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行動的社企實現

網路行動的社企實現

Jimmy Huang (黃雋),網絡行動科技共同創辦人,遊走環境教育、網路媒體、社會企業、開放原始碼技術社群等多重領域。曾任癮科技工程師,曾為國內數個NPO網站製作人,現更關注資訊永續、支持者關係管理相關議題,尋求數位公益的無限可能。

專欄文章

4篇)
  • 實習生與工讀生,你是(選)哪一種?

    實習生與工讀生,你是(選)哪一種?

    日前我們發了一封實習辦法去某學校科系,一位系所行政,便問了以下的問題:
    「請問實習薪資為何?暑期實習:7月初到8月底,共8週,每週4天,每日8小時→共256小時,若以貴單位提供的$7000/256小時這樣低於最低基本時薪109元,所以請問學生實習薪資的部分如何計算?」
    雖然能理解學校保護學生的用心,不過被這樣子問,我真的滿好奇一般人是怎麼看待實習。

    去麥當勞打工,跟去企業實習的差別是?

    於是乎,我就來問了:
    好吧,實習看來的確是被搞的很混淆,例如說:
    • 有不肖業者用實習名義應徵實質的員工,並且不支薪被踢爆... (這很明顯違反勞基法基本工資,因為他聘請的是員工)
    • 也有人很明顯的認為,就是實習有學分的需求,工讀沒有。
    • 而有過來人認為,實習跟工讀生沒差別,甚至認為實習只是一種廉價工讀(明顯的誤)
    • 也有人認為,實習生的目的在於見習、學習,責任有限,雇主承擔的責任也很大(學習無限/錯誤免責)...
    就實務上,如果從網絡行動的工讀事務中,非常、非常難以湊齊到學生的實習時數來換得學分。畢竟我們所做的每個任務都要足夠專業才能進行,又如何用數百小時的工讀,填滿需要專業任務才能完成的事情呢?
    換個角度,「有心」的企業協助學校訓練學生,為了讓新鮮人更容易邁進社會,還幫學生拿到學分,那學校要不要分一點學費給企業?

    為何要找實習?從一個社會企業的想像開始

    對一般的企業而言,不外乎期望新鮮人技能尚可,態度認真負責,而靈活聰明即可。實習不外乎是為了未來的人才做一個篩選培育,讓學生有機會適應企業文化,從海量實習生挑選出適合的正職員工。
    然而,作為一個社會企業,我對新鮮人想像更多,例如:
    • 用心、關注於公共事務(而非對社會問題冷漠以待)
    • 能夠抵抗社會異樣的眼光(例如為何要從事一個「看起來」不光鮮的領域)
    • 能了解現存社會問題而有所創新(而非天馬行空突發意想,無法評估其需求和可行性)
    • 新鮮時就往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家邁進(不要等年紀大了再後悔)

    從開始就有心

    我認為,學生時代最需要的是找到一個解答,讓之後的道路不茫然。如果下面幾個問題,你都回答是的話,那你跟網絡行動科技或許很合得來,我們或許能提供你解答,讓你日後在社會上發光發熱。
    • 你是否知道什麼是社會企業?
    • 你是否參與過非營利單位的活動?是否參加過公眾事務?
    • 你心中是否能浮現用網路解決社會問題且成功的例子?
    • 你是否參加過Open Source軟體應用的聚會?
    • 你是否主動完成事情,主動來找事情進行(學習)?

    實習沒有薪?這個公司不怕被鄉民亂棍打死嗎?

    在人人都擔心成為這隻兔子的環境下,我想學生很容易犧牲自己成就企業或單位 ...
    不過身為一個社會企業,絕對不能為非作歹以免被鄉民踢爆,而是要以身作則,提昇優良實習風氣。
    因此我們提供兩種方式參與實習(而非工讀):
    • 如果你來修實習學分,需要我們打成績,那我們之間就是師徒關係。
    • 如果你沒有抵扣學分但想來實習,那我們就是聘雇關係,只要你有心,我們會評估你是否合適,並且比照勞基法辦理,但一樣提供實習

    如何開始

    我們今年的實習提供3位名額,不限科系,不限是否需要學分,我們從不認為實習生是工讀機器,我們對實習生抱持更大的期待,我們提供一個鍛鍊基礎功夫的場地,希望在我們公司能夠有所負擔有所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透過聰明才智解決社會問題,但更要從腳踏實地做起。
    請參考網絡行動科技的實習辦法,請於5/15前上網申請。
    閱讀文章
  • 網路,本世代必定要參與的行動

