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直擊世博

社企流直擊世博

「潤養地球,滋養生命」,社企流來到 2015 米蘭世博現場,為你帶來第一線的採訪與觀察!跟著我們從世博的起源、現場展館以及當地創新案例,認識這場世界級的年度盛會。

專欄文章

10篇)
  • 「農場給我的平衡生活」,牙醫世家之女的十年酪農路

    「農場給我的平衡生活」,牙醫世家之女的十年酪農路

    文/圖:劉致昕 如果你生在米蘭,來自三個世代出五個牙醫的家庭, 你會怎麼過生活?
    當時二十三歲的Elisa Pozzi,從米蘭市中心轉身,走向郊區再往外十二公里、一座超過七百年的農舍,那裡,兩百頭牛等著她。 全家人都要她別傻、同業倒閉的速度也讓兩名員工看著新老闆傻了眼,都市裡的漂亮女孩不做,不跟父母、姊姊一樣當牙醫,卻選擇了每天工作到晚上十點的酪農生活。
    「全部人都警告我壓力會很大,很累,『而且你是女生哎!』他們都這樣說,」Pozzi回憶。五年過去了,我跟攝影師都同意,眼前的Pozzi是此行採訪超過三十個人中,最甜也最令人難忘的笑容。
    難忘在於,她放下城市裡的機會,拾起的是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

    笑容背後,考驗沒有少過

    就跟台灣一樣,生產鮮奶的酪農,命運往往被挾持在品牌商手中,不管是處理生奶的設備、包裝、銷售通路,小規模的農場很難與大廠對抗。 在歐盟,過去三十一年更多了產量限制這個緊箍咒。
    從1984年起就有的產量限制,是為了避免各地超量生產而讓乳農入不敷出所設立的,歐盟成員國生產奶量超過限額就會招致罰款。光是2014年,德國、荷蘭、波蘭、丹麥、奧地利、愛爾蘭、塞普勒斯和盧森堡八個國家罰款就超過了四億歐元。
    「我們是可以付錢買生產配額,但實在太貴了,」Pozzi說。
    十年前,當她開始幫助阿公打理農場,兩百頭牛每天產出一百五十公升,但利潤大部分被通路商拿走。只把農場當作副業的阿公不以為意,但Pozzi忍不住,當時十八歲的她,開始想辦法建立自己的通路。 在米蘭市中心,人們在某些店裡會帶著罐子,就像去加油站或是臺灣人買山泉水那樣,以公升計,從一個一個大槽中買橄欖油、葡萄酒。「為什麼牛奶不行?」Pozzi大膽地開始嘗試。 沒想到反應極佳,本來一公升被大廠收購只能拿回36分歐元,但產地直銷的方式,一公升一歐元扎扎實實的放進口袋。
    「後來有一些傳言,說這樣喝牛奶會出事,」Pozzi低頭,她沒把握謠言哪裡來的,才開始攀升的銷量瞬間滑落。

    同業紛紛收手,Pozzi卻全職投入拼轉型

    2010年她從學校畢業,決定回家全職經營農場,當時,太多小酪農決定收手,或者被併購,不再勉強抓著希望。 Pozzi想拼。但她的方法是從兩百頭牛慢慢開始減少,五年之間牛隻數減到了四十頭。不是放棄,而是Pozzi希望從原料生產者轉型,成為自己擁有原料的品牌商。起士,是她的希望。 慢慢將牛隻減少等於了商業模式的改變,希望減少低利的生乳供應,但同時拉高自家品牌的起士銷售。 問題來了,她當然不會做起士,做品牌也非容易事。
    Pozzi先用阿公傳下來的老農舍石磚花樣作為品牌Logo,四十頭牛住在兩百頭牛的牧場裡,有如住豪宅般,保證了牛乳的品質。「Zipo, where the cows feel happy」她唸了品牌的標語給我聽,靈感來自他們榮獲優良養殖獎項時評審說的話。
    接著,她試著採用天然的植物凝乳配方製作起士,光是這個堅持就讓她試了四、五年。
    眼看牛隻變少、每日生乳產量滑落到過去的八分之一不到,起士連八字都沒一撇,過去五年的轉型期,已過世的祖父母沒看見,媽媽心裡的擔心沒少過,而爸爸,當然不捨:
    「他玩得很開心啊,」Pozzi說,「我爸十年前就在家裡試做起士,一直沒成功,還把家裡弄的超亂,」Pozzi笑著說媽媽有多生氣,接著告訴我他跟爸爸做實驗的成就感。
    「來,你一定要吃一口,這就是我爸要的味道!」見面時她捧著起士有如帶著寶貝,急著要我們試吃。

