擺攤位要用倉庫,余思賢一開始也很單純想「去租就好啦」,沒想到 6 尺攤車根本塞不進小倉庫,對面賣衣服的娥姐幫忙一間間問才順利找到理想空間。
    附近阿伯傳授的夜市風水學,也讓余思賢開了眼界:「夜市擺攤真的有風水的問題,你怎麼設計你的空間、一盞燈夠不夠亮,阿伯會說是風水,跟『氣』有關,雖然學設計的會有另一套說法,但結果是一樣的……」
    初訪浪人食堂,文創商品小攤桌原本靠左、沒靠牆,二訪浪人食堂時位子變了,余思賢說是附近阿伯看到了,劈頭就說「風水不好」、要他將攤桌靠牆,他乖乖聽話大風吹,也完全沒料想到搬位子以後生意真的明顯變好了。
    談起開業一個月經歷的種種,余思賢感嘆:「夜市擺真的可以看到很多人沒看到的事,這裡可能有一些人跟人的關係、大家的默契跟潛規則,那是很實實在在的、書上學不到的……」

    讓街友不再是街頭隱形人:他在意的是可以跟人平等互動,很自在

    要在夜市生存下來沒那麼容易,一不留神就會被吞沒,但在商家來來去去巨流裡站穩腳步者,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長。余思賢走出學術圈在夜市看見各種攤商的職人精神與助人熱情,街友則從街頭被排斥、被當隱形人的日常走進浪人食堂,找回一個被尊重的、活得像個人的生活。
    浪人食堂有賣炸雞與飲料,也有一小桌賣文創商品,每一項商品都跟某位員工有些連結。例如王牌銷售員徐大,逢人就拿著攤位上有賣的《街頭生存指南》一書說自己在第幾頁、可以幫忙簽名,因為以前在街頭賣過人生百味出品的有機水果乾,他也介紹得特別好。
    又例如曾經在航空公司修飛機的藍波,因公司裁員而失業、扛上照顧女兒重擔、夫妻都得了憂鬱症,後來進入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做木工又被轉介到浪人食堂擔銷售員,工作空檔喜歡磨木塊做鑰匙圈送客人,攤位上的作品他都很熟。
    雖然浪人食堂的目標是希望給街友一份穩定工作、進而實現租房子的夢想,但余思賢從藍波身上發現,夜市工作不只能帶來錢,也能帶來「希望」:「他好像沒那麼在意錢這件事,他在意的是可以跟人很平等互動、很自在……每個人珍惜的東西不一樣,但會讓他產生一些能量投入、會改變……」
    也因為這裡讓人在乎,員工很在乎攤位的存亡,例如銷售額慘淡那幾天,徐大就一直叫余思賢去拜土地公,也建議價目表不要用白底黑字,「這樣不吉利,台灣人不喜歡看!」原本被逐出社會、靠打零工勉強活著的街友,在這份工作找到想努力守護的目標。
    做研究跟擺夜市,哪個比較難?被問起這題,余思賢笑:「各有各的難!」曾有某知名企業老闆說博士賣雞排是浪費學歷,對此余思賢的感觸是:「你要怎樣過一個比較美感的生活,必須用心,高學歷當教授可以成為一個生活很有美感的、或很沒有美感的教授,同樣地,你在夜市擺攤子,也可以變成很有感受、生活很有美感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溫度,或許就是余思賢所謂的「美感」之一。浪人食堂內部設有幾張桌子,余思賢強調,就算客人沒有消費也歡迎來坐,喜歡就買、不喜歡就隨緣。營造一個對話的空間、找回夢想與生活重心的空間,台大博士與無家者們的夜市人生,仍在饒河夜市帶著滿滿能量前進著。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台大博士擺夜市!給街友工作、賣良心炸雞 他深刻體驗「書上學不到」最美台灣風景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閱讀文章
  • 柯文哲願提供選手村 3400 戶給街友住宿,社工回應:無家者的服務應考慮「全人」配套

