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為美

里仁為美

「開店不是為了做生意!」1998年,一群想要透過推廣有機來翻轉人與土地關係的消費者,成立了里仁。因為相信最真實的好處來自互利而非自利,最長遠的合作是彼此感恩互助而不是競爭逐利,里仁以串聯上下游的通路角色出發,多年來持續在農友、廠商和消費者之間分享溝通,促成一個相倚互信的夥伴關係。
里仁一路摸索至今,「光復大地  淨化人心」的這個願望逐漸實現,成為受到眾人鼓勵的社會企業。但守護土地與自然的使命沒有終點,你我每一分善意良心的投入都將成就共同的歡喜美好!

專欄文章

13篇)
  • 「沒人做的我來做」10 年研究無收入,堅持種出友善大地的鮮花

    「沒人做的我來做」10 年研究無收入,堅持種出友善大地的鮮花

    里仁為美/文:里仁
    顏明川頂著農業碩士的高學歷,除了教職工作還有年收百萬的副業,是什麼原因讓他甘願放棄高收入,轉而投入沒有人要做的無農藥花卉種植 ?

    從農業碩士到有機小學生

    本身就是台南農家子弟的顏明川有著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碩士的高學歷,畢業後在台中開補習班教書,又和妻子鄧秋美一起種植花卉當副業。顏明川非常有研究精神,雖然是業餘的花卉種植也非常認真看待,因此種植花卉的第一年就讓顏明川收入破百萬。有一次顏明川在噴灑農藥時不小心沾到褲子,他不以為意,心想回家洗一洗就好,沒想到就因此中毒了。農藥中毒的經驗讓顏明川心有餘悸:「原來農藥這麼可怕!」但也激發了他想要找出不用農藥也能解決病蟲害的方法。
    2001 年顏明川接觸到里仁,看到農友成功種出有機蔬菜、有機水果,還有里仁號召消費者一起支持三芝阿石伯停用農藥來保育台北赤蛙的「買蓮花救赤蛙」具體行動,非常感動與認同,於是開始嘗試無農藥的種植方式。顏明川像是小學生一般,教他有機種植的老師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在自然農法的世界裡,顏明川跟著老師重頭開始一步一步地學習認識土壤、製作堆肥。

    沒有人做的我來做 

    顏明川轉作有機就從研究香水百合的有機堆肥開始。因為每年只有特定季節可以試驗,這一研究就是整整 10 年而且是毫無收入。為什麼選擇改種無毒花而不是有機蔬果?
    顏明川認為,花卉是觀賞用途,農友為了讓花長得漂亮習慣噴灑各式各樣的農藥。這麼大量的農藥使用,不僅土壤中殘留的毒素不斷累積,花農受農藥毒害的程度也高。而花卉採收後運送到市場再透過批發商和零售商輾轉送到消費者手上,從產地到消費者每一個經手的人都會接觸到花朵殘留的各種農藥。這樣環環相扣的接觸,讓花卉中農藥的影響和蔬果一樣嚴重卻很少人留意。非食用等級花卉的農藥跟和資材都沒有管制,也沒有檢驗機制,所以很少人會以有機無農藥的方式栽種觀賞用花。
    雖然不使用農藥化肥來栽種花卉挑戰重重,但顏明川說「蔬菜有人做有機的、水果有人做有機的,那我就來做花這個區塊。」

    打造充滿生機的友善花田

    顏明川非常重視土壤管理,田區有一大片處在休耕的狀態,因為要讓土地在自然的狀態下慢慢調節休養。不隨意翻耕土壤,留住珍貴的有機質還可以固碳。為了讓田區生態豐富,顏明川不僅不除草讓青蛙小鳥可以安心棲息,還種水果讓小動物吃飽飽。他也善用有機稻梗與果皮製作堆肥,還會鋪設稻梗在冬天為花卉保暖夏天遮陽。不斷嘗試、努力研究的顏明川把難以在熱帶生長的溫帶花卉成功在地化,讓原本依賴進口的香水百合球莖在台灣落地生根。現在顏明川在的花田裡有 8 至 9 種花卉:香水百合、麥稈菊、劍蘭、向日葵等,每一株都長得欣欣向榮。花田的生態豐富連環頸雉、老鷹都來了,所以在 2016 年獲得綠色保育標章。