    挑戰中找到自信,忙碌中修得平靜

    新產品終於誕生,Pozzi用販賣機來賣。
    她在農場外二十四小時販售鮮乳、起士、優格、米以及裝食材的罐子。同時加入網購,每天接受來自市區的訂單,新鮮產品直送到家。週末則在米蘭市區四十個小農市集輪流跑攤。
    「沒辦法,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成立品牌,多功能的經營農場,學著跟人互動、創造體驗,」跟兩名員工每天忙到晚上十點,一點也不義大利的作息,還要接待開始穩定的農場度假、學習的家庭。
    「不後悔嗎?」我忍不住問,一個年輕人在鄉間每天瘋狂工作,不比上班族,生活裡沒有娛樂、沒有同年的玩伴,只有四十頭牛,「還有固執的老鄰居啦,」她笑著抱怨。
    「那種感覺,我後來想想是踏實,」她形容一個月的時間看著起士慢慢熟成,最後貼上logo標籤,轉型的陣痛之後出現忠實顧客,特別是孕婦、家庭等需要健康乳製品的人。
    「而且,雖然我爸從來沒有說過,但是我知道,他超級以我為榮的。」Pozzi回想十三、四歲的自己,每天吵著要離家出走進城去,「就跟野牛一樣,」她形容。直到真的離家求學了,她才知道養育她的愛和溫度有多珍貴。
    雖然工時長,雖然財務收入也沒到大賺,但Pozzi的收穫,是無價的平衡。
    「各方面都平衡了。」
    牛過得開心、自我實現得到滿足、農場的環境越來越好、人跟人之間越來越緊密,她告訴我有小女孩指定要來這裏過生日,言談裡的成就感來自過去五年的苦蹲。
    同時,來不及轉型的同業卻每況愈下。為了進攻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歐盟生乳產量限制在今年三月底取消,大品牌大肆的收購各地的乳源,消費者無法清楚判斷生產地,而收購價,則降的比36分歐元更低。「小酪農現在已經被銀行列為拒絕信貸的一群了。」
    從十年前開始嘗試,Pozzi不疾不徐地摸出自己想做的事,一塊土地好好的善待,不只換來了好食物,也帶給自己平衡與踏實。
    更重要的是,她的笑容其實也讓我們對吃下的起士有了信賴,對購買有更多的認同感。
    身在深陷無數食安風暴的台灣,多麼希望如此笑容有一日能夠滿地盛開。
    更多關於世界食農創新趨勢:【6/5 新食農革命分享會
    社企流跨國採訪面對面分享:米蘭世博第一手觀察、獨家幕後、深入慢食大學、慢食碩士修讀精華等,報名請點此! 同場加映: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Pozzi不疾不徐地摸出自己想做的事,一塊土地好好的善待, 不只換來了好食物,也帶給自己平衡與踏實。 當追求夢想的理由超越「自己」,你將重新擁有給予的能力。 深為這樣的想法感動嗎?快來報名社企流草地學院
    懷著改善社會的理想,卻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想了很久的創新點子,卻沒有機會和方法實驗? 別只再停留在想像,快和社企流一起走出城市,動手實踐你的好點子! 去年拜訪台東之後,今年我們將擴大跨足到宜蘭、苗栗和台南三地, 讓你深入貼近在地的故事和人物,挖掘台灣農村的創新模式。 透過第一線的互動和實作,讓你一步步成為改變世界的夢想自造家!
    閱讀文章
  • 幕後:一場設計師的逆襲及未竟的革命,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能從世博學到什麼?

    幕後:一場設計師的逆襲及未竟的革命,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能從世博學到什麼?

    文/圖:劉致昕  
    「我曾經相信,2015米蘭世博是徹底顛覆世界博覽會形式的機會。」建築師Jacques Herzog說。
    不知道那是什麼,木棉花或者蒲公英,走在米蘭街上,小小的棉絮奔放的飛,大概兩指寬,卻永遠抓不到也躲不掉,看似攀上了身體卻也帶不走。
    從五月一號開始的半年,世博大概就是這樣活在米蘭人的生活中。
    忽略、厭惡或者隨之起舞,像我們這種外來者,特別會認真的看。看場館、看預算,或者議題、策展、觀光客的提袋、貪污官員的口袋。(延伸閱讀:【米蘭世博】這場世界級的豪賭,能換來經濟復甦的美夢?絢爛展館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回顧在米蘭的半個月,我們先從Airbnb房東的眼睛看。

    Airbnb房東的期待、失望跟憤怒

    剛落地遇見的第一組房東是一對退休爸媽。聽到我們是記者他們興奮地問「是來看世博的嗎?」然後指著我們的照相機說,「你到時候把照片傳給我們看,麻煩你!」老爸爸說。
    「為什麼?你們沒有要去嗎?」我問。
    「有啊,但是是十月,」老爸爸說,「我猜那時候應該全部蓋好了吧!」眾人噴笑。這是世博開幕前一週全歐洲共同的話題。非義大利人笑的用力、故意,米蘭人,笑容很大卻擋不住生氣。「記得拍照給我看喔!」老爸爸離開之前提醒。
    第二組房東,是一對記者與建築師夫妻。「你知道有多丟臉嗎?一場十年前就知道要辦的活動,最後一年才開始趕工!」建築師出身的女主人避開我的眼神,一邊抱怨、一邊搖頭,她說除了拖延,主事者的發包都交給「關係企業」做,拿了錢不做事、不好好做事,於是出現延遲、貪污等弊案,「若是好好做,義大利人才不只這樣。」
    他們初次嘗試Airbnb,我們是第一組客人, 根據彭博商周報導,像這樣的新手房東義大利去年增加了一倍,成為Airbnb上 房源量第三大的市場,為了七、八百萬的外國遊客,從住房到晚餐,米蘭出現各種共享經濟的新創公司,米蘭人嘴上雖罵,但也打開了自家廚房與/空房,賺世博財。(同場加映:【米蘭世博】米蘭人玩透「共享經濟」,看世博中五大新創如何解決「吃」的問題