    柯文哲願提供選手村 3400 戶給街友住宿,社工回應:無家者的服務應考慮「全人」配套

    文:王彥喬  
    台北市長柯文哲 3 日下午參加「未來大人物」論壇,就台北居住、街友、田園教育等市政議題發表看法。談到萬華艋舺的街友議題,柯文哲表示,若街友只是沒有空間住、沒有醫療,都不是問題,他提議,林口選手村現在空出 3400 戶空房,還可以有接駁車,市府也可以跟林口長庚醫院簽約提供街友醫療服務,重點在於街友前往的個人意願不高。對此,在艋舺地區從事遊民服務的的芒草心協會社工李佳庭回應,對無家者的服務應該是「全人」的,包含其交友圈與工作問題,因此,相關配套很重要。
    芒草心協會社工李佳庭表示,根據官方統計,大台北有 800 位無家者,其中台北市有 500 位,他們之中,每 10 位有 9 位希望有住居,但實際上,北市府給予安置的只有 170 位,社會局熱情地在萬華成立一日收容所,但是附近居民的反彈構成鄰避效應,社會局在艋舺公園成立置物櫃給無家者收容物品,也受到附近公園的反彈,遭抨擊「不趕走就算了,還鼓勵流浪」,社工詢問,當政府想協助,卻引發民意反彈,該怎麼取得平衡?

    柯文哲:不要幻想遊民消失 乾淨到可忍受就可以了

    柯文哲認為,政治上沒有辦法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只能做到每個人都可以忍受,「可以忍受就阿彌陀佛了!」他說,把遊民洗乾淨,坐在那裡就變遊客,「所以不要幻想遊民消失,乾淨到一個程度,讓大家可以忍受就可以了」。
    柯文哲還提及,要給遊民住所不難,林口選手村在世大運結束後,現在空出共 3400 戶都是空屋,他認為,這是可以討論的,租屋業者也可以進來合作,或許還可以讓租客照顧街友,免房租。

    選手村土地產權屬中央 柯市府並無權分配使用

    不過,事實上,林口選手村雖由北市府出錢興建,但因土地產權屬中央,世大運後 3400 戶將全數交由中央政府成立行政法人辦理對外招租,柯市府並無權分配使用。新北市發言人張其強也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是恢復成社會住宅的設計,啟動招租作業,除非遊民符合入住資格才能入住。
    對於遊民安置議題,柯文哲稱,「我可以在山裡面蓋別墅給他,但他不願意啊!」意指有部分遊民是自願流浪,享受自由,不願有住所。對此,李佳庭認為,政府應關注到 10 位中的 9 位希望有固定住所的無家者,且應關注到無家者多方面的議題,包括他們的身體狀況,需要在地醫療協助,他們當中,部分有打零工需求,在艋舺地區也有好朋友在周邊。

    社工:對無家者的服務應考慮「全人」配套

    柯文哲則認為,相關配套不是問題,醫療方面,可以跟林口長庚醫院簽約合作,交通方面,可以派接駁車接送,重點是無家者要有願意搬進去住。李佳庭則表示還應該更細緻地思考到無家者的就業問題,像是每天早上5 點會有人到艋舺「叫工」,但到林口選手村就會有困難,此外,不太可能把無家者的交友圈都送到選手村,應該是個很「全人」的環境,配套也是很重要的。
    至於外界用多樣的字眼來稱呼街友,包括遊民、街友、流浪漢、無家者等,柯文哲認為,是實質讓名字有意義,是不是負面名詞,都是社會賦予的,因此,他不認為該被正名成什麼字眼。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街友無處住 柯文哲:林口選手村空出 3400 戶 但街友意願不高
    社企流數年來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趨勢,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星展銀行攜手,將多年深刻觀察精煉出10大心法,《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是台灣唯一深入探討「社會企業」的進階巨作,更多精采內容都在書中。→ 點此搶購!
     
     
    閱讀文章
  • 防災界的變形金剛:這組公園椅災害時能變身爐灶,解決民眾炊食需求

    防災界的變形金剛:這組公園椅災害時能變身爐灶,解決民眾炊食需求

    文:謝珮琪
    為將防災理念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在大安森林公園設置首件爐灶座椅組,平日座椅提供民眾歇憩使用,災害發生時則可變身成爐灶,提供民眾最快的飲食需求,提升救援時效。
    這一次大安森林公園新增了爐灶座椅組,在平常時當成座椅,在災害時可將椅面與支柱分離,改當爐灶使用。採用家用的單口爐和雙口爐概念,設立了一組單座椅凳(單口)及長椅凳(多口)設施,可以同時提供大量民眾炊食的需求。

    災害期間限定 平日烹煮食物將遭開罰

    單座椅凳在移開椅面後,即轉變成一個爐口,投入柴火就是一個煮食的烘爐。至於長椅凳,一樣的移開椅面後就形成左右各一的2個爐口,以及中間一個爐架,可以置放3個爐具及鍋子同時煮食,提升烹煮效率。
    不過公園處,提醒這組座椅僅提供災害時期使用,平日民眾不可用以烹煮食物,否則將依《公園管理自治條例》,予以開罰。