    種出無毒作物是我的責任

    現在顏明川種的香水百合、向日葵、麥桿菊等無農藥鮮花,在里仁門市都可以買到。門市人員經常分享顏明川的用心故事也提醒消費者留意一般花卉的農藥殘留狀況。引導顏明川轉作有機的老師曾說「種出無毒作物是農夫的責任!」當時,這句話讓顏明川很震撼!經過 20 年的努力,現在顏明川心安理得地則說「​我真的把種出無毒花卉當作自己的責任,我知道這件事情是很有意義的。」
    為了支持以友善大地為己任的花農,你願意多走幾步?
    全文轉載自天天里仁,原文標題:沒人做的我來做 堅持種出友善大地的鮮花
    閱讀文章
  • 食物來自於土壤,你對土壤的認識有多少?

    食物來自於土壤,你對土壤的認識有多少?


    里仁為美/文:曾怡陵
    大家都知道,植物生存所需的 3 大要件是陽光、空氣和水。但植物要能順暢地生長,土壤作為介質,角色舉足輕重。植物吸收陽光,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微生物再提供礦物質給植物。而礦物質能否順利輸送,與土壤內的水分有關。
    少了健康的土壤,這些過程就無法順利運行。作物的生長狀態,與土壤的狀態密切相關。而要認識土壤,得先了解「團粒構造」。團粒構造越完善發達的土壤,由動植物殘骸等構成的有機質通常也越豐富。有機質分解而成的腐植質、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分泌物等,可以將土壤顆粒膠結成一團一團的粒狀組織,不僅幫助土壤流通空氣,還能排水、保濕、保肥、保溫。

    健康的土壤,能有效調節水分和養分

    氣候變遷常導致久旱不雨,當團粒構造發達的土壤遇到缺水的狀況,就有更大的機率能夠度過難關。專門研究土壤多年的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江志峯說明,農民往往過度依賴灌溉,卻忽略土壤本身也具有保水的功能。「團粒構造能夠保存上一季作物的多餘水分。大多數農民往往認為把土壤打得越細,作物的發芽情形會越好,但團粒構造也因此被破壞掉了,真的很可惜。」
    此外,團粒構造能夠防止養分流失。團粒構造可以將前一季作物沒有利用完的氮保存在土壤中,除了避免排放溫室氣體氧化亞氮,也能供應下一季作物吸收。
    不只保存肥分,團粒構造也能幫助肥分的吸收。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回憶,曾有芭樂農向他求助,原因是芭樂長不好。「當地人認為那塊地不肥,所以連草也長不出來。」當陳興宗告訴農民土壤不缺肥力,農民簡直不敢置信,直到看到農業改良場的分析報告。當時,那塊地的土壤硬得像磚塊,表面累積一層因施肥產生的鹽類結晶,陳興宗認為首要任務是降低土壤的密度,於是出動怪手翻土,再種植綠肥作物,為土壤建構出團粒構造以及健康的生態,後來芭樂品質好,產量也高。