    世界第一樁:世博官方懶人包反打臉

    罵名在開幕前到了高峰。尤其在記者之間,國際記者從各方飛來,直到開幕前一晚,連記者證的消息都沒有。
    終於,開幕前二十四小時官方有了反應,發佈了設計感十足的懶人包,四十幾頁的內容由「六大澄清」壓軸 。(懶人包
    從「預算不夠」、「趕工不及」、「只是個商展」、「場地在Rho(世博會場)」、「世博是個議約的高峰會」、「場館都長一樣」一一反駁。
    只是,有哪一個賣票的展覽會強調「我們的活動跟展覽只有10%在展場裡喔!」?有哪一次世博,需要強調「你誤會了,其實每個國家場館都長得不一樣!」
    要看懂包括六大澄清及一切紛擾跟混亂,必須回到2009年準備發起的一場革命,還有2011年的翻臉拆夥。
    「我曾經相信,2015米蘭世博是徹底顛覆世界博覽會形式的機會,」建築師Jacques Herzog說,他與義大利建築師Stefano Boeri、 美國設計師William McDonough、英國都市設計師Ricky Burdett受到當時的米蘭市長邀請,2009年加入世博總體規劃團隊。
    三年後,他們卻決定集體退出。

    前設計團隊集體退出,「說好的顛覆世博呢?」

    四位大師當初決定加入世博,就是為了顛覆它。他們眼中,世博的焦點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都被國家場館的競爭弄的失焦,展覽中滿見國家的自尊心與奢華品 ,Herzog說,「應該是展覽內容決定各國場館的差異,而不是建築物的大小吧!」
    「走過上一次的上海世博,過度吹噓、放大的各國場館建築,讓我們更肯定這件事,」他不屑地說著,我腦袋中卻出現當時台灣對上海世博的狂熱。
    顛覆世博的野心因為慢食創始人Carlo Petrini加入世博策展而更確定。當時,Petrini提議將各地農作地景作為視覺主角,將人口過度成長、氣候變遷、農業工業化生產、跨國公司以專利發起的種子戰爭等議題搬上世界舞台。四位建築師興奮極了,有了慢食全球的網絡作為支撐,他們相信這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博覽會。
    攤開他們的總體規劃,展場參考古羅馬城市配置的兩條大道: Cardo(南北向)、Decumanus(東西向),交會點則是過去古羅馬城市的廣場。大道一條數百公尺長的大桌子擺開,來自各國的人們在這裡談論、品嚐、相遇,靈感來自達文西筆下最後的晚餐。
    而國家場館呢?
    沒有國家館。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白色帳篷,中國館跟迦納館一樣大,差在一方是稻米、一方是可可豆。
    Herzog解釋一切都是為了將人們從強國的展場中解放,各國空間一樣,不同的是展出的農作地景、農園,各國並沒有獨立建築。「眾人平等,沒有國家場館能夠震懾人,沒有場館會顯得過於無聊,只有好好的用自己的方式、文化演譯世博主題。」
    如果他們的野心成真,十四個足球場大的米蘭世博會場將只有大大小小的現代帳篷,沒有建築師的驚人手法,只有論壇、展演甚至廚藝會。
    (圖片來源:HERZOG & DE MEURON BASEL
    意外的,米蘭主辦單位接受了這樣的總體規劃,「但在說服各國放棄獨立場館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感受到他們的支持跟積極,他們不夠有力,也不夠勇敢,」
    本來希望各國將重點放在對食物生產、農業革新上的貢獻,「 但各個國家還是沈溺於實現自我野心的展館競賽,」Herzog說,「大部份的國家都用史前時期的心態在做事。」他氣憤地說 。
    眼見計畫無法實現,2011年他們集體退出總策劃團隊。