    網路,本世代必定要參與的行動

    一個網站,或許是一個休閒打發時間的場所;是一個展現組織知識的資料庫;是一個企業與客戶接軌的橋樑;是一個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的漂亮玩意;是一個社交的場域;而網路更是造就手機新戰場的關鍵...
    很遺憾,反骨的我,對於上面這些答案,都無法滿足。
    總是幻想著,如果網路代表著數十億人共通的一個聯絡管道,那一定有更值得「浪費」時間的事情吧?看著開心農場的興起,心理黯然覺得,難道網路只是遊樂場?看著購物平台當紅,難道網路只是一張漂亮的DM讓人想要立刻消費?看著Youtube、Facebook等社群平台的一股活力,卻又得反思,難道網路只是鄉民成就資本企業掠奪隱私逐漸壯大的工具?
    原來要反骨,還是得花更多時間去尋覓,去理解,去觀察... 究竟,網路應該要怎麼用來改善社會?

    Change.org Inc 用網路玩真改革

    從08年開始,就不小心開始注意到這個新起的平台。Change.org 是一個由網路為民意基礎的「請願」網站,有議題希望能被關注改善的朋友,可以透過Change.org發起請願,過程中還有許多工具來修正請願的正當性、觀察請願的狀態,行銷自己的請願,號召公眾支持,當然,最終的勝利,就是政府或企業正視其平台上露出的問題,修法或改善!
    差點忘了提,Change.org 目前是一個有將近100名員工的 B-Corp,除了有超過20位軟體工程師,這個單位還編制為數不少的行銷、廣告、企劃、設計人員,儼然就是一個網路行銷公司 ... 要從2007年不到20人,成長到今天,接觸了將近1000萬名會員...
    來研究Change.org後的感慨是,有多少「公司」像這群人用網路來「玩真改革」的決心?一個Start Up,能夠貨真價實的運用網路公司的經營,來進一步達成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真是天方夜譚。但是,Change.org卻是成果豐碩!

    ProPublica 媒體報導揭露真相

    對Change.org的批判是,一間「企業」怎麼能夠當成公眾請願的平台,而且企業名稱還用.org這種方式來誘拐大家?話說回來,如果一件事情,經過商業化後,變很容易失去平衡和公義的本質,那應該怎麼辦?答案就是,那應該成為非商業團體(非營利機構)。
    ProPublica 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非營利機構,專注在提供深入的調查報導,揭露美國社會的各種真相,當一篇篇報導扎實的揭露,該「媒體」大眾中樹立專業形象,讓對媒體失望的人,還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平台。
    仔細來看ProPublica的編制,從記者、資深記者、編輯、資深編輯,直到主編,超過30人的組成,嚴然就是一個完整的媒體公司架構,因為是NPO,不以營利為目的,不然廣告人員的編制應該就佔了另一半。取代廣告業務的是,ProPublica向公眾募款以支持其媒體,除此之外還更鼓勵大家「偷」他們的報導。畢竟,屬於公眾的就是公眾的,為何要藏起來呢?報導當然是越公開越好。
    問題是,如何產生一個讓人信賴的媒體平台?要發揮影響力,甚至讓捐款人願意支持贊助,永續經營下去,我想那更重要的是每份報導的品質了,不過ProPublica扎實的編制,應該會有扎實的報導?
    剛好,最近是美國2012選舉的議題,同樣是媒體,ProPublica就做了挺不同的「調查」,這份調查的結果是一份完整的廣告預算分析報導,其清楚而專業的網路App,就讓不了解廣告預算資金流向的一般大眾,能夠點擊之間就知道,原來每個候選人選舉花在廣告上的預算有多高(拿來做失業救濟該有多好?)。
    反觀目前網路應用,要成就一個扎實的公義/公益事務,並透過網路發揮影響力,還真有段路得走,我也希望哪個媒體可以來好好報導各競選團隊的花費!