    土壤也要做健檢,土壤的特性這樣看

    土壤的健康如此重要,那土壤的健康狀態該如何檢視呢?陳興宗認為,「沒有所謂好或不好的土壤,而是要問:什麼樣的土壤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陳興宗將肥力採樣管插入土中取樣,取出一管土壤。「黑色的部分是有機質含量比較多的地方,是古往今來所有生命在土壤裡留下來的痕跡。」不過,這樣的取樣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土壤的狀況,他也會請來求教的農民挖長寬各1米5的土壤剖面,對比土壤上作物的生長狀況,檢視土壤結構、密度、有否排水不良等狀況。有些土壤性質可以用肉眼辨識,有些則需要送檢,才能確認。
    陳興宗說明,要認識土壤,可以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 3 個面向來認識。物理性質包含:土壤是否鬆軟,可讓植物往下扎根?土壤溫度起伏會不會太大?化學性質可以看土壤的酸鹼值、養分的平衡等。生物性質可以看土壤的有機質、生物多樣性等。
    江志峯也表示,有機質越豐富的土壤,越能提供能量給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小型動物。「這些生物的能量來源是有機質,當生物多樣性被提高,一旦害蟲或是病菌入侵時,就會被天敵消滅。」

    珍貴的土壤,需要全民一起守護

    如今,全世界包含台灣,都面臨土壤退化的問題。「土壤酸化和土壤侵蝕,是兩個很大的問題。」江志峯說明,施肥過量是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土壤侵蝕包含自然和人為導致的土壤流失,土壤結構一旦被破壞,遇到強降雨就容易因沖刷而流失。「一公分的表土形成需要 800 年,有機質要增加也不容易。可耕地土壤一旦被不當使用,想再回復生產力,我估計至少要 5 年,甚至幾十年。」
    土壤的守護勢在必行,農民是最直接的照顧者,那消費者可以怎麼做?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則建議:「『關注產地』的飲食理念,就可以敦促生產者關心土壤的健康。」今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目標之一為地產地銷永續農業,未來透過食農教育等方式推廣,再搭配「永續食材指南」等標章讓消費者識別,人人都可以透過永續食材的採購,為土壤的健康出一分力!
    全文轉載自里仁為美,原文標題:食物來自於土壤,但你認識土壤嗎?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閱讀文章
  • 一隻蜜蜂消失,提醒我們面臨什麼生態危機?

    一隻蜜蜂消失,提醒我們面臨什麼生態危機?

    文:天天里仁
    「我已經好幾年沒種絲瓜了,因為全都得靠人工授粉。」在雲林麻園有機農場耕作 12 年的農友卞玉芬說,近年來蜜蜂數量不但明顯變少,活力也大不如前,授粉力大減,使得許多瓜果類作物都得改採人工授粉。絲瓜開花期就得每天仰著頭在花朵上刷上 3、4小時,不僅又熱又累還全身酸痛,完全無餘力顧及其他的作物。不得已,她只好放棄絲瓜這項作物。
    農場另一頭,青年農民陳俊男分享他種小黃瓜遇到的狀況。蜜蜂協助授粉完全的小黃瓜長得又直又美,授粉不完全的則呈彎曲形狀,成了格外品。「以一分地來說,正常可收成 2 至 3 噸的小黃瓜,如果沒有蜜蜂可能會降到一噸甚至更少,所以現在小黃瓜都改良成雌雄同體。」

    沒了蟲媒授粉,農作物的多樣性將消失

    「蜜蜂消失,首當其害的是瓜果類作物,因為瓜果幾乎都得仰賴蜜蜂授粉。」農業專家張世揚博士說。影響所及,就是農作物的多樣性逐漸消失,讓食物來源變少。蜜蜂消失的影響不僅於此,更將牽動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與存續。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說,蜜蜂消失,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單一的現象。但是,蜜蜂會大量減少,代表其他的授粉昆蟲也有消失的風險。「我們擔心的是,蜜蜂消失可能是連鎖效應,或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僅是蜜蜂,沒有看到其他昆蟲的問題。如果世界上沒有昆蟲會多可怕?」根據統計,全球超過 1/4 的昆蟲種類正在減少,且多達 1/3 種類瀕危、即將消失。