    一場世博,各取所需

    受訪時Herzog被問到進一步的細節,他只說從政客、各國政府到跨國企業,每一方都有成績單要應付,一場世博背後各取所需:民眾要的是興奮感、新鮮感,還要檢視一場世博為國家創造多少觀光收入、工作機會。政客則需要遊客人數等各種指標,媒體需要場館噱頭,各國需要宣揚國威,跨國企業當然希望贊助換來的是能出現在全球媒體版面上的建築物,而不是一場展覽。
    還有財源籌措上的考量。以中國為例,兩大企業場館完全與主題無關卻屹立在展場之中 ,但同時,中國包下一百萬張門票以及開幕現場許多來自中國的貴賓團。若再加上麥當勞、可口可樂的場館,這次世博的現場不只體現了現實面上各種考量及壓力,當然也凸顯了人類飲食型態上的荒謬真實。
    各方的需求與期待,最終形塑了世博的樣貌,大規模硬體建設的選擇,勝過了帳篷之下的文化策展。
    「像這樣形式的活動,只會越來越常出現在那些民主體制還未成熟的國家,他們的執政者需要這樣的『政治宣傳秀』」Herzog說,需要誇耀政績、需要滿足人民的國族情節、甚至是需要掩飾潛意識裡的沒有自信。
    我想起在義大利最難忘的一道菜,生牛肉。那是在草地上放養出來的牛,夏天時他們喜歡把生牛肉去筋、絞碎,混著一點鹽、香料,比生魚片更鮮、比醉雞更爽口。但要做到這道菜,廚師必須對肉有足夠的信心,牧場必須夠講究。饕客遇上了好食材,即使擺盤簡單,原味就是最美。
    而當十年前米蘭拿下世博主辦權,雄心壯志的試著以人類發展困境「農食議題」為主題,身後的農食文化為底蘊,可惜的是十年間經濟受到重創的義大利沒了信心,政治人物急需成績單,民眾不耐、憤怒,握著現金的主導了策展,世博從一個革命性的農食論壇,轉身向後。
    未竟的革命仍踏出了突破:米蘭世博是第一個獲得永續標章的世博,大部份的場館建築都能夠再利用;第一次,民眾能夠共享世博帶來的眼光,將展場面積縮為上海世博的五分之一,卻把展場效益放大至全米蘭;第一次,地主國將在半年內輪展一千五百家新創公司。而在荷蘭、捷克、德國、瑞士、以色列、西班牙等場館,教育性質遠大過建築本身。
    十年籌備一場世博,看得見廚師手藝、食材好壞,當然也看得見食客的品味。2016年設計之都、2017世大運,米蘭受到的考驗明年就輪到台北,我們期待一場台式美學饗宴,期待一盤來自土地的自信原味,還是,我們期待著什麼?當以上的討論將「米蘭」換成了「台北」,結局是?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讀完米蘭世博的啟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你心中是否也有未竟的志業想一展身手呢? 在追夢的旅程中,你需要懂的還很多。讓社企流來幫你啟動你的社企力!
    社企流草地學院開課了! 懷著改善社會的理想,卻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想了很久的創新點子,卻沒有機會和方法實驗? 別只再停留在想像,快和社企流一起走出城市,動手實踐你的好點子! 去年拜訪台東之後,今年我們將擴大跨足到宜蘭、苗栗和台南三地, 讓你深入貼近在地的故事和人物,挖掘台灣農村的創新模式。 透過第一線的互動和實作,讓你一步步成為改變世界的夢想自造家!
    閱讀文章
  • 不砸大錢蓋華麗建築館,荷蘭人用餐車和小酒館擄獲你的胃

    不砸大錢蓋華麗建築館,荷蘭人用餐車和小酒館擄獲你的胃

    文:郭又甄

    世博最熱門摩天輪小酒館

    荷蘭這個世代與海爭地的剽悍民族,過去「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常被視為人定勝天的標準教案,但隨時代變遷,暖化與海平面持續上升情況讓荷蘭對於環境的態度從扭轉自然改為與大地和諧共處,荷蘭的「自然和解」方案在世博場館中可見一斑。
    荷蘭館打破框架,不砸大錢蓋巨大主體建築館,入口用繽紛多彩的行動餐車展現荷蘭的食物特色,一輛輛有型有款的Food Truck賣著小鬆餅、荷蘭薯條、高達乳酪切盤和啤酒,傍晚點亮燈泡瞬間變身世博人氣最旺的小酒館。(延伸閱讀:【米蘭世博】這場世界級的豪賭,能換來經濟復甦的美夢?絢爛展館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世博逛得飢腸轆轆?點杯冰啤酒,配上香噴噴薯條和乳酪切盤,人生阿~)
    「鏡屋」用萬花筒般的鏡面組合,呈現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威脅,企圖告訴參展者現在開始還不太晚的和解方案。最吸睛的是這個迷你摩天輪,象徵地球的各種資源最終都將回到同一個循環,在享受食物或能源的便利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只有一個珍貴的地球。更酷的是摩天輪也是小酒館的露天座位,點杯調酒上座,隨你愛繞幾圈就繞幾圈。
    (荷蘭館內的迷你摩天輪)
    其實不只在世博館,荷蘭人的務實又帶點幽默的可愛性格,常在生活中運用創意找出環境及能源問題的實際問題解方,這個在公園裡邊上廁所邊施肥的環保裝置男士們敢挑戰嗎?這個裝置收集尿液轉化成磷肥原料,再用來為屋頂農場施肥,是都是農耕循環的最佳案例。(推薦閱讀:我在都靈老公寓的屋頂上看見「生活」—兩個建築博士的4000棟房頂改造計畫
    太害羞的人可以考慮這個,這條鋪滿太陽能面板的腳踏車道就在鹿特丹,估計每平方公尺的道路約能在一年內產生出50-70千瓦小時的能源,若計畫實驗成功將擴大推廣,荷蘭腳踏車人口之高,未來說不定整個城市路面都能變身發電廠。
    這個讓多餘電力出租的共享能源公司,則是讓消費者除了像農夫買食物,也能用簡便方式向農夫購買多於的風力發電電力,農夫可自行設定每度電價,屬意者自行簽約購買,提供大眾不同的能源選項。
    是不是忍不住佩服荷蘭人的有趣創意?一起來看看世博荷蘭館的現場照片吧!
    (晚上的荷蘭館更顯風情)
    更多關於世界食農創新趨勢:【6/5 新食農革命分享會】 社企流跨國採訪面對面分享:米蘭世博第一手觀察、獨家幕後、深入慢食大學、一年修讀精華等。報名連結 同場加映: >>【米蘭世博】 10個數字、2張圖、1份議定書,社企流幫你看懂世博! >>【米蘭世博】把蝸牛送進你家的「小農版ASAP」 >>【米蘭世博】米蘭人玩透「共享經濟」,看世博中五大新創如何解決「吃」的問題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專訪農地版Airbnb創辦人:「我想拯救的是土地,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專訪農地版Airbnb創辦人:「我想拯救的是土地,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文:劉致昕、吳雁婷
    全世界有各種領域的Airbnb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我們恐怕沒想過,農地,也能Airbnb 。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社企流採訪米蘭世博,兩個星期內聊了二、三十個人,包括世界級的設計師、聯合國最高榮譽得主、上百人企業老闆,最難約訪的,竟是這一位:TerraXchange創辦人Marco Tacconi。
    他是一個住在離米蘭五十公里遠的農村之子,從高中一路修讀農業到大學。但現在的他卻選擇網路創業,且被彭博商業週刊點名,將他和全球最熱的Airbnb放在一起。(延伸閱讀:米蘭人玩透「共享經濟」,看世博中五大新創如何解決「吃」的問題
    要約訪到他,公司窗口一個星期沒消息。我們只好傳臉書訊息給粉絲專頁,又是安靜的一週。接著被逼急的我們加他臉書好友、試著找他手機,最後,只好打電話去跟他的培育商FabriQ告狀,義大利腔調的英文在對面不好意思的回答我說,「有,他有跟我們說他收到信,但是他還在掙扎要不要受訪。」
    「為什麼?」
    「因為他不敢說英文。」
    有點可愛。於是我們展開了跟筆友一樣的心理建設。最後他終於找到朋友可以幫忙,答應受訪。「我真的很想要讓這個方式讓世界上更多人知道,希望他能對土地發揮作用,請給我們一點時間,讓我準備好!」