    防災結合生活 北市盼潛移默化防災概念

    台灣位於板塊交接處,天然災害頻繁,每年約發生2萬至2萬5000次地震、颱風、豪雨、海嘯。921大地震後,政府開始重視在大型公園設置「防災公園」之機制,能在發生災害時,作為進行消防、急救、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的據點。
    公園處處長黃立遠表示,防災公園平時是一般公園,災害發生時轉成為緊急避難場所,提供救援人員的活動據點、救災指揮中心、接納與運送救援物資及大型機具的救災據點,也是直升機停機坪及災害復舊的後方基地。
    青年公園管理所主任楊淑惠也表示,防災公園於地下埋設維生貯水槽,可確保供應避難人員約3日的飲用水。
    台北市工務局長則表示,台灣歷年遭受地震、風災皆造成重大損失,凸顯台灣防救災工作仍有待加強,因此在參考日本防災經驗後,除了地震防災技術之外,也期望提升民眾之防災意識,藉由公園與防災結合,讓公園除了具備遊憩設施及市民運動的功能外,當民眾看到園中防災相關的設施,也會不經意間接受防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防災教育。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這座公園的座椅好特別 災害發生時可以當爐灶煮食物!
    閱讀文章
  • 不讓「龍貓森林」成為逝去回憶:搶在財團前買下森林,他們守護故鄉長達半世紀

    不讓「龍貓森林」成為逝去回憶:搶在財團前買下森林,他們守護故鄉長達半世紀

    文:黃琬桐
    日本埼玉縣所澤市的狹山丘陵,是宮崎駿設計《龍貓》故事背景的靈感來源,也是動畫電影的原型地,埼玉當地的龍貓故鄉基金會(Totoro National Trust),他們的目標正是盡可能保存這片森林。
    這片森林鄰近東京都,從 80 年代開始受到都市化的影響,樹叢中堆滿了來自都市的垃圾,財團開始大量收購周遭土地意圖改為建地、日本私立名門早稻田大學也曾計畫過將這片森林砍伐擴建成校園。 幸好附近居民迅速意識到事情不對勁,於是在幾位埼玉大學的學者與當地的居民的努力下,他們開始籌建基金會,以募款的方式,搶在財團之前把森林地買下來。
    直至今年8月底為止,龍貓故鄉基金會已經買下 39 塊森林地,他們深入研究每一塊森林地的特質,為每一塊地根據其性質做出不同的規劃。
    例如在 1990 年第一塊取得的土地「龍貓森林一號地」,樹種繁多管理不易,但周遭居民經常前來散步,因此基金會針對此地盡可能維護步道等等設施;而鄰近道路的十號地,為了保障用路安全與清除掉落的樹枝,則是將與馬路交界的地方嘗試開發成田地,讓高大的樹木與道路保持一定距離。

    長達半世紀的守護

    根據WWF的統計,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用紙國。為了要保護環境,日本十分流行使用再生紙,紙類回收率高達 80 %以外,再利用率也有 60 %之多。然而實際上,再生紙的製造過程其實更容易給環境帶來負擔,高壓、萃取等等步驟,雖說能夠減少樹木的直接用量,卻造成了其他的問題。
    說到底,森林保育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樹木的砍伐與森林的破壞,只要不使用就不需要「再生」。而以類似龍貓故鄉基金會(Totoro National Trust)的公益財團法人,致力於保護森林、自然環境,或是古蹟等等的「國民信託」機構現在在世界各地正流行。
    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的起源來自英國,指的是以信託方式保留並維護特定地理區域文化或環境的組織。日本則起於 1964 年神奈川縣鐮倉市的居民為了要保護家園免於不當開發而進行募款活動,將被列為開發地區的土地買下來的事件為契機,當時的日本運輸省(現為國土交通省)才正式設立日本國民信託。