    農藥會污染空氣土壤、流入水域

    楊恩誠教授表示,不當使用農藥是造成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農藥噴在農業區,你以為只會停留在農藥區?」楊教授搖頭說,農夫噴的藥劑,大約只有不到 1/10 會附著於植物,90% 則會進入環境,往上混入空氣,往下進入地下水。這些藥劑若被土壤吸收,會造成土壤劣化,並殺死土壤中的昆蟲或微生物。但最讓人擔憂的是,進入地下水層的農藥,隨著流域擴散,危害的影響更深遠。
    台灣西部的夏天經常會下西北雨,農友在上午噴藥,下午下雨後,藥劑就隨著雨水全部流到小溪流去了。「即使農藥在水中的劑量很低,還是可能造成比較小的水中生物,或是環境指標生物中毒。類尼古丁的藥劑最可怕之處就在於無法被土壤吸收,而且可以在水中殘留很久。」
    根據國外研究,益達胺在水中5年也不會消退,有的類尼古丁藥劑則是 30 年也不會消失。楊恩誠說:「蜜蜂也是會採水的昆蟲。還有像我小時候看到很多蜻蜓,現在已經很少看到。」當天敵消失後,危害人類的昆蟲數量就會增加,這也是蜻蜓越來越少,蚊子越來越多的原因。「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果,不是你我能想像的。」

    有機農業不只友善大地,也友善蜜蜂

    當蜜蜂漸漸消失,農夫如何因應或自救?卞玉芬想了想說:「很難!」雖然有些作物可以透過改良,減少蜜蜂的授粉需求,但多數需授粉作物,在蜜蜂無法工作後,就只能靠人工授粉。「但台灣農夫普遍高齡,需要大量勞力的人工授粉作物就漸漸沒人種。如此一來,作物的多樣化就會慢慢消失。」
    「我們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傷害了很多生物的棲息地而不自覺。透過蜜蜂讓我們知道環境真的變成惡劣了。」卞玉芬說,當務之急,除了找出替代方案,更重要的是把這個農業生產最親密的小幫手找回來。堅持友善農耕,不使用農藥化肥,守護著支持多樣生態的土地,是這群有機農夫實踐永續的任務。
    全文轉載自里仁為美,原文標題:你不知道的生態危機發生中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攜信義房屋推出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 2.0》,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 
    閱讀文章
  • 這款蔬果包裝袋可做堆肥、還能變盆栽!全台百間門市都可回收

    這款蔬果包裝袋可做堆肥、還能變盆栽!全台百間門市都可回收

    文:天天里仁
    懷抱著永續環境的初心,2017 年開始,里仁門市逐步改採「可堆肥生質袋」來包裝有機蔬果,一年可省下超過 350 萬個塑膠袋!
    決定改用「可堆肥生質袋」之前,里仁發現台灣社會還沒有生質袋的回收系統。為了落實完整的生物循環,里仁啟動「自主回收」機制,鼓勵消費者將用過的可堆肥生質袋送回門市。集中後的可堆肥生質袋由負責供應里仁蔬果的福業公司,送到指定地點進行堆肥。
    獲美國 BPI 與歐盟 OK Compost 認證的「可堆肥生質袋」,混入有機質及腐熟原料進行適當堆肥處理,45 至 90 天後袋子就能夠完全分解,有機質也變為營養的堆肥。
    2021 年 12 月,里仁與福業、愛循環共同推出以「可堆肥生質袋」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可堆肥生質花盆」,讓生質袋的循環經濟模式,除了堆肥之外,展現另一個面向的循環再利用價值。(同場加映: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的 N 種減塑行動
    生質花盆中裝著回收袋堆肥後產生的培養土,可以滋養植株。生質花盆本身則約在 12 個月後會逐漸變薄、裂解。當生質花盆不堪使用後,可以拿回里仁門市回收,進行堆肥處理,重回土地。
    只要把「可堆肥生質袋」和「可堆肥生質花盆」帶回里仁門市回收,就可以讓生質袋的再利用模式順利運轉,完整循環生生不息,資源重覆利用更永續。(全台里仁門市都可以回收,生質袋回收前請記得剪下標籤。)
    「生質袋」與「生質花盆」的成分與一般塑膠不同,與塑膠混合回收將影響塑膠回收的再製效益。如果消費者無法將「生質袋」與「生質花盆」交回里仁門市,請當作「一般垃圾」處理。生質材料經焚化爐焚燒,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全文轉載自天天里仁,原文標題:循環再利用 開創永續新價值!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吃蔬食有多環保?只吃菜營養怎麼夠?5 大攻略帶你進入「蔬適圈」