    農村之子網路創業,挑戰義大利農創最大障礙

    「土地一直是義大利年輕人要從農的最大問題,」跟著慢食大學助理教授Paola Migliorini下田時,他告訴我。買得起的土地通常代表著距離、小規模,另一層意義代表著通路障礙、獲利有限。「如果只是靠農作,一片不夠大的土地是很難活下來的,尤其當你只能仰賴中盤商跟你買貨的時候,」
    能不能讓願意入農的青年得以發揮,土地,成了關鍵。
    網路,給了一條活路,Paola表示,透過網路,農夫有機會建立自己的通路,經營不同的商業模式(民宿、生態觀光農場),甚至找到可以互相交流的農友。TerraXchange就是這條活路之ㄧ,在專訪中他分享了創業的緣由、方式、過程、目標。我們讓他的一字一句原汁原味呈現,讓你感受到這位害羞、真誠的農村青年挑戰網路世界的思考,以及,同樣擁有對土地之美熱情與追求,台灣,在休耕地跟需要資源的兩端,能不能也透過網路新創,解決什麼呢?(推薦閱讀:把蝸牛送進你家的「小農版ASAP」
    社企流問(後簡稱問):怎麼會有這個靈感?
    Marco Tacconi(後簡稱答):我一直就對農業、食物、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充滿熱誠。小時候會和奶奶一起待在她的菜園,。所以現在,雖然不見得都是自己生產,但自己種的吃起來就是不一樣,很喜歡這種感覺。
    問:在義大利做農創,有什麼樣的資源/支援??
    答:我高中(五年學制)和在米蘭讀大學的三年都是學「農」的。學校教導我們技術,還有理論跟實務經驗,這些都幫助我發展這個計畫。
    學校和大學是國家未來農民的基礎。我是一個「Agraria」(農業大學)學生,我也很清楚我在那裡學到的東西。企業育成中心的支持也很重要。。
    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真的對農業幫助很大。它將農業補助系統和其他計畫付諸實行。
    問:起頭難嗎?
    答:要說困難,倒不如說是要求很多。要實現這個點子並不需要一間複雜又花錢的公司,但不管怎麼說都還是很難啦。義大利沒有類似的東西可以參考,所以我邊做邊試,錯了就再修正。這個過程真的要投入很大的心力。
    首先呢,我們建立了一個網站,上面有計畫說明,想藉此測試這個點子實際上的吸引力有多少。有興趣的人可以留下電子信箱,我們就會和他保持聯絡。
    接著,我們做了一個測試版的入口網站實現這個想法(同時測試其功能)。大家對計畫的關注程度成長很大。也因為這個測試網站,我們贏得一些獎項,這些獎成了我們發展新網站的基礎。
    問:土地是義大利從事農業的關鍵議題嗎?
    答:義大利的地景和環境很多樣。當今農業個體戶通常被侷限於平地和丘陵地區。
    問:terraXchange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式和你原先的想像有出入嗎?
    答:terraXchange成立的目的即是為了環境與社會。前者呢,是有時,我們會忘了第二個目的──那就是,在這些空間建立社會連結。(同場加映:我在都靈老公寓的屋頂上看見「生活」—兩個建築博士的4000棟房頂改造計畫
    問:義大利年輕人有「農創熱」嗎?對產業有造成影響嗎?
    答:幾年前,義大利的農業呈現衰退的趨勢──農業勞動力老化,沒有一個真正的世代交替。在我們的經濟裡,農業所占利益最小。現在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義大利的土地為農部門帶來許多獨特有趣的事情和工作。你可以說它是精緻農業。
    人們的農業意識已和以往不同。。義大利──藝術、設計、文化之國度,但使其與眾不同的還有她的地景、農業、真誠和優良的食物品質。青年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充分了解到食物對經濟和人類的重要性。
    問:長遠的目標?
    答:透過terraXchange 的存在,我希望能創造廢棄空間再利用的網絡(義大利語「terra」也有「全球」、「土地」、「地球」、「土壤」的意思。),保護環境(再次「terra」),也提倡雇主和農民間公平的「交換」,最後,要讓大家開始自己種菜……就像我一樣(笑)。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這場世界級的豪賭,能換來經濟復甦的美夢?絢爛展館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這場世界級的豪賭,能換來經濟復甦的美夢?絢爛展館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世博討論著食物,但最重要的農夫在這裡卻像被轉了靜音,無處發聲」—慢食創辦人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
    文:郭又甄

