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勞委會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

行政院勞委會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

職業訓練局為推動社會經濟政策,於100年12月5日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Offic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SED),除承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策外,101年也增修「培力就業計畫」補助項目,包括:產業轉型或創新、社會性事業創業、特定族群之創業或就業支持系統、區域再生發展,或促成服務、產業之垂直或水平整合者。期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為在地社群創造就業與社會衡平發展的新機,未來將透過跨政府部門溝通及與民間單位合作,一起為台灣這塊土地耕耘大愛,建造永續家園。

專欄文章

3篇)
  •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三:改變世界的新力量—國內社會企業發展政策建議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三:改變世界的新力量—國內社會企業發展政策建議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為推動社會經濟政策,於11月8日辦理「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由職訓局林三貴局長主持第三場次座談,與各界專家、學者討論國內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對我國未來社會企業政策規劃提供建言。
    引言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
    主持人: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局長林三貴
    與談人: 
    1. 倫敦國王學院教授黃西誼 2. 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李志強 3. 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 4. 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副主任施淑惠 5. 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陳淑蘭

    讓社會企業自由發展  是政策的重要原則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辛炳隆副教授表示,臺灣目前對社會企業尚無明確定義,但可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經濟型計畫為想像。社會企業的發展始於1980年代後期,2000年大幅成長,主因有社會需求增加而帶來的公共服務、NPO受政府減少補助而須自立、經濟不景氣的就業促進措施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及企業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而捐款NPO等因素。
    然當前發展社會企業卻面臨「除了有心 什麼都沒有」的困境,包括人與資金的缺乏、依賴捐款與補助、缺乏經營與產銷的專業及企業多贊助少參與,因而限制其發展;辛教授也提到是否應提供社會企業市場保護?或以其做為就業促進工具?及應由哪一部門主政?等等極須思辨的議題。
    為此,辛教授借鏡其他國家經驗,如避免給社會企業過度保護、成立專責單位及基金、提供法律定位、利用賦稅工具鼓勵企業投資及政府建立交流平臺等政策措施;他也提到,社會企業是一種經營模式的創新,政府要做的是要協助其解決需求與排除困難,不揠苗助長,也不要誤導社會企業的發展,或期待能解決大量失業問題,應使其能自然地依其宗旨與信念經營,才是最好的政策。

    政策制訂須因地制宜

    倫敦國王學院黃西誼教授表示推動社會企業是經濟發展快速國家的趨勢,她看到勞委會已做了很多社會企業的基礎建構工作。她提醒政策必須本土化,方能因地制宜,且須避免依現象制定政策,形成短促而缺乏長遠與建設性的政策,此外尚須考量國家的政治價值取向與資源問題。她表示台灣有許多小型經濟體的交易與宗教團體,是否也能成為社會企業的可用資源,另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也是重要可採的社會與政策資源。
    最後,她提到以下主張:一、社會企業須法制化以賦予其地位;二、政府應照顧弱勢的組織;三、政府應鼓勵企業與社會企業合作;四、政策制定應有其根據,她觀察到臺灣社會企業發展的起步經常是小規模開始,建議政策應採取漸進的方式與這些草根性的組織互動,提供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並舉例歐洲城市有許多地方政府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成立社區公司,讓居民一起參與決策,以正式與非正式方式影響法律制定。

    以企業合作及策略聯盟促成小規模社區經濟

    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李志強探討臺灣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與社會合作社或新創社會企業面臨的問題,如規模經濟雖可以吸引資金挹注,但須先考慮投入更多的行銷設計和服務,而小規模經濟體系則可採企業合作或以策略聯盟的方式進行,這也是光原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
    李志強先生舉了與農民合作的例子,農民們在募集資金這個部分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於是他提出預付貨款、保證收購與銜接市場等方式,並規範資助期間等。最後他提到臺灣有很多社會企業足堪典範,並期望有更多政策資源的協助,讓社會企業轉型為提供服務的場域,也使臺灣社會企業有更好的發展。

    政府應協助社會企業排除經營與投資的障礙

    活水社企開發的創辦人陳一強先生提出幾個論點,首先是如何鼓勵社會創業家投入社會企業?如何鼓勵社會性投資?及如何建構生態系統,以法規架構來支持社會企業的發展?除原有的投資來源,還要吸引新的投資者,如所謂的天使投資人;在做法上可施行市場策略,導入經營績效使其有營收,而非靠捐贈或同情心,且盈餘須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或解決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
    他也說明為何企業不願進入此領域,其因在於企業不懂NPO或社會企業在做什麼。他提出兩個主張,一是建議政府認可所謂的非營利公司,使得公司在獲利後,將資金再投入非營利組織或是公司內部使用;二是政府正規劃的公益信託,使資金能循環運用在公益上。最後,他認為政府要協助社會企業排除一些經營與投資的障礙,吸引資金與人才投入,賦權社會創業家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以就業促進為政策核心,發展社會企業