    吃蔬食有多環保?只吃菜營養怎麼夠?5 大攻略帶你進入「蔬適圈」


    天天里仁/文:曾怡陵
    去年里仁舉辦「2020 永續飲食生活節」,號召重視環境與健康的朋友加入「蔬食 7 日大挑戰」。不少參與者反應:吃蔬食後感覺精神變好、在血脂等檢測項目多有改善。用短短 7 天的時間,就能為身體健康和環境永續開啟新的可能。
    有「人體蔬食地圖」之稱,從小就被說「歹喙斗」(pháinn-tshuì-táu,挑嘴)的 IG 網紅 Nora 說,現在吃蔬食已經超越過去素料味濃厚的「老素食」概念,餐廳、便利商店都提供多種美味的蔬食選擇,就連葷食餐廳和食品業者也看到這股蔬食風潮,推出以植物肉入菜等經典菜色。在她的推薦下,許多朋友甚至發現有些蔬食餐點比葷食還好吃。
    在生活中實踐蔬食 10 餘年的營養師姚茶瓊,也為我們分享簡單易行的蔬食指南,讓蔬食不只美味、更健康均衡。想吃蔬食的你,不要再遲疑,跟著以下攻略,與我們一同踏上蔬食旅程吧!

    攻略1:吃蔬食容易餓?這樣吃讓你有飽足感!

    「曾經有剛開始嘗試吃蔬食的朋友說好像容易覺得餓。」Nora 分享了葷轉素的朋友可能會面臨的狀況。
    姚茶瓊說:「蔬食者容易感到肚子餓,是因為正餐吃得不對。正餐中不能忽略醣類、蛋白質和油脂 3 大營養素的搭配。最常見的狀況是轉吃蔬食的人直接刪去飲食中的肉類蛋白質,卻沒有在飲食中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量。
    事實上,任何飲食習慣的調整都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在飲食上多攝取豆漿、豆腐、豆乾等豆製品,其他如天貝、腰果、花生醬、南瓜子等都是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此外,以糙米或地瓜等未精緻的原型全穀雜糧食物作為熱量來源、攝取好油並細嚼慢嚥,就不會有容易覺得餓的感覺喔!

    攻略 2:天天吃蔬食,這樣吃不會膩!

    料理餐點時,可以用食材的替換原則來增添口味變化與新鮮感。例如:作為澱粉來源的米飯能替換成地瓜、吐司、米粉;蛋白質來源的豆腐製品則可以巧妙替換成扁豆、鷹嘴豆、藜麥或毛豆等,增添變化。
    此外,也可以用醬料來調整菜餚口味。例如泰式的打拋醬、南洋冬炎醬、義式青醬、川味麻辣醬、和風芝麻醬等,能讓蔬食輕鬆變身異國風味。 若是外食,Nora 喜歡拜訪不同文化的蔬食餐廳,也會去評價優良的葷食餐廳品嘗蔬食選項,可以接觸到更多元且道地的料理。

    攻略 3:外食族這樣點蔬食,美味不踩雷!

    外食的時候,想吃得美味與健康兼具,姚茶瓊建議蔬食者優先選擇提供原型食物的餐廳或店家。例如供應地瓜、糙米飯、五穀飯、烤馬鈴薯等原型主食,或非以精緻澱粉製作的麵食如蕎麥麵等,再搭配高蛋白質食物及多樣化、多色彩的蔬菜,就是營養的一餐。
    幾乎餐餐外食的 Nora,習慣利用 Google Maps 搜尋蔬食餐廳,再依據評分和評價篩選餐廳並選好招牌菜。「Google Maps上的評論不分葷素,葷食者也會去吃,所以評分滿具參考價值的!」通常有口碑推薦的蔬食餐點不容易踩雷,美味程度連身邊葷食的朋友也樂意追隨。
    此外,臉書上素食社團餐廳情報、蔬食網紅推薦,或蔬食餐廳 App 也是可以善用的工具。對於講求便利的朋友們,Nora 推薦嘗試連鎖咖啡廳及便利商店的蔬食餐點,「有南洋、青醬等多種口味,有些好吃程度甚至不比餐廳料理遜色,讓我滿驚豔的。」