    富家子弟、黑手黨和米蘭世博

    米蘭街頭酒吧裡,一群義大利老先生看著螢幕上播出的世博開幕人潮,再探頭看看窗外反世博的示威人群,嘟噥的喊了聲「幹的好!」就開始可以持續八百年的高談闊論,在這裡,社區的小酒吧等於咖啡館也是附近居民聊天的八卦集散地,熱辣辣的評論比新聞裡的還精彩。
    時間拉回2008年米蘭以八十六票擊敗土耳其伊斯米爾(Izmir)取得世博主辦權的現場,當時的義大利正是女友陣容比政績精彩的花邊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短暫下台又上台的關口,政局一片混亂、經濟狀況也欲振乏力,成功申辦世博像是一劑藥效太短的強心針,政府原以為義大利人最自豪的食物做為主題的世博可以激勵民心,視為重大政績推廣,奈何同年9月爆發的金融風暴讓全球哀鴻遍野,義大利的經濟困境自是雪上加霜,面對砸大錢的世博,大部分的百姓似乎無動於衷。
    世博在醜聞爭議中持續籌備,預算25億歐元的世博先是在徵用場館用地時補助休耕、低價徵收1000公頃農地的爭議引發農民團體反彈,慢食創辦人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公開表示:「世博討論食物,但最重要的農夫在世博裡卻像被轉了靜音,無處發聲」;週邊非農業用地也將在世博後由與米蘭官方友好的建商重建標售,炒作地產疑雲甚囂塵上。
    接著2014年爆出工程發包舞弊案,七名相關人員遭起訴;貪腐層級過高讓英美等主要參展國一度暫停投資及策展計畫,米蘭當局被迫找來曾審理黑手黨的檢察官成立反貪腐小組,確保貪腐與內線交易不再發生,但是多數義大利民眾都相信,這只是檯面上的帳,蓋在遮羞布下的機關算計才是真的精采,當然,百姓們無從得知。

    義式熱情裡的隱性歷史傷痕

    比起米蘭大教堂廣場上的遊客如織,距離兩個路口處的噴泉廣場(Piazza Fontana)顯得冷清許多,廣場上一個小立牌寫著一串像密碼的名字與日期,熟悉義大利近代歷史的人就明白這個廣場的特殊意義,1969年12月12日下午四點三十七分,一顆引爆在國家農業銀行的炸彈劃破17位罹難者的血肉之軀,同一天在米蘭和羅馬還有兩起爆炸案,和數顆陸續被找到的未爆彈,隨後的調查過程中,嫌犯與偵辦檢察官先後離奇死亡,整起事件至今未真正破案。
    這一炸也炸開義大利六○到八○年代二十多年的嚴重政治社會動盪,像電影情節般的失蹤、綁架、爆炸和謀殺案天天在社會版真實上演,極左右兩派的攻訐牽扯黑手黨的派系鬥爭,背後還有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特勤政治。永遠找不到兇手的懸案難以計數,2007年政府宣布五月九號為恐怖攻擊及各種政治謀殺受害者紀念日,噴泉廣場上的立牌是這段腥風血雨歲月的微縮膠捲,刻滿義大利近代史上風霜的一頁,企圖遺忘卻早已淪肌浹髓的國殤,總在某些時刻如魅影般糾纏。

    這段歷史和世博有什麼關聯?

    和義大利人聊天很容易發現他們總有許多不滿,政府、稅制、火車班次到選舉候選人,有趣的是,問他們有什麼方法改善,最後結論永遠是:做什麼都沒用啦!政府就是這樣,不能相信!經歷過那段日子的長輩總會告誡年輕人,不要管政治、政治很黑暗。
    這些話你覺得熟悉嗎?眼前的老人面孔開始模糊,恍惚間疊上了經歷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台灣臉譜,出自恐懼壓迫的焦慮情緒,投射成對政府的高度懷疑與對公眾事務的集體冷漠,因為未曾正式與過去告別,表面節痂的傷口也未曾痊癒,即使歲月荏苒,歷史陰影似乎從未真正消弭。

    反世博在反什麼?