    施淑惠副主任負責職訓局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業務,她和大家分享各國推動社會企業的作法及近期前往韓國考察當地社會企業發展現況與心得,她表示韓國設有專責單位來主導社會企業,並有許多外圍育成組織,協助社會企業的新創與諮詢輔導,並以〝量〞來創造社會氛圍;值得思考的是立法的必要性,韓國雖訂有社會企業促進法,但民間單位卻認為政府應給予社會企業自主發展的空間,並建議以諮詢代替補助,減少政府的干預。
    在臺灣,政府的角色與作法將是以就業促進為政策核心,發展社會企業,並規劃運用公益信託,協助社會企業取得資金支援。另外她提到專責單位的設立,需要透過各部會的溝通與協商,其推動層級及行動方案亦是影響成效的關鍵。

    突破現有框架 建立社會企業產業鏈

    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陳淑蘭秘書長首先提到社會企業就是把商業市場的策略、經營手法和創新的模式帶進營運和管理,有別於傳統模式,其精神就是讓消費者擁有高品質的產品,善待股東、員工和生產者,卻又不造成企業家的剝削和資本集中的現象。她也以喜憨兒、里仁有機商店和彭婉如基金會為例,說明規模經濟的效益,他們創造了弱勢族群就業機會與開創有機產業的發展,足見規模經濟的方式讓社會企業的影響力更大。最後,她提到如何讓企業出資,再透過一個網絡架構整合各單位的分工服務,形成產業鏈。
    陳秘書長期待臺灣能以營運模式的創新,規模經濟的建立,再透過產業鏈網絡架構,憑藉著現有的資源,創造出臺灣社會企業的美好光景。

    職訓局願擔任跨部會整合與協調的角色

    主持人職訓局林三貴局長表示,現在,臺灣社會企業已累積足夠的發展基礎,職訓局也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期待未來透過專責單位的設立與政策制度的支持,鼓勵更多有「心」人士加入社會企業的行列,讓政府與民間持續合作,職訓局樂於率先擔任跨部會整合與協調的角色,從創意、創新到創業,促成各種經濟發展的可能,建立有助於發展社會企業的環境,實現兼具社會性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
    閱讀文章
  •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二:改變世界的新力量—社會企業國際發展趨勢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二:改變世界的新力量—社會企業國際發展趨勢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為推動社會經濟政策,於11月8日辦理「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邀集各界分享實務經驗,委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鄭讚源副教授主持探討國際上社會企業的發展脈絡及內涵,以歸納出適合臺灣發展的社會企業模式。
    主持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鄭讚源
    引言人: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鄭勝分
    與談人: 
    1. 柬埔寨Smateria共同創辦人Ms. Elisa Lion 2. 國際勞動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劉黃麗娟 3. 泰國手工藝協會執行長Mr. Stephen Salmon 4. 社企流創辦人與總編輯林以涵

    運用創投模式發展社會企業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鄭勝分助理教授在與會時分享自己從2006年研究社會企業以來,對於國際趨勢的要點觀察及發現,歸納出兩種主要的發展脈絡,一為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另一則是企業師法非營利組織。前者為透過商業化利潤,自給自足增進組織自主性,避免資源依賴的問題;後者則係由企業或社會企業家,基於企業社會責任所展現的策略性慈善,鄭教授認為,臺灣的非營利組織應該要學習一般企業,有自主運作的能力,不再依賴社會的補助,也提到了管理大師彼得.布拉克的理念,認為企業應該兼顧公益,才能永續發展。
    就資源面來看,他提出社會企業不應該把政府的資源視為補助,而是加入創投的概念,這有賴跨部會合作,非單方面由勞政體系促成,如經濟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就是以微型貸款等模式幫助組織獲得財務方面的資源,強化組織能力以維持營運。
    而這也是目前國際間社會企業發展的趨勢,亦即,將其資源的取得分為公益創投、微型貸款及公益信託等方式,以確保其經營能夠永續長存。

    社會企業是國際發展的趨勢 政府扮演著農夫的角色

    國際勞動與發展研究中心劉黃麗娟執行長以自身接觸社會企業發展的經驗提出幾點看法,她自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最近開始徵求社會互助經濟相關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社會企業是國際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正在思考除了過去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模式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向可以前進,而社會企業的出現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條嶄新的道路,因為社會企業關心的不只是經濟層面,更包括了對於生態和生活層面的關懷。
    劉黃執行長將社會企業的發展比喻為教育的改革,過去視教育為線性發展,就像生產製造業,把原料透過同樣的公式,製造出來同樣的產品,但這樣的模式將讓社會一成不變,因此教育必須徹底的改革,在社會企業裡,政府應該要扮演農夫的角色,提供土地和土壤,讓社會企業在不同的時期、階段和型態裡各自發展,也應謹慎看待自己的腳步,以回應臺灣非營利組織經營者滿腔熱情,並適切提供其所需。