    攻略 4: 吃蔬食不夠營養,掌握均衡原則是關鍵

    一般人習慣於多肉少蔬的飲食,可能會認為營養必須從肉類和牛奶中攝取,覺得蔬食不夠營養。其實,這是一個迷思。事實上,人們即使不吃動物性來源的食物,仍能攝取身體需要的養分。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等營養。相較於肉食,均衡的全植物性飲食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三高及癌症的風險。
    姚茶瓊說:「身體需要的營養,大地都為我們準備好了。」像蛋白質就普遍存在於豆類中,尤其是黃豆、黑豆和毛豆。鐵質也存在於紅色或深綠色蔬菜,像是紅鳳菜、紅莧菜、甜菜根、菠菜、芥蘭。而鈣質含量高的深綠色蔬菜如野莧菜、芥蘭、青江菜、皇宮菜、川七、地瓜葉、秋葵等都是不錯的補鈣選擇。其他營養素也存在於蔬果、雜糧與堅果種子中。
    根據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和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研究發表:植物性飲食可以支持各年齡層和生命階段的健康生活。與任何飲食一樣,採行植物性飲食掌握營養均衡原則,就無須擔心吃蔬食不夠營養。

    攻略 5:回歸初心,加強蔬食續航力!

    改變飲食習慣需要一些時間,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肉食的誘惑。「我覺得可以探問自己嘗試蔬食的初衷,如果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吃,就很容易被動搖。」姚茶瓊舉例,如果在意健康,可以多了解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模式,例如多蔬果少紅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若關心環境友善,可以從採行蔬食為地球減少碳排放的好處來激勵自己;若注重動物福利,可以想想多少動物免於被屠宰的命運。如此,能更堅定吃蔬食的信念。
    另外,結交吃蔬食的好友,不僅關注的目標一致,也能體會一起探索蔬食餐廳的趣味,更能延續吃蔬食的行動力。

    吃蔬食有多環保?

    根據綠色和平基金會的研究,一位台灣人只要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約相當於 73 棵樹一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一餐蔬食不嫌少,讓我們從多菜少肉開始,體驗蔬食魅力吧!
    全文轉載自天天里仁,原文標題:【永續飲食11 |沙龍】五大蔬食攻略 引你輕鬆踏入「蔬適圈」

    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全世界都在談永續,但它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0 分鐘測測看你的永續素養等級,還能免費兌換多項好禮! >>> 前往測驗
    閱讀文章
  • 聯合國永續評比第一名,瑞典的生活哲學:不超量、要均衡,Lagom 就好

    聯合國永續評比第一名,瑞典的生活哲學:不超量、要均衡,Lagom 就好

     
    天天里仁/文:唐薇、林婕穎、段佩妤
    《2020 年永續發展報告》針對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的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現況調查,評比結果前 10 名都是歐洲國家,其中瑞典排名第一。瑞典向來是實踐永續精神的資優生,從政府、企業到人民,展現出一致步伐,齊心朝著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
    永續飲食生活節邀請了瑞典駐台代表孔培恩,與我們分享瑞典的永續精神與生活哲學。

