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融白領「叛逃」創社會企業
時代在變遷,現在20、30代年輕族群的職涯選擇也和以往大不同。2011年,29歲的葛思穎從人人稱羨的金融高薪工作崗位上「叛逃」,自己在香港開創了「The Mustard Seed Workshop」,搜集世界各地失業母親、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手作產品,利用設計與包裝加值後,再銷往國際市場。葛思穎的故事反映了許多香港或亞洲各國新一代創業家的理念,其創業的初衷已不只是賺錢,而是由「心」出發,致力於創造正面的社會影響力。
以下全文轉載自華夏經緯網

香江漫話:金融白領"叛逃"創社會企業

華夏經緯網   2012-09-17 09:35:53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剛過30歲的葛思穎站在塞滿粉藍色盒子的架子前,白珍珠耳釘閃著柔和的光。
「我好開心,好享受工作,這就是我想要的!」她注視記者,由衷地說。
國際學校讀書、英美留學、外資銀行任職……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葛思穎必定生活優渥、令人艷羨。但眼下,她拿著微薄月薪,走在創業路上。
她不著脂粉、不追名牌,平常只佩戴一兩件珍珠首飾——這是社會企業The Mustard Seed Workshop(簡稱“Workshop”)的一類產品,由葛思穎自己設計、貧困失業母親手工製作。
走進位於上環皇后大道西的Workshop辦公室,不足20平米的空間通常容納5到8個人,其中一面墻豎立幾個白木架,擺滿了香皂、蠟燭、首飾等,件件以粉藍色盒子和飄帶精緻包裝。
葛思穎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念國際學校,英文比廣東話還純熟。她的職場生涯起步于金融業大機構,但工作三、四年後萌生去意。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更糟糕的是,公司純粹以賺錢為導向,回饋社會仿佛是最不重要的事。」
2009年,葛思穎到青海探望庇護所內被販賣的兒童,讓她大為震驚和感動,並思考怎樣在最貧窮和最富裕的人群間架起橋梁。「現在的年輕人尋找滿足感,已超過對錢的渴求。我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想再浪費時間。」
通過到世界各地探訪,葛思穎發現一些貧民工場的產品手工精細、用料天然,只是欠缺包裝和銷售渠道。她親自蒐羅一件件失業母親、殘疾人或前性工作者等弱勢群體的用心手作,加強設計後打入國際市場。
退去大企業的光環,叛逃主流價值觀所定義的「成功」,雖然薪水縮水數倍,但能將工作與信念結合,葛思穎說,她和同伴們「真的、真的很享受」。
Workshop在2011年4月正式成立,啟動資金僅有5萬港元。「流動資金不足,所以發展速度要快,用盈利覆蓋成本。」一年多下來,葛思穎也攢夠一本生意經。她積極找大機構做分銷渠道,簽約客戶至今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多家五星級酒店、大型航空公司、婚紗公司。
隨著規模的拓展,Workshop的辦公室由葛思穎的家、到觀塘物流倉、再到上環,搬了四次,越換越大。葛思穎又拿出一本報告冊向記者展示,公司引進尼泊爾、以色列、烏干達及中國內地等地的產品,至今已令162人及128個家庭受惠。
在銷售產品之外,Workshop還會幫大企業組織企業社會責任(CSR)活動,如收集員工舊衣物捐給慈善團體。公司今年有望開始盈利,葛思穎一早計劃好,所得利潤將一半用於繼續投資、一半用於慈善。
一雙手牽引一群人的手,一個小女子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葛思穎說,香港這一代的創業者多由心出發,賺錢不是首要目的。她拒絕將Workshop劃歸她名下:「這間公司屬於所有被幫助的人。」說出這番話的她令人刮目相看。(完)

文章標籤