    這個歐盟第三大的經濟體目前全國有29.9%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在過去七年內公債比節節高升至133%,青年失業率高達40%,這些數據化成一張張憤怒的臉孔,日復一日找不到出口。
    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在世博開幕典禮中明白表示:「我們對世博賭一把,賭它能讓義大利經濟再起飛。」政府押寶世博能帶來兩千萬全球遊客、創造八萬個工作機會和九十億歐元經濟效益。
    義大利農業產值占全國GDP2.2%,食物出口量占全國總出口量7.9%,去年(2014年)就出口了270億歐元食品;食品加工業的年產值約1300億歐元,在全義大約有40萬工作與食品加工業相關;在搶糧爭食的白熱化的全球市場,義大利希望藉由這次盛會鞏固自己在國際舞台的投資出口亮點地位。
    然而,義大利食品傳統以小規模生產,達二十人以上的企業僅有有2800家,百人以上的大型資本更是屈指可數,這是為什麼場外抗議的反世博團體認為政府誇大數據,並指出世博只能圖利特定對象的主因,他們也認為世博團隊提供的工作機會薪資不合理且濫用志工名目,為數眾多的免費勞動將加速破壞勞工權利。
    攤開世博參展名單,除了國家經費建館,許多場館背後都由大型企業撐腰,美國館的微軟、義大利館的聖保羅銀行,甚至可口可樂、雀巢、麥當勞等爭議跨國食品廠商設館參展,更對標榜「永續發展」及「友善糧食環境」的世博是一大諷刺,場內一字排開的大型廠商宣傳旗幟,世博更像一場以食物為名的招商大會。
    義大利政府渴望透過這場世界級的豪賭,換一場經濟復甦的美夢,但對許多人而言,寄望單一會展活動拯救全國經濟,就如同盼望超級英雄出現拯救世界一樣不夠實際。在當地人眼中,義大利或許更像慣於浪擲千金的富家子弟不得不開始面對生活的現實,學習在逐漸傾頹的家業中重新立基打底,脫下合身的訂製西服,挽起袖子、滴下汗珠,用他們慣有的樂觀,迎向略為顛簸卻仍然有機會精采的前途。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把蝸牛送進你家的「小農版ASAP」

    把蝸牛送進你家的「小農版ASAP」

    文:劉致昕/圖:Cortilia
    不知道住在都市裡的你是不一是跟我一樣,生活搭不上菜市場的節奏,所謂的新鮮,是便利商店裡貼上新鮮標籤的香蕉芭樂、生菜沙拉。
    來到米蘭,我們走在滿是一線傢俱品牌、服裝設計的街區,鑽進巷子裡一個新創育成的共同工作空間,我們遇見了挑惕的義大利人創造的都市傳說,他們的新鮮是這樣的:
    晚上九點下班剛回到家,「叮咚」門鈴一響,一盒紙箱依約準時抵達,新鮮起士、麵包、當季青菜、肉、蛋、紅酒,一整個家庭未來一週需要的新鮮食材都在箱子裡,仔細一看,中午還在田裡的蝸牛也跟著爬了進來。
    「有點可惜我們不在法國,不然收到蝸牛的使用者會很開心,」Cortilia創辦人Marco Porcaro笑著對我說。
    (每日從田間新鮮摘採的蔬果 直接送到家門口,有時還附贈一隻蝸牛)

    讓小農的田和家裡的冰箱零距離

    2011年成立的Cortilia試著用網路平台搭起城市裡的新鮮,讓小農的田跟你的冰箱當鄰居,緊扣了這次世博支持永續農業、食物價值鏈創新的主題,我們拜訪了Cortilia的辦公室,希望從他們的發展看未來趨勢,以及如何利用新型態的服務滿足最挑惕的義大利人。
    點進Cortilia的平台,六種分類、線上四百多項的食物,你可以從十九歐元起跳的紙箱選購商品,或者成為會員,每個星期或者十五天,一箱當季新鮮食物就會送到你家。就跟我們熟悉的電子商務一樣,Cortilia的小農配送服務同樣可以指定送達時間,每一天從米蘭方圓一百公里內送來的蔬果,中午在物流中心配送之後送到你家。平台上,你還可以即時地看見最新的產品資訊、數量,以及每個生產者的故事、產地資訊。
    2012年Cortilia正式上線,不到三年,服務超過七萬名消費者、販售超過千項食物,年營業額超過七千萬台幣,規模雖然還不算太大,但是成長速度驚人,問他原因,Marco拋出了幾項數字:
    供給面:義大利有一千七百萬個農夫,有七成六耕種面積小於三公頃,有近三成透過市集直接面對消費者,但現在卻只有17%透過網路販售。
    需求面:義大利有超過兩千一百萬人直接跟農夫購買新鮮食物,每四個義大利人有一個每天購買新鮮蔬果,如果納入起士、肉蛋奶等新鮮食物,總市場產值高達四百億歐元。
    看來連結產地與餐桌的服務是被需要的,但Cortilia要處理的環節包括了產地農夫的輔導、品項的運送、平台的建置、消費者間的推廣等,等於是包下了行銷、物流、業務等不同環節;另外,義大利人對吃的挑惕不容小覷,就算市場存在,Cortilia怎麼有信心能夠成功?
    沒想到對Marco而言,正是這兩個理由讓他決定下海。