    真正的問題在於,要怎麼參與網路盛會

    在技術力和網路科技都無比先進的台灣,為何網路就是無法讓公眾參與?直到今年初,看到了英國政府在創造其服務入口的設計準則,我豁然開朗。
    Gov.uk 下定決心要公開政府的資料,讓一般大眾有一個好的網路服務入口,目標很簡單,但卻是個無比艱辛的工程。但願意細細看下來的朋友,或許會跟我有一樣發現,這複雜而難解的設計歷程,答案就在這10個要點,因為其中闡明了一些在網站「設計」中容易無法區辨的問題。
    回顧過去數年經驗,每每在協助單位面對網路時,不斷會碰觸到組織核心的服務設計無法與網路橋接的鴻溝,一方面決定權無法下放(給更了解的網路世代/團隊),另一方面是大家想在網路上玩出名堂,卻總限制在資源窘境,有構想卻無法花人花時間設計服務,有網路卻沒有專業人士經營。
    如果 ProPublica/Change.org,沒有做好準備,又要怎麼建立扎實的團隊來參與這世代的盛會(戰爭)呢?當然,這真的不容易... 不過我想仍是有解決之道。

    設計服務,設計行動,別再設計網站

    參加一個正式的宴會,99%的人的穿著,都是禮服和西裝,又要怎麼出眾呢?我猜,談吐內容是否風趣有料、互動的過程是否親切(而非讓人難以適應),應能成為宴會的亮點。
    很有趣,網路世界目前也像一個人人盛裝出席的宴會!數億個網站,出眾的又是什麼?
    或許是,在地的獨特服務,行動的影響力,開放且合作,這是與其他媒體不同的格局。
    例如,我很欣賞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在其提供的訂購服務背後,得有堅實的文字團隊,因為每種商品提供的「行動」不只是購買,而是透過故事讓人更貼近有良心的生產者;又例如之前由我們團隊進行的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希望扮演良心調查報導的推廣/媒合角色,讓公眾可以有機會支持好報導,只是仍需時間等待其發光發亮。
    心中很期待,台灣的技術人才很厲害很先進,台灣的團體非常關心社會,而且深耕許久,用網路改造社會的某一點點,指日可待。
    閱讀文章
  • 如果我想要從事社會企業...

    如果我想要從事社會企業...

    就在上週,有個雜誌說想來訪問,就在來訪前寄了份訪談大綱。這個大綱挺有趣,尤其是其中一個問題讓我想了許久睡不著...
    「您認為,若想從事社會企業、或投入網絡行動科技的求職朋友,該具備哪些條件?可否給予他們一個建議或一句話?」
    當接到這個球時,簡直就是個失眠炸彈,讓我晚上翻來覆去,左思右想,當面對一個想要加入的夥伴,我們應該用什麼角度來思考他是否適合我們的事業?是否適合社會企業?是否能夠服務NPO?是要從個人的EQ / IQ?還是從個人的人格特質?還是要從個人的學經歷、技能?
    後來,終於在快要昏睡時,有一絲絲啟發.....
    我想要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所以我開始從事社會企業相關的工作,你呢?
    我覺得人生都像一場高空彈跳,站上去時很懼怕,掉下去時很刺激,到底時就想上去,彈上來時就覺得自己活過了。問題是,有多少人能夠跳下去?又有多想人能夠一跳再跳... 我覺得,想從事社會企業的朋友,就要有一跳再跳的準備。
    因為每次的彈跳,都是一個自我尋求的歷程,我猜許多人都有一個時刻,在一個突如奇來的場景中發生了電影情節般的轉換,開始明瞭到自己存在的虛無感:
    我為何而存在?為何而生?在這個世界上,我要成為什麼?
    存在感,得透過自我的實踐歷程中,慢慢定位自己在世界的角色。即使是一粒沙子,也都在世界裡擁有自己一個地位,何況是想要往前邁進實踐的朋友?
    從事社會企業工作,會是職涯的起點還是終點,或是只成為人生過路的休息站?在歷程中,我發現每當完成一件能夠幫助社會有益的事情後,自己又更清楚了,更了解原來我也可以幫上忙。事實上,工作也能成為自我尋求的路程,而非成為一個無法突破的絆腳石。
    可惜的是,在職場中,能夠實現自我價值且對社會有益的工作,大多不是媒體火紅的焦點,不是高科技新貴的公司,也不是最賺錢的產品,更不會是社會價值中認為最有前/錢途的行業。現實是,選擇追尋社會有益的道路,往往是社會中認為我們不需要去做,留給有愛心有理想的他人去做的事情,這種社會價值導致選擇這條道路更為不容易。
    無論是純粹以非營利為基礎的公益事業,或是需要聰明有益營利卻又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都不斷會考驗到旅人的內心;
        能夠放下與他人比較,專注在其社會價值上?     能夠不被利益燻心,專注在其社會貢獻與營運脈絡中?     能夠不被問題的泥沼拉扯拖垮,而專心在尋求正確的金援中?     能夠不被浪潮帶領忽前忽後,穩定在自己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裡?
    走了這一遭,自己似乎有了點小解答。
    如果我想要從事社會企業... 我需要有更聰明解決問題的慧根,才能連結自我與社會問題脈絡的最適解答;我需要人生的幾番波折,才懂得珍惜即將面臨到的挑戰與困難,而非怯懦而逃回安全所。
    如果我想要從事社會企業,得深深了解,這裡是為了自己和世界連結的戰場,而非尋求理想的避風港,更會是答案的鑰匙,包含你的、我的、你關心的人的。
    閱讀文章
  • 少一點房貸,多一點未來