    恰如其分的瑞典生活哲學

    專屬於瑞典的詞彙:Lagom,不僅代表瑞典人的精神價值,也成為瑞典人的行事指標。雖然在世界上其他的語言中,沒有能夠替代 Lagom 的詞彙,但 Lagom 的意涵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孔代表解釋,Lagom 的意思是剛剛好、不偏不倚,不超量,要均衡。在中文世界裡與「過猶不及」、「中庸之道」有著相似,但不盡相同的涵義。
    Lagom 可以運用在各種狀況,如果指餐點或食物,可以用來表示適中、溫和的口味;如果指設計風格,則類似北歐風的簡潔、俐落,追求簡單合理的美感;若是關乎生活層面的決策,那便是追求不多不少,可持續性、合乎邏輯的選擇。
    Lagom 無孔不入的潛藏在瑞典人的生活中,由此可以想見 Lagom 不單指個人的處世態度,而是延伸到團體之中,提醒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世界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如何行動,對群體才能達到均衡而有利的結果。從 Lagom 哲學出發,便不難理解瑞典如何能夠成為致力於永續發展、環境保護的領跑國家。
    孔代表提到,Lagom 的理念在永續議題上可以這麼解讀:人們應該保持警醒,不過度消費,Lagom 就好。這樣的思想也連結到政府的各項政策,例如永續性食品政策。在追求永續發展同時,也確保食品安全,力求減少對環境和氣候的負面影響。相關政策也包含了鼓勵購買在地產品、減塑、重複使用與回收、不過量生產、避免食物浪費。
    根據 2018 年瑞典環保標章組織統計,在北歐地區有 60% 的消費者認知到自己的消費行為與環境品質之間具有關連性。等於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會考慮自身的消費行為對環境將造成什麼樣的負擔。因此,企業方勢必要順應消費者的期待,為友善環境、永續發展,調整公司營運的方向。
    瑞典家用品零售企業宜家家居(IKEA)關注永續策略「People and Planet Positive」、「永續生活方案」,期望能對世界有更正面的影響與貢獻。從健康與永續生活、邁向氣候正效益與循環經濟、和社會與人道關懷 3 大面向出發,承諾在 2030 年能達到氣候正效益、轉型成循環經濟企業。宜家啟動永續業務,針對物流模式、銷售服務、到廢棄物管理等環節逐步「綠化」,包括採用再生關鍵材料、建置綠色供應鏈、為供應商制定更積極的減排目標、往循環經濟的企業模式邁進等,希望提供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健康,更能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瑞典的永續飲食風潮

    孔代表提到,在瑞典,蔬食和純素食主義形成一股潮流。即使是一般餐廳也會有蔬食菜單,為素食者提供更豐富的選項。瑞典的蔬食生活在各方面越來越完善。目前瑞典的人口當中,有 10% 是素食主義者,其中 7% 實踐蔬食飲食生活,另外 3% 是純素食者。
    宜家家居為了促進永續飲食生活,陸續推出蔬食料理,例如植物素肉丸。製造植物素肉丸所產生的氣候足跡只有瑞典肉丸的 4% ,對於肉丸愛好者來說,素肉丸兼具美味和營養,植物素肉丸在全球各地都有很不錯的回響。他們希望在 2025 年將 50% 的餐廳餐食以植物為主原料,並將 80% 有包裝餐食轉變為素食。透過提供多樣化的蔬食產品,讓植物性飲食有更豐富的選擇。
    對素食者來說,另外一項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就是植物性替代奶。根據科學研究顯示,生產同樣容量的奶,牛奶製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植物奶的 3 倍之多。植物奶不僅對環境友善,對於想要降低血脂或是有乳糖不耐症的消費者來說,植物奶也是更有益健康的選項。
    近年來,瑞典的燕麥奶品牌 Oatly 便以「後牛奶世代」為號召,以友善環境的品牌精神,鼓勵消費者選擇植物奶。植物奶過去主要是為了乳糖不耐症者設計的小眾產品,如今能夠成為全球風行的牛奶替代品,甚至進入咖啡產業,被消費者接受,正說明了永續飲食的潛力無可限量。如今,友善環境是全球共識,廣大消費者正在等待的,也許正是更友善、更可口,也更聰明的生活提案。