    讓孩子繼續相信:森林裡面有龍貓

    而這個守護狹山丘陵的活動以及日本在地國民機構,更是受到吉卜力工作室與宮崎駿本人的支持。不但授權給基金會讓他們以「龍貓故鄉」為名,更在 2015 年基金會滿 25 周年時,親自帶著電影《龍貓》和樂團到所澤市,帶領大家欣賞電影與電影的起源地之美,引發不少討論。
    除了名人與電影的加持以外,龍貓故鄉這個由人民自發的森林保育活動也受到企業主的支持,日本企業丸紅新電力就跟吉卜力工作室合作,並且同意將電費收入的一部份,捐給龍貓故鄉作為森林保育的資金。
    電影《龍貓》讓日本的孩子相信森林裡面有龍貓,人們也願意為了守護孩子的夢想,努力維持森林的美麗。如今龍貓故鄉持續進行著森林復育的工作,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龍貓故鄉基金會理事長安藤聰彥為了保護森林,甚至全家人搬入所澤市,將下半生的時間都奉獻給龍貓森林。 然而隨著 2020 年東京奧運的來臨,關東地區的各式土地開發再次提上案程,令基金會不得不繃緊神經。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龍貓森林消失危機!日人奉獻半世紀買39塊地:讓孩子繼續相信森林裡有龍貓
    閱讀文章
  • 代代「箱」傳的幸福禮物:芬蘭政府送育兒「百寶箱」,給每位寶寶最窩心的照顧

    代代「箱」傳的幸福禮物:芬蘭政府送育兒「百寶箱」,給每位寶寶最窩心的照顧

    文:小川榭
    說到睡紙箱,大多數人的想法可能會和「流離失所」畫上等號,然而在北歐的芬蘭卻是國家給予福利之一,幾乎每個芬蘭人都是睡著由芬蘭政府贈送的「百寶箱Maternity Box」慢慢長大的,這項不起眼的傳統卻是最窩心的照顧。

    增產報國的育嬰德政

    北歐芬蘭可說是「幸福」的代名詞,雖然稅率高但能享受的社會福利也很多,除了免費教育外,更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當地政府對於鼓勵生育相關的新生兒培育政策更是不遺餘力。
    芬蘭政府資助對育嬰一無所知的每位準媽媽一箱嬰兒物資或140歐元現金(約4700元台幣),也許在台灣大多數人會選擇現金,但芬蘭卻完全不同,95%的母親則是選擇「百寶箱」,裡面包括初生嬰兒需要的各種衣物、睡袋、溫度計等實用物品,只要將東西拿出來後,還可把紙盒變成「嬰兒床」,既環保又可減低猝死風險。
    此外,在登記領取「百寶箱」的同時,也被納入社會保險系統,更可追蹤準媽媽們是否定期進行產檢,以保障肚中的胎兒健康。

    媽媽百寶箱應有盡有

    據說英國凱特王妃當初誕生第一胎的時候,芬蘭就送了這個「百寶箱」,成為最矚目的賀禮之一。
    「百寶箱」內容每年根據媽媽們的需要作一些調整變動,根據最新公布的禮物清單,包括初生嬰兒出生到1歲需要的嬰兒棉被、紗布巾、各種衣物、睡袋、床單、溫度計、指甲剪、學習尿布、圍兜等實用品,每年都會更換色系和款式,但以男女都合用的「中性」為主,方便衣服承傳再利用,甚至還有小玩具和童謠詩歌遊戲書,鼓勵爸媽和初生嬰兒互動。
    在嬰兒用品之外,居然還附上保險套與潤滑劑、夫妻產後關係輔導手冊,針對整個家庭產後需要的設想考慮相當全面。

    小寶寶的第一張床

    近年陸續有研究顯示,嬰兒與父母同睡容易釀成意外,增加嬰兒猝死風險,但「百寶箱」底層附上一張與盒底一樣的小床墊,讓紙盒馬上變身為「嬰兒床」,鼓勵父母讓嬰兒獨睡,也讓媽咪們無後顧之憂。
    有著可愛外包裝的「百寶箱」為長70公分、寬43公分、高27公分的多功能紙箱,不僅能當作嬰兒的小床,長大後也可以成為玩具收納箱,一體多用,環保又安全。

    產婦補助計劃揪甘心

    芬蘭寶寶「睡紙箱」的傳統,起源於1937年由Arvo Henrik Ylppö策劃,政府推出的「產婦補助計劃」。當時芬蘭宣布獨立才20年,不是像現在一樣的經濟大國,那時嬰兒夭折率非常高,每1千名出生嬰兒便有65人死亡。
    為協助低收入家庭照顧新生命,政府送上一個大小如行李般的溫馨「百寶箱」,節省新手父母許多時間和金錢開支的壓力,也象徵著無論富貴貧賤,人生都是從這個紙盒開始的,至今仍維持這項計畫。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無論貧富貴賤,剛出生的寶寶都會收到這紙箱!一個讓爸媽大呼「政府好窩心」的德政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