    少一點房貸,多一點未來

    我一直認為,這個世代的未來,買不起的不是房子,缺的不是銀行裡黃金存摺的金額 ... 2008年,當我們仍以為世界繞著金融海嘯打轉時,暖化已經悄悄的影響到全球糧食供給率。 2011年,我們還在驚恐歐債危機帶來的工作衝擊時,世界人口剛剛也才宣布突破70億。 2012年,當我們還在為昂貴的房市和金價計較時,全球石油安全存底量離2030年,又少了一年,產能也才剛從30年新低中微微爬起。
    當我們以為走在時代的前頭,卻在謊言後才發現早就被拋向時代的尾巴,當面對這個世代的未來挑戰,來不及擁有更聰慧、更遠瞻的頭腦,又要如何面對更巨大而無聲的海嘯?
    身為一個社會企業關注者、創業實踐者,我想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填補目前世界上缺少的那一塊。問題遲早會撲過來,只是誰先把問題解決的橋樑搭起來,而誰又等的夠久等到可以發光。或許,未來十年新世代最缺的兩樣東西,糧食與能源,社企應能有所切入的契機。
    舉例而言,如果「無耗能」為一個生存的主軸,圍繞在上面的產業會是什麼?好吧,天生怪異的我,在不負責的奇異的想像中,我曾經希望家中附近鄰里集合起來的堆肥,發展成種養分供給的合作社。這個看似收集廢棄物的合作社,其實主軸異常明確,就是接起斷裂的能量循環,而達到無耗能的需求。只要能讓養分正確循環,將廚餘和鄰里集合的蔬果落葉,創造出能夠產生能量的肥料,提供在地有機蔬果種植者的主能量來源,藉此達成完整的能量循環鏈。乾淨的堆肥,乾淨的種菜,乾淨的餵人,社區成員更有理由食用、使用、排出無污染之物質,因為有污染的排出,會透過堆肥的土壤,再度回到我們的肚子裡!
    太理想了吧?這還不夠,再讓我更有創意一些~ 為了讓「無耗能」成為可能,這些「堆肥」、「種植」技巧,是否能夠開辦成一個課程、科學的教育訓練?透過知識培育,讓每個社區都有發展此種共生圈的基礎知識,以及耕種技術的精進培力,光是教育行為,是不是又能成為一個新的產業價值?
    好吧,我承認目前這是天方夜譚的想像,因為要達成上述一切的起始,都得仰賴「無耗能」成為一個需求,也得等待糧食短缺與漲價,更需等待能源匱乏的到來。 但是我相信,海嘯總是來的總是很快,我以為真正的關鍵問題是,有沒有社企創業者能夠在此時就把板凳拉好,屁股坐穩,等待時間的到來...
    我更好奇,難道在這一片政經黑暗中,各位認為一切還不是時候?
    能源回收業,是否有格成為一個社會企業創業家的主題?糧食生產者,是否能夠解決未來10年不會飽的飢餓?我想這些都能夠透過時間證明。但身為社企創業家,現在就是開始尋找問題與答案的時候,不能等待!
    等待,卻常讓我看見。我遺憾的是,太常看見這個世代的朋友,仍被房貸黃金保險而綁架,沈重的世界級詐騙讓全世界深陷無可自拔的焦慮中,拖住了這個世代踏出面對挑戰的步伐,因而無法伸出頭來看見:「真的,未來的問題就在你眼前,等著你來解決,你的小孩會面對,你的家人會面對,就在你忙著賺錢養房養金的同時....」。
    下個世代,買不起的是水源與糧食,缺的是能源、土壤與養分,我們需要社企創業家的睿智,需要你時間,需要你的發明。
    附上 The Story of Broke - 國家破產的故事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