    瑞典人的社交儀式:Fika 文化

    Fika 源自瑞典文的咖啡(kaffe)。孔代表提醒我們,千萬別把 Fika 解釋為喝咖啡、吃蛋糕的時間,它的涵義遠遠不只如此。在瑞典文化中,不論是在家裡、學校或工作場合都會有 Fika 時間。這項社交儀式使人們聚在一起,暫時放下手邊的事物,與身旁的人對話聊天,在增進感情的同時也交流想法。
    Fika 與我們熟知的英式下午茶是不一樣的概念,不是茶餘飯後的活動,也不追求精緻的茶具和套餐甜點。Fika 沒有固定的時間,由團體自行安排。一般來說,上午在 10 點左右,下午在 3 點左右。以 volvo 汽車的生產線為例,早上、下午各舉行一次 Fika,讓同事聚在一起休息 20 到 30 分鐘。Fika 有助於放鬆身心,重回工作崗位會更有效率。Fika 的原則是放鬆。因此在 Fika 時間,人們通常談論生活、分享家人的近況或是討論社會時事,避免討論政治或工作等過於嚴肅或敏感的話題。
    Fika 以甜食、冷食為主,通常會有咖啡、茶、蛋糕,以及瑞典最出名的肉桂捲,有時候也會有鹹食料理,如鹹派。有些公司或單位會安排大家輪流準備餐點,有些人會在 Fika 時間帶來手工甜點、私房風味,讓人留下深刻印象。Fika 不僅是放鬆休息的時間,也是一種社交場合,因此千萬不可輕忽瑞典人對 Fika 時間的重視,一道充滿誠意的美味甜點,也許就能換來人們對你的好印象。

    孔代表的蔬食料理:瑞典芥末豌豆湯(Ärtsoppa)

     
    孔代表提到,瑞典是處於寒冷氣候下的文化社會,以往馬鈴薯是瑞典人的主食,紮實的東西最能讓人感到溫飽。
    材料:黃豌豆 400 克,用冷水浸泡一夜,瀝乾後沖洗乾淨;洋蔥一個,切碎;胡蘿蔔一根,切丁;蔬菜高湯粉 2 大匙;新鮮百里香 2 大匙,切碎(亦可使用乾燥的百里香,請斟酌增量);芥末籽醬 2 大匙(若採用辣芥末籽醬,請減量;若採用溫和芥末籽醬,可依照口味增量);鹽巴,1/2 茶匙
    做法: ① 將泡軟的黃豌豆放入鍋中,加水蓋上鍋蓋。水滾後用文火慢燉再撈去表面雜質。 ② 加入洋蔥、胡蘿蔔、芹菜和高湯粉,蓋上鍋蓋燜煮 20 分鐘。 ③ 加入百里香繼續燉 10 至 20 分鐘,直到豌豆完全煮熟,湯開始變稠。 ④ 加入芥末籽醬和鹽,攪拌均勻後關火。靜置 20 至 30 分鐘後,湯變得濃厚,呈現奶油般綿密質地,非常美味。建議搭配煎餅一起食用!

    Bonus ​方便美味的瑞典料理:素肉丸佐紅醬櫛瓜麵

    材料:IKEA 宜家素肉丸一包、櫛瓜 2 至 4 個、彩椒 1 至 2 個、番茄羅勒義大利麵醬 1 罐、適量鹽巴、起司、羅勒葉。
    做法: ① 將櫛瓜與彩椒洗淨、刨成絲,放鹽巴使蔬菜出水,去除多餘水分。 ② 將番茄羅勒義大利麵醬鋪在烤盤上,依序放上蔬菜絲、起司絲、素肉丸。 ③ 將烤盤放入烤箱,以 200 度烘烤 15 分鐘,直到起司上色。最後撒上羅勒葉,即可享用。
    全文轉載自天天里仁,原文標題:【永續飲食03 | 專訪】不多也不少,均衡就是瑞典最完美的永續策略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