    社會企業須重視商業模式與獲利能力

    柬埔寨Smateria共同創辦人Ms. Elisa Lion以自己創辦社會企業的經驗,特別提出社會企業和一般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的差異,社會企業有幾個特性,第一,有賺錢獲利的能力,並追求永續經營,第二,沒有任何政府補助或慈善捐助,完全從零開始,也可以獨立的自由發展,這是必須要先釐清的觀念;而如果社會企業想要做得更多、讓更多人注意到,就必須要更嚴肅地去面對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因為沒有獲利就無法獲得投資,也就難以永續經營。
    NPO及NGO組織要轉型做社會企業的過程中,會面臨到一些心態上調適的困難,Ms. Elisa Lion也舉出Smateria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的例子,說明經營社會企業須要轉換既有的營運心態,讓員工了解工作不再只是為了服務人群,尚須兼顧公司的獲利能力,因為獲利是為了讓組織能夠永續經營下去,而為了這項目標,績效和專業更是必須徹底執行。

    有清楚的經營方向與原則,才能有更自由的空間發展

    泰國手工藝協會執行長Mr. Stephen Salmon自承在協會20年前成立時,和現在的狀況非常不一樣,非常幸運地能夠在低成本情況下自給自足,但這包括了正反面的意涵,雖然能夠選擇組織想要發展的方向,但這樣的獨立自主,也代表著社會不會參與投資;然而發展社會企業,他建議構思出一個清楚的商業計畫或營運模式,以吸引外來的資源注入。
    在社會企業運作的過程中,仍需要有個指導原則,讓經營者和管理者能夠依循,並且做出正確的決策,也透過這些原則監督社會企業的發展,而不致受到誘惑使組織目標失焦,也就是如何在達成企業目標之後,建構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原則,且持續創新並保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社會企業發展資金的多樣性  提供社會企業成長養分

    談到英美國家的社會企業發展,社企流創辦人與總編輯林以涵表示,社會企業的產業化在英美國家是比較完整的,除了社會企業本身以外,還有其他的資源來做後勤的支援,例如提供諮詢服務的顧問公司及類似「社企流」的資訊分享平台等等;另外還有相當重要的是獲取資金,包含公益創投、群眾募資及公部門資助三種方式。其中,群眾募資是當今國際新興的資金管道,她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像是專為社會企業募資而設立的網站,透過資金需求訊息的傳遞,獲得資助或貸款。而在公部門資金方面,則發展出創新概念的債券和基金方式。臺灣在社會企業的起步雖然較晚,但透過英美國家這些創新的概念和作法,我們可以學習並且做為未來發展的借鏡。

    考量各國發展經驗與多元脈絡 方能研擬適合臺灣的社會企業推動策略

    主持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鄭讚源副教授社會企業已成為目前各國發展主流趨勢,國際間的發展也相當多元,逐漸得到大眾的關注及政府的重視;惟須注意的是,各國社會企業受當地政治經濟結構影響甚大,單純的移植他國經驗或許無助於我國社會企業發展,但可吸取發展經驗,且須考量其歷史脈絡與社會企業的本質,才能成為我未來社會企業政策推動之方針。
    勞委會職訓局已逐步與國際的社會企業發展趨勢接軌,透過各種模式與國際相關組織建立友好關係與交換意見,也將做為國內團體與國際組織進行溝通的平台角色,本次座談會除讓國內團體瞭解國際發展趨勢外,也將涵納各界觀點與建議以做為我國推動社會企業政策的重要參據。
    閱讀文章
  •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一:改變世界的新力量—社會企業人力培育與發展

    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系列專題之一:改變世界的新力量—社會企業人力培育與發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於11月8日辦理「2012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分成三大主題「社會企業人力培育與發展」、「社會企業國際發展趨勢」、「國內社會企業發展政策建議」,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交流。針對臺灣社會企業人才培訓相關議題作介紹及論述。
    主持人: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助理教授劉子琦
    引言人: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胡哲生
    與談人:
    1.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副主席Mr. Erwin Huang 2.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兼公企中心副主任黃秉德 3.喜憨兒基金會執行董事蘇國禎 4.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及中華組織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秉鈞

