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陳美惠Photo Credit: 陳美惠

倡議家/文:郭逸君
談生態旅遊前,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先說了一個故事。
台灣地理位置恰好在候鳥遷徙路徑上,因此每年國慶日前後,大批灰面鵟鷹南飛,過境在屏東里德村,猛禽平時難以接近,成千上萬落鷹群飛,是相當珍貴的自然盛景。然而里德村受限於落山風勢不利農耕,鷹群過境成了獵人打野食、販售做標本,來補貼日常收入。
生態保育與生計間,似乎常常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但陳美惠卻說:「保育跟生計,不一定永遠站在對立面,永續也能帶來經濟收入,生態旅遊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生態旅遊,是值得一輩子去追求的事!」

生態旅遊在國際上倡議多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並能教育業者和旅客新觀念。」台灣官方也訂定 2002 年為生態旅遊元年,只是早年對於生態旅遊,還在紙上談兵階段,陳美惠幾乎是台灣第一波開始討論的學者,並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生態旅遊、保護里山。
陳美惠是 5 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鄉村環境變遷、人口老化,環境生態已不復孩提時期的樣貌,造就她後來投入保育工作的強大信念。
「社區生態旅遊究竟要怎麼做?沒人做過啊!所以我要趕快建立起本土實踐的模式,社頂部落就是生態旅遊的試煉作!」陳美惠說起社頂部落,就像一位母親講起自己拉拔大的子女,言談流露出關愛與驕傲。
(訓練社區解說員帶領遊客夜間生態觀察。來源:陳美惠)
(訓練社區解說員帶領遊客夜間生態觀察。來源:陳美惠
社頂部落作為全台唯一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社區發展日間梅花鹿尋蹤體驗,成為相當經典的生態遊程,到了晚上還可以跟著部落解說員的腳步,一訪社頂夜間生態,在蛙唱蟲鳴的引領下,感受最純淨的自然。
在陳美惠與屏科大學生們長期從事社區營造、推廣生態綠遊,如今地景生態豐富的恆春半島,已有 11 個社區加入生態旅遊的行列,港口社區以陸蟹生態發展夜觀賞蟹遊程;曾經的獵鷹部落里德村,獵人們也放下獵槍,搖身變成解說員,護鷹的同時,也向光臨此地的遊人,講訴飛鷹與土地的故事。
「幫助偏鄉部落的同時,我們也要慎選旅遊操作的方式,讓美麗的秘境能永續美麗,我們要找到的,是人跟土地緊密的情感連結。」她說。

人潮等於錢潮 !?協力追求永續價值

只是生態旅遊這條路,走來不容易。時間倒回 1982 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時,許多部落都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狩獵漁撈文化被禁止,營生活動受到限制,官與民、保育與生計之間,有了劇烈衝撞。
曾經,居民對陳美惠也充滿了不信任感,擔心她是那種做完計畫、完成論文就轉身離開的學者。而陳美惠用行動證明,每天起早趕晚、開 1、2 個小時的車,帶著學生長時間蹲點,和居民講生態旅遊的永續價值。但要眾人理解新觀念、共同磨合協力,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旅遊管制承載量,居民就很難接受。
「居民都會問啊:『老師,不是要發展觀光嗎,當然是越多人來越好哇!』發展觀光好像就一定要有建設、讓很多遊客進來,人潮就等於錢潮,很少有人考慮到,這些行為對環境有哪些後遺症。」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在於保育,因此每一條遊程都得經過非常嚴謹的規劃,「除了管制承載量,也要做到生態調查、日常監測。」生態旅遊也創造許多附加價值,遊客尋訪自然景觀,聽解說員講解早年部落生活、古早傳說,生態旅遊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同時,也保存了山村社區最具特色的在地文化。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來源:陳美惠)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來源:陳美惠
居民從一開始的排拒,漸漸地也願意嘗試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發展旅遊。經過多年的努力,遊客到訪國境之南,不再只往喧鬧的墾丁大街擠,也開始關注到屏東其他社區的人文地景。
「我就在屏東好好蹲點,不需要到處跑,把生態旅遊這個模式做的更完整,我先走在前面,大家看到改變、願意一起做,影響更多地方,這樣對台灣的幫助更大。」陳美惠說。

保護里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看到生態旅遊在屏東的成功,不少外縣市的社區,也紛紛邀請陳美惠前去輔導,但陳美惠彷彿黏在屏東,近 20 年來她不曾離開過。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中)培育生態旅遊生力軍,創業成立里山生態公司,深耕屏縣生態旅遊發展。來源:聯合報系)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中)培育生態旅遊生力軍,創業成立里山生態公司,深耕屏縣生態旅遊發展。來源:聯合報系
「保護里山這個工作,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除了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也是一個做法,我先向前走吧,找到更多幫助社區改變的契機。」陳美惠憑著強大的信念,作為生態旅遊先行者,為人與環境走出一條共生之路。
幾個月前,陳美惠到牡丹與當地族人分享林下經濟,返家車程行經 199 縣道,深夜裡陳美惠開車慢行,沿途馬路兩側原始林木立夜中,靜謐而美麗,工作了一整天,她體力上感到疲憊,但腦筋思路卻很清晰,開車常常是她一整天下來,唯一可以靜心思考的時刻。
森林立世千年,有蜂授粉、雨水循環,環境因此蓬勃,保留里山、活化里山,透過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人類活動與自然共榮共存,是陳美惠多年來的信念,也是努力追尋的目標,「這輩子做好這一、兩件事情,就值得了。」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教授陳美惠領隊「永續觀光」-讓台灣旅程走得更久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想在工作中改變社會嗎?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力世代」! 來此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開創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手刀前往《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完整策展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