    當連續創業家   挑戰為小農服務的電子商務

    「就是因為價值鏈夠長,所以才要投入,」四十三歲的Marco是個連續創業家,在Cortilia之前,他已經創立一家軟體公司且被收購出場,再次創業之前,他花了一整年評估市場。
    所謂的評估,除了數字上的統計之外,Marco開著貨車,帶著朋友開出一星期的家庭食材需求訂單,從登門拜訪農人開始到運送、客服全都自己來,第一年確定了服務流程、操作介面,第二年開始試著規模化,增加了一棟物流中心,增加品項。
    「門檻真的很高,很難一下摸透每個環節的需求是什麼,」Marco坦承,一開始Cortilia在田間處處碰壁,運送過程當中也很難保證新鮮度,真正進一步幫助他順利建立競爭門檻、確立服務的,是對義大利文化的掌握,或者說順從。
    「義大利人文化裡本來就追求食物的新鮮,還有跟生產者的互動,我們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是要用新的工具實現最傳統的文化,」Marco說。Cortilia不想要自己只是一座線上超市,而是一座線上的傳統市場,試著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不犧牲品質及義大利傳統中吃的文化。

    把義式傳統市場搬到線上?

    為了瞭解難搞的義大利人如何買菜,我們走進了歐洲最大的露天市場Porta Palazzo Market。在這裡,蛋販的桌上有十種以上的蛋,專門賣蘋果的桌上也一字排開,不同顏色、大小、產地,連蜂蜜都可以有二十幾種選擇。攤位標示的字牌上也不馬虎,除了價錢,產地、品種甚至生產者的名字,不只是婆婆媽媽喜歡跟菜販聊天,連學生裝扮、帶著刺青、耳環的年輕人,挑菜也挑的有模有樣,跟菜販不是像購買,而是老友切磋著烹飪的心得、盤問這一批貨物的生長情況,甚至抱怨上一次買的青菜不如之前的香。
    要用新的服務、新的科技,滿足傳統裡的飲食文化,Cortilia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好奇、挑惕、堅持,要比現有的通路更透明,甚至更內行。「所以我們有時侯光是拜訪生產者,就要花一個月去了解他,寫他的故事、做產品的介紹,甚至把產品送到實驗室檢驗,」Marco談到,要獲得消費者的信任是Cortilia最大的難關之一,他們找了慢食(Slow Food)出身的專員尋找食材,曾是Discovery 團隊的成員來製作關於食材的所有內容。
    線下,每一季Cortilia舉辦生產者跟會員的見面大會,討論下一季想吃什麼、該種什麼、怎麼煮、怎麼處理食材,甚至是一起下田耕種。每個月,Cortilia主動要求消費者提出新的產品需求,Cortilia就這麼幫挑惕的嘴四處走訪尋找好東西。
    (Cortilia的部落格每天都提供熱騰騰的食譜,教你該訂什麼菜、如何料理食材)

    聽挑惕的嘴   打造出更好的服務

    「最讓我驚喜的是,滿足這些挑惕,其實是一種享受,」Marco談起生產者如何期待跟消費者見面,消費者看見農人之後擁抱、感謝、拍照的畫面。
    對好食物的熱情是在文化裡的,「而驚喜是因為你沒有想到,即使只是在網路上,來自兩端(消費者、生產者)的投入會那麼主動,連結可以如此強,」Instagram上一張張消費者收到食物的照片跟烹飪成品的分享,讓成就感從箱子裡蔓延至田裡的那端。同時,也因為兩端的需求不斷,推著Cortilia一直前進,好的生產者如今主動上門,而消費者不斷提供品項需求,也幫著Cortilia更能掌握市場。
    2014年一整年Cortilia賣出了三十一萬公斤的蔬菜、售出八十萬個品項,成功獲得了seed round的融資,取得了六千萬台幣的資金。滿足了他們的挑惕,如今生產者跟消費者的社群帶領Cortilia前進。
    對食安的要求、對友善農法的支持,對新鮮、獨特、高品質食物的渴望,這些Marco嘴裡「難搞」義大利人的字眼,正是這次世博的訴求、全球的消費趨勢,對食安連環爆爆不完的台灣來說,更是當下最大的盼望。Cortilia的崛起告訴我們,誰能利用網路科技滿足這樣的需求,所謂的食安危機,其實是最大的商機。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看完「小農版ASAP」超酷的創新點子, 如果你也對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充滿熱情和好奇 就絕對不能錯過-2015社企流草地學院!
    社企流草地學院開課了! 懷著改善社會的理想,卻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想了很久的創新點子,卻沒有機會和方法實驗? 別只再停留在想像,快和社企流一起走出城市,動手實踐你的好點子! 去年拜訪台東之後,今年我們將擴大跨足到宜蘭、苗栗和台南三地, 讓你深入貼近在地的故事和人物,挖掘台灣農村的創新模式。 透過第一線的互動和實作,讓你一步步成為改變世界的夢想自造家!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