    從社會企業生態系統談人才培育與發展

    二○○三年從事社會企業研究迄今,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的胡哲生教授發現,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需求有其迫切性,然更大的困難點在於,如何扶持已經設立的社會企業團體能夠更穩健的發展,甚至於設下典範,讓其他有志於社會服務的人才也能夠加入。因為企業若是要永續發展,不斷的源頭活水勢必是不可缺乏的,惟不論是人才的培育、社會資源的募集或是學術的研究導引,都尚有其空缺處。
    而針對社會企業人才培育問題,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的胡哲生教授表示,若要全面檢視人才培育問題,就應該將人才的培育視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討論,其檢討才會顯得周延;其生態系統可概分成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創業促進階段,第二階段為經營輔導階段,而第三階段則為社會創投階段。除了個人價值觀及信念是社會企業可遇難求之外,他建議人才在專業技能之外,更要具備解決情境問題的能力。

    以實習機會吸引青年人才投入

    論及社會企業的人力資源,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副主席Erwin Huang提及,主要還是要回到如何在市場上或是在大專院校中,找到並且吸引這些社會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他表示,社會企業可以提供途徑,讓有心想要改變社會的青年學子能夠在其中體驗社會服務,例如香港的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SVhk) 即香港民間社企基金,旨在運用專業知識,提供慈善創投的支援,協助創新的社會企業在香港發展,解決各類緊迫的社會問題。
    除了提供公開資訊使人了解社會企業之外,Erwin也建議,社會企業應該將盈利問題納入考慮。有鑑於部分社會企業鎖定的目標,並不容易實踐,所以更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來招募合適的人才;而除了在物質上的滿足,社會企業也可以思考,如何將道德價值也灌輸在社會企業的從業人員當中,而使其人力也能受更大的使命感所感召而願意投入其中。

    社會企業產業化是永續的基石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黃秉德提出,社會企業的營運目標以社會需求為主,但是他也提出將社會企業產業化的想法。認為若是社會企業無法自主,而必須依賴社會資源,未提出其發展軌道,那麼可以想見的狀況是,這些社會企業延攬的青年還是會走入政府機關或是一般企業,因為這些社會企業終將無法提供青年在生涯規畫上的發展性。
    社會企業產業化的要件,必須先有其規模性;其二,從事的工作也須發生群聚效應才能產生較精緻的分工;然後,社會企業的產業化必須要發不斷創新的可能;最後則是要發展其回饋的機制。一般產業化的階段有其循環,若從社會企業的角度來看,是否也有其循環規律而又會落在哪個階段,都是黃教授所提出與討論的項目。
    最後黃教授也提出,社會事業的法律定義是需要被釐清的,因為相關的討論才能帶出其活動範圍、權利義務以及其資源所得、分配的問題;且這樣的社會企業與市場經濟的互動方式,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又是如何扮演都是值得做探討的問題。

    適才適任是社會企業永續經營的秘訣

    喜憨兒基金會蘇國禎執行董事表示成立喜憨兒基金會,主要是憑藉著滿腔熱情及基於對社會的使命,首先提到了組織的人力磁場,夢想、使命、願景、價值觀組成了強大的磁力線吸引了組織需要的人才,達到照顧憨兒的力量。而如何讓憨兒們能適才適任,發揮最大才能價值,其領導和管理的導入相當重要,以尊重生命和改造生命的方式執行,更比喻「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會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來強調人才及資源分配的重要性。 蘇執行董事也將企業中主管的功能和角色作定位:如生產部門-耕田牛、行銷部門-叨肉狼、人資部門-政商虎、研發部門-高飛鷹、財務部門-守門獅,將人才資源做最好的安排,就是社會企業創新永續經營的秘訣。

    合理待遇吸引優秀人才

    中華組織發展協會王秉鈞理事長在與談中強調社會企業之工作原則應與一般企業無異,企業主管更有責任讓其薪水具競爭力,才能吸引好的人才願意進入社會企業工作。在美國等國家,其資本主義已經無法解決社會問題,建立社會企業也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另一方式,如何讓企業家願意不再只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將回饋社會作為企業使命是推動社會企業參與度的重點。社會企業不應是要人資助的企業,而應該是非常光榮及充滿使命感的企業,才能賦予其人才具競爭力。

    人才培育的終極目標-社會企業創新與永續

    人才的培育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經營者面臨最大的問題與挑戰,如何才能找到甚至於留下適任的人才,至今仍是各家議論的重心。社會企業的體質與一般企業迥異,除了兼顧社會目的與財務自主的「雙重底線」之外,晚近還加入對地球環境友善的目標,成為「三重底線」,此一多重目標的特質,使其經營比一般企業遭遇更多的困難以及挑戰,人才的養成與招募不易。
    此次與談的教授與來賓,就目前既有的問題試著提出解決方案,認為社會企業在人才培育上,首先應該用生態系統的概念來建構,才能滿足社會企業的多重專長需求,也建議能夠透過實習來吸引青年學子率先體驗社會服務的精神,進而能夠讓他們是被這一份服務的使命所感召,願意投身其中。而另一方面,社會企業也需要提供足夠吸引力的條件,使有志參與社會服務的人才能夠放心在其中發揮長才,讓社會企業永續經營。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